查字典论文网 >> 古代诗中的双性同体意识

古代诗中的双性同体意识

小编:

古代诗中的双性同体意识 古代诗中的双性同体意识 古代诗中的双性同体意识 更多精品资源来自教育网

双性同体在中国古典闺怨诗中的体现

根据中国古代的阴阳思维模式,每个人身上都存在阳刚与阴柔两种特征,都具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即“双性同体”的气质特征。这种“双性同体”观集中体现在中国古代大量的闺怨诗之中。

其主要特征是“由男性诗人以女性观点进行爱情描写”⑨,这种书写现象也被人们称为“男子作闺音”。如曹植的《南国有佳人》、李白的《玉阶怨》、李商隐的《无题》等。

这类诗的共同特征是男性诗人借写女性之口吻,抒自己之情怀。因此,在该类诗歌中女性文本特征与男性文本特征融为一体,呈现出明显的双性同体写作特征,表现了男性文人的双性意识。

根据乔以钢的观点,“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⑩中国男性文人的女性意识在其闺情诗歌创作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首先,诗歌中的主人公大多为思妇或怨妇,诗歌内容主要展示了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由于古代战乱不断,丈夫奔赴战场,终年服役于万里之外;留下妻子不仅要为生计奔波劳碌,还要为远人的生命安全担忧。如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并没有正面去描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是通过描写入睡前“打起黄莺儿”的小小动作,展现了这位闺中少妇丰富的内心情感以及对远征辽西的丈夫之思念情怀。

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位虽身处深闺却渴望爱情的女性丰富情感世界。它描写了女性的情感体验,让女性的心声得以张扬。

而李端的《鸣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通过描述一位弹筝女子故意弹错以博取男子青睐而的情形,不仅生动地传达了女性向自己所钟爱的男子示爱的娇羞,更体现了女性对爱情与幸福的主动追求,彰显了女性意识。同时,这类诗歌的语言体现出明显的女性特征,即跳跃式、直觉式、非理性特征。

以王昌龄的这首《春怨》为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集中描写了这位少妇在登楼赏春那一刻的情感与心理变化———由“不知愁”到“悔”,生动地再现了女性对自我生命的认识与自我意识的觉醒,即对美满爱情婚姻生活的向往,对传统男性价值观的否定与批判。诗的前两句描写盛妆登楼赏春的少妇,是属于客观现实描写,但在后两句却出现了急转,忽然看见了青青的杨柳,由见青色而思亲情与爱情,思绪突然跳跃到对远方戍守的夫君的思念。

这种思维跳跃明显缺乏合理的过渡,是一种典型的女性语言特征,体现了女性对世界认知的直觉性与感官性,是属于女性文本的典型特征。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男权统治毕竟根深蒂固,这些男性文人主观上同情身处社会边缘的女性,代其发出声音,但他们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中国封建文化的浸染,在文本书写中留下了男权中心文化的痕迹。

这也使得女性话语表面繁华,实则是女性主体的缺失与女性表达的荒芜。从立场与视角来看,文中的主人公虽然是女性,但她们只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任由男性文人以第三人称“她”来进行抒写,并充当欲望的对象。

仍以上文提到的李端的《鸣筝》为例。在这里,男性诗人实际上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描写了一位渴望如意郎君眷顾的年轻女子的心理状态,但这里面展现给读者的主要人物的所思所想都不是女性主动发出的,而是由身居高位的男诗人根据自己的臆想进行设置的。

其中“素手”二字集中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观,是男性意识的流露与体现。因为在男权社会中,评判美女的标准主要是由男人来定的,男性眼中的美女形象往往具有孱弱、婀娜、亭亭玉立的身姿。

这类话语传达出的是男性文人对女性的心理期待,彰显出强烈的男性意识。类似的还有李白的《玉阶怨》、李商隐的《无题》等。

文本中的主人公虽然是女性,却被文本后隐藏的男性主人公物化了。男性诗人从自己的男性立场出发,“男扮女装把自己的哀怨不平强加于女性,占据和取代了女性的表达和言说。

女性在嘈杂声中沉默了。”辑讹辊由于受到男性意识与男性视阈的限制,当男性诗人替女性进行言语表达时,他们就会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臆想来替代女性的真实表达。

因此,从主体言语表达来看,男性文人不仅以主体的身份盗取了女性话语权,同时表达了父权文化对女性的要求与界定。对爱情忠贞不移,郎君是女性一心所系的生命全部便成为闺怨诗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渗透了明显的男性意识。

中国古典闺怨诗中男性假借女性之口,写闺情、作闺思、诉闺怨,其意向选择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心理特征。同时,男性文人囿于时代限制与自身性别意识的影响,其文本同时又呈现出显着的男性特征。

总之,这种“以健笔写柔情”的写作传统,不仅传达了中国古代刚柔相济的审美情趣,更让文本呈现出雌雄同体的特征,体现了古代文人双性同体的性别意识。

从闺怨诗之译文看译者性别意识的转换 结语

穆雷认为:“在性别关系中,男性和女性互为他/她者。当文本传达的性别特征与自身存在较大差异时,译者就要扮演新的性别角色,发掘自身的双性潜能,理解他/她者,让自己具有双性视角。

”輱讹辊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在翻译具有双性同体特征的文本时,译者应该挖掘自己的双性意识,采用一种双性视角去换位思考。在翻译作品中异性人物的言行时,他或她应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去换位思考,从而传达出异性的性别意识,这时要求作家挖掘自己的双性意识潜能并跨越自己的性别界限;而在翻译同性人物的言行时,他应有更多的认同感,并会通过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来反映这种性别认同感,凸显自己的性别意识,从而最终实现译者性别意识的转换与流动。

需要指出的是,译者的双性同体不是指译者是“中性”或“无性”的,而是指译者从不同性别角度换位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译者从事的是否是双性同体的翻译主要取决于译者是否在翻译中采取了双性意识和双性视角。

热点推荐

上一篇:高校文学社建设路径探索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感恩节主题活动方案设计意图7篇(通用) 最新讲教案的优缺点有哪些(模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