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重阳节起源中的文化初探

重阳节起源中的文化初探

小编:刘炳南

按照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人类独有的历史感和历史意识,是靠历史记载建立起来的。正如我们平时所说语言是固化思维的成果,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的认识才逐步向前,后继的每一代人不仅懂得当代的语言和前一代人的语言,而且也懂得生活在很久以前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人们的语言。这就是知识的积累。而没有知识的积累,人类就只能孤零零的现在,一切有连续性的发展就不可能了。所以,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成果,大都凝聚在语言中。语言信息是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这种诉诸语言符号系统的能力,就是巴甫洛夫的第二信号系统。人具备第二信号系统,人也就有了文化,所以,我们可以把语言理解为文化现象,更可以从中挖掘人类历史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意蕴。本文就是从重阳节起源的有关文献记载初步探讨其中的文化内涵。

一、重阳二字的来历阴阳学说

重阳二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籍《易经》当中:以阳爻为九。根据古代最早的哲学思想阴阳说,阴阳在这里指化生万物的两类。《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新唐书宦者传上鱼朝恩》:阴阳不和,五谷踊贵。《红楼梦》第三一回: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数字也因此分为两类:奇数和偶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汉代班固《白虎通嫁娶》:七岁之阳也,八岁之阴也,七八十五,阴阳之数备。

据目前考证,最早出现重阳二字的文献见于《楚辞》中,有云: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而句中的重阳并非指的节日,旧注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清气为阳,上亦为阳,充溢着清气的天空则为重阳;一种解释是,天是阳气构成的,天有九层,故曰重阳。这两种解释无本质区别,总之,在这里重阳指天,并未成为一种节日。然而,从阴阳学的角度来讲,阳气的叠合、聚集,可以说是重阳,阳数的叠合也可以说是重阳。上面讲到,奇数为阳,其中九就成为了老阳之数或阳数之极。东汉王逸《楚辞.九辩》注云:九者,阳之数。唐五臣注云:九者,阳数之极。《素问》云: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由此看来,九月九日被作为重阳之日,是符合当时的数字和哲学逻辑的。至于重阳之日成为节日的来源就要从中国社会风俗的发展过程找寻线索了。不难发现,重阳之名与中国的阴阳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重阳节的起源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等习俗,这些习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其文化内涵与重阳节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源于避灾、消厄

关于重阳节俗的最初原型之一,是远古时代祭祀大火的仪式。从原始时代开始,人类就产生了崇拜火和火神的观念。先秦时期,先民将一颗很亮的恒星心宿二作为火神的化身,是苍龙星座的标志星,我国古称大火,又称大辰或心。古人重视星象的时间标志意义,以苍龙七宿在天区的运动,进而以大火星的出没和晨昏在天空中的位置,确定季节时令。暮秋九月,大火在天空中开始隐退,《夏小正》称之为九月内火。内,是入的意思,内火意思是火神休眠或暂时地死亡了。大火星的隐没,使得视大火星为季节生产和生活标志、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了莫名的惊慌,因而,在这一天,人们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上文献的失载,我们无法完整复现这个仪式,但是,从汉代及其以后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人们在这一天采取的各种避邪、消厄的方法,从中能感受到一丝丝古老仪式的氛围。晋人葛洪《西京杂记》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人们聚集在水边,洗净不洁之物驱除病害。从时间的角度,葛洪抄录的是西汉刘歆未完的书稿,多所假托而成,史实多反映南北朝的习俗,因此,不能据此以为西汉已经形成重阳节。

《艺文类聚》卷四还收录了南梁吴均所著《续齐谐记》关于重九的传说:汝南恒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降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民俗传说晚于民俗现象本身,民间风俗往往被各种传说加以渲染,从而更进一步成为代代相传的牢固的民俗习惯。费长房是东汉人,《后汉书》中记录了他的一些传说,这从时间上说明重阳节俗至少在东汉的时候已流传开来。另外,《艺文类聚》卷四引周处的《风土记》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以御初寒。周处是西晋初期人,他所说的重阳节的由来还是可信的,在他生活的时代已有九月九插茱萸的习俗。对于重阳节的上述习俗,从南朝刘宋时期开始,许多诗文都作了如实反映,《艺文类聚》卷四多有收录。

不难看出,重阳节的起源与避灾、消厄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其中的根源也并不难理解,从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远古时期,人类依附自然而生存,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在意识上处于蒙昧状态,很多现象不能用理性思维去解释,看起来让人恐怖的现象便归于神、鬼,如打雷闪电,以此缓和自己内心恐惧的情绪,便有了祭祀之类的活动,很多节日、现象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民族文化心理,巫史不分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再有,现在关于避讳起源的研究,有一种说法就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是因人死后,其灵魂不会马上散去,生者提到死者的名字,死者的灵魂便会找到此人,便有了避讳,可备一说。总之,这种心理现象我们是不可否认的。另外,关于重阳节习俗至少在东汉已经出现,而重阳作为节日形成的确切时间,历史文献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二)源于登天、成仙

我国民间有黄帝于九月九日登遐升天的传说,传说产生的时代可能不晚于汉代。在这个传说之前,另有一个传说和神秘观念,九月九是最容易登天成仙之日。

前面讲到《楚辞》: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都。重阳为天为气,集清气而升天、登遐,而且也有说明从阴阳逻辑来看,重阳与九月九日这个概念也不无关系,人们以为这一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地势越高,清气聚集得越多,登临高处自然就可以乘清气而升天,由此也就有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西京杂记》称九月九士女祓禊登高。《荆楚岁时记》注称: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唐代京城长安人习以城东南的乐游原为登高之处,宋敏求《长安志》注曰: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指掌。每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咸就此登高祓禊。登高之俗久传不衰。

登天成仙也可意味着长生不老,而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于是求仙、升天便转为祈寿。《全三国文》卷七录有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全文如下: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地而生。至于芳菊,份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飱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在秋天草木凋枯的九月,曹丕先有几分苍凉之感,又从秋菊独荣中产生了延年益寿的信心。《初学记》卷四引《西京杂记》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梦粱录》云:今世之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大清记》云: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

重阳节在这两条线索的交织融合中不断发展,无论是起源于消厄、避灾还是升天、成仙,都不可避免的带有神秘的色彩,反映的是当初人们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心理,这种心理在人类的繁衍中遗传下来,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是最原始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经验的积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最初的神鬼起源被淡化,而其风俗习惯代代相传,沉淀为文化的一部分。如今,历史已赋予重阳节新的内容,1989年,国家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爱老、尊老、助老的良好风尚日益发展,其本质则是体现着人们对生命的关注,对民族文化的推崇。

综上所述,通过对重阳、重阳节起源的探讨,简要总结出几点其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人类最初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心理,到后来人类从蒙昧走向科学、理性的过程中学会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对生命的关注,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自身的和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有关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医学生创业教育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20篇) 建筑类个人年终总结(精选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