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鄱阳湖的文字

鄱阳湖的文字

小编:

水是文字的灵性所在。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主席的诗句似如画龙点睛,将湖的文字内涵包容得几尽完美。鄱阳湖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她养育着湖的儿女,生生不息。这湖的文字映照着千年传承,将“耕读世家”写在一个个宗族世家的门匾上,镶嵌在一座座牌坊中。湖在造就水的文字的同时,也造就了水边的先驱者。人文之胜与一湖大水的完美结合,这或许就是所有关于鄱阳湖文字的大势。

我在鄱阳湖边长大,望着碧波荡漾的大水面,不知湖有多大,水有多深,她能给我带来些什么样的想头?又能给我的人生增添什么样的动力?这份想头跟随我一辈子,厮磨于心海,纠结于文字,踌躇无助。从事文化工作后,行走于湖边,我努力在水间寻找答案,填充梦想。我发现,鄱阳湖的每一滴水,就是一个字;每一道波浪,就是一行诗。走过了、淌过了,就感觉这鄱阳湖是一本大书,一本难以读懂的大书。这里的水深奥、这里的水幽雅、这里的水宽泛、这里的水神奇。

于是我开始了关于鄱阳湖的探秘,开始了关于鄱阳湖的讲述,开始了关于鄱阳湖文字的记叙:

石钟山的U坎镗O

宋代诗人苏东坡跨进鄱阳湖,听闻石钟山的传说,他怀着异样纠结前来鄱阳湖探幽,意欲沾沾石钟山的灵气,去做逍遥游。他带上儿子,在月明星稀的晚上,就一叶轻舟,悄悄驶近石钟山,寻找民间说法的答案。终于他用自己的亲身历险得到了结果,山沿被湖浪冲刷出来的岩石洞穴发出的U坎镗O之声,就是石钟山神秘怪声的源头。

我钦服苏轼先生那种穷真的执着。随着苏轼的释疑解惑,随着岁月的洗礼,石钟山的神秘不再,但石钟山的伟岸雄俊,却让我认定他就是鄱阳湖中的伟岸大丈夫。其雄踞湖口,“喉之锁钥,”威镇赣鄱。我深深地被这石钟山的气势所折服。她也用其“锁喉”之功让我噤若寒蝉,无声中的震撼使我纠结于这水与山的意境,进退失据。石钟山成了鄱阳湖中的“定海神针”。立于山顶,看着波涛汹涌、白浪滔天的湖水,无穷的遐思浸渍了灵魂,唐代诗人王勃笔下的“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景象,便跃然眼帘。苏轼笔下的神秘感荡然无存。石钟山将其厚重镌刻于鄱阳湖,以她完美的英姿展露在人们眼前。牵动着文人墨客的激情文思,留下难以计数的滚烫诗句。

我在旁仿中寻找文字的堆砌,却无法控制情绪而难以找到宣泄的渠道。我捡起一块小石子,追溯它的命运颠簸。在数不清的日日夜夜,它作为石钟山的一分子,谨守着自己的生存之道自生自。无须计较这山将会如何安顿其休憩,也无法预测自己在未来将随着山体走向何方。我把它带上了,留下于山的一份念想。小石子在我的手心煨热,这种温度的改变并未能促使它改变什么。石头仍然是石头,它穷尽了岁月却永远栖息在这石钟山上,成为人们对石钟山的印象。

石钟山永远年青。

富华山的绿水

胡耀邦生前两次来德安,每次他都在湖边叉腰伫立,凝眸沉思。鄱阳湖的雄浑曾经激起过他多少的情感波澜,也暗示过他多少命运的抉择。他读懂了鄱阳湖,也看淡了刀光剑影,看淡了尔虞我诈,在悟中得到了自己的真知。老知青们给他留下了一张永远不会散席的风光照,他认定了自己的归宿。共青城成了胡耀邦的命运共同体,我似乎觉得共青城在鄱阳湖一浪赶一浪的声势中崛起。

夕阳西下,我悄然告别富华山,鄱阳湖的浪声似如声语,在身后诉说着什么。

人或许就是于这山水胜境感悟冥冥中的常态得到属于自己的寸土之依。

富华山见证了鄱阳湖的浪,鄱阳湖的水又滋润着富华山的郁郁葱葱。山水之恋,鄱阳湖也许是最好的眷恋。

南山不老碧桃花

这又是关于诗人苏轼的一出戏,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成为南山、成为鄱阳湖上都昌县脍炙人口的得意传说。年轻美丽的女子碧桃,为了信守一诺,千里寻情,只身江南,可是她来到都昌县城,见到情郎苏东坡后便一病不起。苏东坡整日陪伴侍候,碧桃的病仍不见起色。这天,苏东坡怀着沉重的心情,摆一叶扁舟,前往县城边鄱阳湖中的南山一游,以解心头烦闷。可是,没待他游完南山寺,老天却刮起狂风,他担心独自寄居旅舍的碧桃,心间烦闷异常,不禁顺口吟诗: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春风吹老碧桃花。苏东坡的儿女情长写进了都昌历史的页码中。

