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说文解字讲《功》

说文解字讲《功》

小编:茅剑锋

《功》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第十一章的第一节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难点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学生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功能关系的建立。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

功的判断与计算是初中学生最易混淆的难点之一,也是初中力学教学的重要课题,学生在判断力对物体有没有做功时常伴有疑问。以下面的题目为例。

例1.小明用200 N的力把静止的重5 N的足球踢出。足球沿水平场地向前运动了30 m,则足球运动员对足球做的功是( )

A.0 B.150 J C.6000 J D.无法计算

评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由于没有理解功的内涵,往往会这样计算,因为W=FS,F等于200 N,S等于30 m,所以W等于6000 J。因此选择错误。

以上问题是学生解题过程中较常见的错误,而错误的根本在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逻辑水平与成年人尚有一定的差异,在对于较抽象的物理概念的理解时容易产生不全面与偏差。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通过简单明了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笔者在进行功的讲解时突破传统,通过对“功”字进行拆解,从而做到说文解字的讲“功”。在讲解过程中,首先,在黑板上写大大的一个“功”字,如图1所示。

其次,对“功”字进行了适当变形,在其右边黑板处画出如图2所示的一幅图,学生通过对该图的观察可以看到“功”字右边的“力”字,犹如一个在弯腰抱物体的人;而“功”字左边的“工”字,则表示这个弯腰的人将一个物体从低处移动到了高处。由此,得出人抱着物体向上施力的同时使物体向上移动一段距离的过程就是做功,物理学上就认为人对这个物体做了功。通过形象化的图示,图文并茂地讲解功的概念以及其物理意义,解决学生的困惑并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做功的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且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在此基础上进行功的计算公式W=FS的讲解时,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公式理解的难度,也为后续物理概念的讲解奠定了稳固的理论基础。

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之后,再次对例1进行分析时,学生的分析思路将变为:因为W=FS,当脚踢球的一瞬间F等于200 N,但此时力F上作用的S却不知道,所以无法计算,当球被踢出时,在力的作用下的S=30 m,但是这时作用在球上的力F却不知道,所以本题无解。故选D。

在以下类型的题中,学生也存在着同样的疑惑。

例2.如下图所示,以下实例所列举的几个力中,没有对物体做功的力是( )

A.船在水的作用力下前进一段距离

B.静止的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向前运动

C.汽车在刹车阻力的作用下滑行了一段距离

D.当杠铃静止后,举重运动员对杠铃的支持力

评析:A、B、C三个选项中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同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所以A、B、C三个选项中,力对物体都做了功。D选项中,运动员虽对杠铃有力的作用,但此时杠铃是静止的,杠铃并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即人没有对杠铃不做功,选D。

对于该题的反思,学生在错题本上写道:每次做这种题目,总会回想起老师给我们设计的“图”(如图2),就会有情景出现在脑海里:一个人把石头向上抱(对石头施加了一个向上的力),石头顺着这个力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结合老师的提示以及对图的观察,对于功的概念理解特别透彻。对于一些做功和不做功的情况会准确判断,好开心。

初中生正处于儿童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像成年人一样独立进行抽象逻辑思考,仍需借助一些外界因素的辅助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感性问题,而教材中给出的概念枯燥无味,相关教育学研究发现,人类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为视觉和听觉。就其比例来说,视觉占83%,听觉占11%,味觉占1%。在记忆方面,只听不看的,三天后留下的印象是15%,教师照本宣科地进行概念、定理、规律的讲解,这样的教学形式是低效的,而类似于功的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将抽象的“物理”过程转变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模型,使讲解有所依,从而免去了语言、文字在头脑中的转化过程,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本文中笔者以说文解字讲《功》为例,鼓励教师勤于思考,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大胆尝试,不断研究、探索、实践,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有图有情境的“真相”,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热点推荐

上一篇:如何将历史课堂从“枯燥”转为“生动”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