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四字文笺注》考辨

《四字文笺注》考辨

小编:

摘 要 《四字文笺注》为一部1854年在伦敦出版的汉外对照词汇集。笔者将其发掘并细加考证,认为该书底本为某位早期来华耶稣会士完成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初的汉西文手稿,即该书出版前一个多世纪底稿已存世。该书为西人早期语文手稿中最早关注汉语成语的词汇集,其汉字注音系统和口语词条为清前期北京官话研究提供了新的珍贵史料。该书学界此前鲜有论及,文章属首次评介。

关键词 耶稣会士 手稿 成语 官话

一、书稿考辨

(一)版本样式及主要内容

《四字文》1854年版正本现藏澳门民政总署大楼图书馆,全一册。采用石版印刷术将手稿印于蓝色纸上,字迹清晰。[3]黄色织锦封面,上绣英文主题:CHINESE MANUAL(按:汉译为“汉语教科书”)。首页总题CHINESE MANUAL之下为墨笔“四字文笺注”,左右侧分别为其罗马字注音SSE TSE OUEN TSIEN TCHOU及书名英译FOUR WORDS LITERATURE (with) COMMENTARY (or)EXPLICATION。下半部印有法语书名。底部为出版事项London:Harrison and Sons,1854。首页后依次为致辞页、前言、法国东方语言学院1847―1848年度课程介绍、正文等。

(二)书稿溯源

以上线索指该书为法国耶稣会士所著,注音为北京话发音。的确,书中多个条目涉及北京,如“在京选官”“征召入京”“进京赴命”“出京回家”等,“京”字均译为Peking;多个儿化词语如“七八碟儿”“揭开匣儿”“哈巴狗儿”“没此事儿”“这个话儿”“绣花针儿”“颇有此儿”(“儿”字均独立注音为eulh^),说明作者与北京关系非同一般,对北京话甚是稔熟。循着“对北京话极为熟悉的法国耶稣会士”这一线索追溯耶稣会入华传教史,据费赖之(Louis Pfister) 所著《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和荣振华(Joseph Dehergne)所著《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两书的记载,在1688年白晋等大批法国耶稣会士抵达北京之前,正式列入“法国耶稣会士”名单且在北京停留过的法国耶稣会士仅有金弥格、方德望、汪儒望、聂仲迁、穆迪我和穆格我六人。这六人中除穆格我曾在北京待过六年,其他几人或“在京投于狱”,或“居京不久即行”,或“居数月”,皆未能在京久留。这也即说明穆格我应是第一位在北京居住过多年的法国耶稣会士,有学习和掌握北京话的可能。进一步说,从穆格我开始,之后的任何一位法国耶稣会士都有可能是我们所论书稿的作者,但穆格我从年份上算是最早的。据此,以穆格我入华时间1657年为起点,可推断手稿至早不会完成于17世纪中期之前。

(一)四字成语

该书的汉语书名为“四字文笺注”。一般来讲,书面用语谓“文”,“四字文”带有明显的书面语辞色彩;“笺注”一词则来自汉语传统训诂学。单从题目看,著者要搜集的是汉语书面语中(或口语中排除土语要素而加进文言韵味的高级交际用语)以四字为单位且凝结程度较高的文辞,再用西文疏通词义。其编写目的应是用于传教士的汉语学习(远未达到汉语研究的程度)。这与耶稣会士自入华以来便形成的重视汉语书面语读写、官话(而非方言)的学习传统是一脉相承的。[8]但由于作者对汉语的认识不够精深,所搜集的条目并非都来自书面语,有很多条目即为日常口语。但这些日常口语,倒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不啻为意外收获。

1463个条目(重复、个别字迹漫漶不辨者除外)可分两大类,前者为凝结程度较高的四字语,多为书面语并带有文言色彩(以下简称“四字语” 类);后者为自由词组,有些甚至就是完整的短句,具白话或口语色彩(以下简称“四字句” 类),书中大部分条目属于此类。

“四字语”类中多为凝固性较强的四字书面语,文言色彩明显,如:

谨当如教、孰此请行、烦为指教、谨领台命、谨遵教命、指教一

二、向日有劳、多多拜上、适蒙见教

感蒙厚情、万望方便、望为助力、已蒙征召、正来告禀、送座献茶、感激不尽、小弟量窄、整衣端肃

整衣束带、整冠束带、年迈身衰、磨墨舒纸、刀枪剑戟、剜心剖腹、弓弩叉戟、孟秋朔日、君正臣贤

顶盔贯甲、弃道从释、舍家弃子、一模一样、避富如仇、感蒙至爱、援笔立就、人逢喜事、明明白白

端端正正、恼恼闷闷、斯斯文文、隐隐暗暗、谦谦逊逊、耽耽阁阁、热气腾腾、怪哉怪哉、甚好甚好

此类“四字语”虽具词汇凝结性,但还不具熟语的性质,未见得有太高的研究价值,而“四字语”中带有熟语性质的四字成语类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成语的早期样貌,值得深入探讨。我们将该书条目与《汉语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比对,其中与《汉语成语大辞典》中的成语[9]条目完全一致的有如下42条:

大惊小怪、宽宏大量、爱财如命、错落有致、一举两得、进退两难、贪赃坏法、垂头丧气、如花似玉

沉鱼落雁、花容月貌、虎入羊群、鸟尽弓藏、年深日久、吉日良辰、探囊取物、以管窥天、人喊马嘶

一窍不通、肝胆相向、东躲西藏、水秀山青、安营下寨、旁若无人、改邪归正、一望而知、不假思索

席地而坐、油嘴油舌、坐井观天、肺腑之言、尽心竭力、罪恶滔天、出类拔萃、络绎不绝、素不相识

妄自尊大、将计就计、手舞足蹈、恼羞变怒、与众不同、水泄不通

与《汉语成语大辞典》中的成语条目意义相同或接近,但用字稍有差异的有如下26条(括号里为《汉语成语大辞典》中所收正条目或副条目):

听天所命(听天任命/听天委命/听天由命/听天安命)、无束无拘(无拘无束)

不顾好歹/不管好歹(不知好歹)、济困扶危(扶危济困)、比众不同(与众不同)

借势陷人(仗势欺人)、才美兼全(才貌双全)、月貌花容(花容月貌)

牙齿伶俐(伶牙俐齿)、潜踪隐迹(潜德隐行)、藏头遮眼(藏头亢脑)

如行平地(如履平地)、眼空四海(目空一切)、日暖风和(风和日暖)

改换姓名(改名换姓)、嬉笑谩骂(嬉笑怒骂)、百口无辞(百口莫辩/百口难分)

思前虑后(思前想后/思前算后)、尸横满地(尸横遍野)、顿然醒悟(翻然悔悟)

上天下地(上天入地)、不能自止(不能自已)、不分皂白(不察皂白)

惊喜欲狂(惊喜交集/惊喜交加)、半步难行(寸步难行)

(二)清前期北京官话音

官话为明清时期汉民族共同语。汉语中的“官”乃“官府、官员”之义,“官话”本指官府中各级官吏使用的语言。“官话”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文献,常与地方方言对举。(张玉来 2010)明末来华传教士对官话早有认识,《利玛窦中国札记》有言:“除了不同省份的各种方言,也就是乡音之外,还有一种整个帝国通行的口语,被称为官话(Quonhua),是民用和法庭用的官方语言。”[10]据上文考辨,《四字文》书稿大致完成于清康熙年间,且前文所示《四字文》前言作者曾指出书中每一个汉字“标注的读音为北京话发音,这种发音为当时中国的官员、学者等各阶层人士所共通”,说明该书记录的词语应来自清代官话,其注音所依据的应是清前期北京地区的官话音。

由表1 可见,《四字文》仍采用1598年利玛窦等拟定的五个符号表示汉字的五种声调,即 ˉ(清音,即阴平)、 ^(浊音,即阳平)、A(上声)、@(去声)、 ˇ(入声)(徐文堪 1998;利玛窦,金尼阁 1983:336)。我们对全书的观察亦如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四字文》仍有为数不少标注为入声的汉字,如:束shoǔ、答tǎ、誉yǔ、德tě、绝tsuě、别piě、若yǒ、立lyˇ、玉yǒ、的tě、一yˇ、六lǒ、七tsě、日jě、说shuě、肉jě等等。