游历都昌南山,我倒不在意苏东坡的这份异样情怀。站在南山之巅,看着腾越奔放的一湖大水,我想起了留存于都昌人心目中的民族魂,想起了宋代臣宰江万里。 江万里在元朝的军队一路南扫,突入饶州后,眼看宋室不保,一脸绝望,在无可奈何之下,率全家三十二口投止水而亡。

历史上,天下能有几人能与此君例比,又有多少人无志无节无血无气,成为后人唾骂的贰臣。死不足惜,诚何道哉。江万里所诠释的本义,就是正义,就是骨气。鄱阳湖将江万里写进了自己的历史,也给这长年不息的湖水添加了颜色,增加了脸面。在我心目中,江万里就是南山的象征那朵永不凋谢的碧桃花。她所牵扯的情感撼天地、泣鬼神。成为矗立在鄱阳湖中的好一座丰碑。

南山不老,绿色长青。她就像那朵永不凋谢的碧桃花。与鄱阳湖共舞长天,见证日月。

昌邑王的废城

一座土城,竟然容纳下了一位帝王之尊。从鄱阳湖上飘来的几十列官船,装载着汉废帝刘贺的全部家当,在昌邑城这个鄱阳湖中的土墩上,安身立命。凄凄惨惨戚戚,这种生活的落差只把鄱阳湖的水全部凑成泪滴,也难解刘贺的憋闷。做皇帝才二十七日,犯天条一百二次。记录体现的昏庸,将刘贺推上风口浪尖。辅政大臣霍光成了主宰他命运的看护神。不听话、不从辅政大臣的教鞭,儿皇帝的执拗,注定了他做皇帝的“短命”。一位身在皇位的皇帝,竟被辅政大臣贬了。不仅没有将他贬在原封地山东昌邑县,而是一贬再贬,将他流放到洪州以北一百二十里鄱阳湖中的一座孤岛上。

刘贺在岛上泣血,在鄱阳湖中的慨口跪于船头,面北悲鸣。这一切都无济于事。鄱阳湖的浪声淹没了他并不嘹亮的嗓音,吞噬了他的欲望和辉煌。

汉代灭亡之后,昌邑王的后代也不见了踪迹,只有那座孤寂的土城仍然与鄱阳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上演占据与反占据的独幕精彩剧。

好在最近,昌邑王在经历千百年的无声无息后再度现身。他的墓地就修筑在他后来重建的紫禁城边。国家文物局的专家经过初步试挖发掘和勘察后做出初步断定,具体用八个字概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可以想见,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将建起一座规模庞大的遗址(博物馆)公园。

昌邑是我的老家,地处鄱阳湖西汊,这里云谲浪诡。昌邑王的传说曾调动过多少人的胃口。真所谓:真人不露脸,露脸不真人。我也由衷希望,因了昌邑王的再现,能给昌邑王城的改变带来点什么。

这是我的愿望。

落星墩上看星辰

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写在《归去来兮辞》中,讲述了一千多年,让众多的后追者读懂了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人们都说:鄱阳湖是个洗刷灵魂的所在。陶渊明的酒窖添加鄱阳湖水酿制出的糯米酒,醉倒了多少文人情怀。

我在栗里村边,想象着渊明先生出湖路过落星墩时的心境,或许他也没有更多的欲望和任何的思索,穿梭于荷丛,采摘些莲仔聊以充饥。他太饿了,饿的如疯狗一般,只撑着一条船在湖中寻找吃食,寻找他延续生命的填充物。写诗是他的饿嗥。他恨这穷乡僻壤的星子县,没有救星来普度众生。慨叹自己一生只寄身穷途,无力自拔。于是,他憧憬一个美妙绝伦的天地,梦想在天地间有块净土,有一世外桃源,能够有个丰衣足食日子出现。

落星墩成就了一位田园诗祖。在漫长的诗句里,酒和水成了先生的笔调和笔锋,也成了家族的传承和热衷。

当然,在落星墩旁,还有另一位文人也对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在湖边彷徨,在湖边沉吟。他爱湖边的风光,更爱莲叶无穷碧。于是,在星子县衙旁,出现了一片荷塘。宋代文人周敦颐因之附和着陶渊明的骨性和德行,于莲中道出生命的真谛,一篇爱莲说,成了千古名篇。

落星墩真的是星耀史秩,理学名家朱熹任建康军时,为陶渊明留下了众多的不朽文字,他为醉石题款,为栗里抒怀。星子曰星,星众荟萃。陶渊明、周敦颐、朱熹在落星墩上深深地镌刻上自己的名字。

落星石真可谓奇石矣!

番王与鄱阳湖

是先有番王,还是先有鄱阳湖,这是人们一直探讨的话题。

我遍访民间,曾得不下十个与鄱阳湖名字由来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神怪、有灵异、有传奇,最真实的莫过于番王的故事了。

鄱阳县是个千年古县,地处饶州地方,特产丰饶,因之人口聚集,成为江西最为古老的县城之一。

为了撰写中国历史文化名人《蒋士铨传》,我多次出没鄱阳,试图找到蒋士铨的一丝足迹。或许是他的故居,或许是他留下的文字。我首先看到的就是他写的一首诗《番王庙》,让我对古县的神秘产生浓厚兴趣。

“汉定天下封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称忠只一长沙王,生都临湘死庙食。”

汉灭秦时,吴芮作为异姓王,初始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由于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使其成为闽赣一带的领军人物。项羽兵败之后,吴芮与韩信等上表称臣,拥戴刘邦为帝,成为西汉的开国元勋。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即封吴芮为长沙王。领预章、象郡、桂林、南海郡。

吴芮任番阳令时,番阳县地广人稀,成分复杂。吴芮鼓励各民族部众相互友好,管理得有条不紊,人民安居乐业,得到番阳民众的拥戴。吴芮因之被称为江西第一人,鄱阳县第一县令。番阳县也因之成为鄱阳县,鄱阳县成为江西第一县,番阳湖也因之成为鄱阳湖。

在番王庙,我为吴芮烧了一炷高香,祈祷湖区的民众能够似如他为政时一样,物阜民安、丰食足食。

地处鄱阳湖东的鄱阳县,占尽岁月风华,繁衍生息,享受着湖的优待,在水一方,成就着烂漫的身姿。

一山飞峙大江边

历史上有多少文人骚客给庐山留下过多少脍灸人口的诗句,谁也没有做过概全的收集,我们说诗文之山不为过。更为有趣的是,又有谁对赞美鄱阳湖的诗文有过概全的收集呢?这当然不仅仅是题外话。庐山因诗文生色,因诗文扬名。李白说自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王安石游庐山有滋有味:“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晚清诗人陈三立的诗却充满禅意:“谁移赤水三株树,只伴残僧百衲衣。”孟浩然来到庐山后,慨叹山之雄峻赞美水之壮阔。他放声高吟:“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郡,始见香炉峰。”够了,庐山能给人带来滚烫的诗句,何不会给普通民众带来深深地感受啊!景观壮丽,人文深厚,我不知将笔触伸向庐山的那个旮旯,方能够不负庐山之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的心境与诗同。庐山与鄱阳湖的落差加大了我的心理落差,我不喜登山,湖的仰慕抬爱了庐山。行走于含鄱口,极目东方日出,只见东天红霞似如霓裳,湖中波光涟潋。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鄱阳湖与庐山在晨光的雾化中,蜕变成一幅美妙绝伦的山水画。雄峻的气势、开阔的胸襟、腾越的梦幻、激情的驰骋。山水将文字填满了我的脑海。庐山的英姿在美伦美奂中成就了岁月,成就了仙境,成就了王者归来。

为了庐山,我愿意再活五百年。

鄱阳湖的文字每一行都很优美,每一页都很动人。在这天人合一的水土上,滋养着生活,也滋养着富庶。风光旖旎,碧波浩渺的鄱阳湖,是我心中的母亲湖,是我生命的骄傲,也是江西人的显摆于世的一方沃土。

让我感到忧心的是,现今的鄱阳湖,于水的文字已经不多了,要想循水道斩获文字的痕迹,似乎成为遥远的传说。水越来越少,水路也浅显得快要成为纸船慈航的“羊肠水道”。文字的书写变得别扭无聊。但是,我还是想记录些遥远的文字和鲜活文字,用些先人的传说,补缀水的不足。我所表达的是什么,连我也不得而知。或许这水有些“人心不古”了吧,人的野心就在于不停地作践自己,这话绝对不能算着关于鄱阳湖的文字,我不想污辱母亲河。我眼眶前飘荡的水还是有几分勃勃的灵魂,还是难得的一湖净水;还是镶嵌在江南秀色中耀眼的明珠。水总是动态的,一时少了,不等于永远少,历史是会改变的。只有走进这片水域,我才有开阔的思路,才感觉出心跳的砰然响动,才感觉出生命还在运行。

做这样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围着母亲湖行走,我好像是跨出了母亲的襁褓,不再用童稚的文字取悦路人了。鄱阳湖的文字写不尽……

但愿鄱阳湖水碧山青,成为人们永久的记忆。

热点推荐

上一篇:跨越喜马拉雅的大爱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走读办理走读学生申请书(优质16篇) 2023年龙安区规划搬迁的村(通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