(三)清代北京官话口语

《四字文》所收大部分条目为“四字句”,纷繁芜杂,不易归类。可归纳出的问句,如:多大年纪、怎生开口、是卖的么、谁敢不来、甚么官职;数量词组,如:一株老杏、两把青菜、一座大楼、一个酒店;介词词组,如:贴在墙上、用手扯住、和你进去、与你商量;“了”字用法,如:十几岁了、我晓得了、进京去了、打了十棍、枉赖了我;“被”字用法,如:被他凌辱、被他谎了、被他看轻、被人笑死。另有“把”字用法、使令句等丰富句式。以下列举出的部分“四字句”条目五花八门,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动有趣: 这等苦气、这个罪名、起课先生、借个使使、吃不多酒、太容易了、十分有趣、真个没有、委的没有

总记不得、有此手段、这般情由、女红针指、止痛的药、小可的事、浑金匣子、十龄幼女、死也不服

少人使唤、落人圈套、事已八

九、禀他一声、进去小酌、早知如此、不瞒你说、白眼看人、又来胡说

说话太狂、直说罢了、不能近身、住得安稳、天气蒸热、相公住手、看热茶来、被人笑死、越想越恼

借我用用、说来说去、骂个不住、吞下肚去、将油烧滚、打着火把、点上灯火、取戳子来、买件棉衣

从整体来看,《四字文》原本要收录的是较为雅致的文辞,但却收了一些口语性质的短语,但仍具明显的文语(或古白话)色彩,并非那些俚俗的北京话方言土语词汇。这一特点对我们了解当时北京“官话”的使用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就反映北京方言口语词汇方面则远不及清末威妥玛所编写的北京官话口语教材《语言自迩集》。[14]

附 注

[2]针对《四字文》一书前言、馆藏著录等正文以外的材料的研究,参见拙文《〈四字文笺注〉所见欧洲早期汉学线索》。

[4]《四字文》前言中说明:书稿的誊写工作由大英博物馆的誊写员Hornblow完成,另两位人员完成校对工作(笔者译)。

[5]此段英文原文为:“This Collection of Phrases is believed to be a fragment of a very extensive work by some one of the French Jesuit Missionaries in China.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is that of Peking, the Language of all scholars and official persons, which in China means all persons of rank.”

[7]考狄《中国书目》法语原文:“Cet ouvrage est de labbé de Lionne, évêque de Rosalie, de la Congrégation des mission étrangères. Ce ms. provient de la bibliothèque de Deguignes fils (no. 497 du cat. de sa bibliothèque) et cest lui qui ajouté le titre franais.(Pauthier, Vindiciae Sinicae,p.14,Note.)”

[9]《汉语成语大辞典》出版说明中指出:“《汉语成语大辞典》是在《汉语大词典》基础上,对其中成语词条进行甄别、正误、删繁、改写而成的,同时还增补了一些常见而漏收的成语,词典共收古今成语近2.5万条,所收都是严格意义上的成语,其他一些非成语性的固定短语如谚语、俗语、惯用语等,原则上不予收录。”

参考文献

3.戴密微. 入华耶稣会士与西方中国学的创建. ∥安田朴,谢和耐等著.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耿N译.成都:巴蜀书社,1993.

6.费赖之.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 冯承钧译. 北京:中华书局,1995.

7.黄长著等.欧洲中国学.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鲁国尧.明代官话及其基础方言问题――读《利玛窦中国札记》.南京大学学报,1985

(4).

14.罗常培.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0年第一本,第三分册.

16.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耿N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

18.太田辰夫著.汉语史通考.江蓝生,白维国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19.王立达编译.汉语研究小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0.王铭宇.《四字文笺注》所见欧洲早期汉学线索.澳门文献信息学刊,2012

(6).

22.徐文堪.也谈耶稣会士与辞书编纂.杭州“中西文化交流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98.

23.许明龙.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

24.姚小平.梵蒂冈馆藏西士语文手稿十四种略述.当代语言学,2007

(2).

25.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26.张国刚.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7.张美兰.《语言自迩集》中的清末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北京社会科学,2007

(5).

28.张铁文.1999成语的数量及产生年代.语文建设,1999

(5).

29.张西平.西方近代以来汉语研究的成就.文化杂志,2003

(48).

30.张西平等.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调查.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32.张玉来.明清汉语官话的社会使用情况.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

(1).

33.张卫东.《语言自迩集》译序.汉字文化,2002

(2).

34.朱凤.马礼逊《华英字典》中的成语和谚语.∥李向玉等主编.第一届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澳门理工学院,2005.

热点推荐

上一篇:复合词的结构义与语文辞书释义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本人思想学习的工作总结(热门19篇) 讨论发展对象会议记录 支部委员会讨论发展对象人选会议记录(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