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非群体行的上海

非群体行的上海

小编:

上海也是一个未能形成艺术群体的城市,这里曾经文人荟萃、传统深厚,又是较早接触西方文化的地方,中西文化的碰撞在这里频繁发生。著名的现代艺术群体“决澜社”便是发端于上海。在这里曾经举办过“十二人画展”和“83年阶段・绘画实验展”,为当时平静的上海画坛带来了两次不小的冲击,可以说是1985年前后一系列艺术探索的前奏。只是这里的艺术探索大多以个人奋斗的形式存在,以联展的形式呈现,对陈旧的单一模式的带来了冲击。

1985年3月18日一个更具有明确意向的展览在复旦大学学生俱乐部举办――“现代绘画――六人联展”,这个展览是由当时在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执教的余友涵和学校的5位学生一起举办的一个师生联展,现代绘画这样的创作欲望被鲜明的提了出来。这个展览没有做什么宣传,未形成多大的影响,但是青年艺术家想要主动创造属于时代的新文化的愿望已经表达出来,而这种欲望正是上海画坛在观念上产生根本变化的一种征兆。当老师余友涵倡导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时候,5位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具体的想法,从他们写下的文字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他们意识到自己想要去探寻什么,而这种探寻的愿望及其迫切,只是将会找到的,或者说他们要找的是什么并不那么清晰。冯良鸿的参展作品即是他对不可知的世界的一种形象的领悟,丁乙参展的作品是与另外两位艺术家一同完成的街头布雕,余友涵展出了11幅早期抽象作品。

这一时期一些年轻人组织的展览显得更为激进,1986年5月8日,上海工艺美术学校的学生在徐汇区文化馆举办了“黑白黑”画展,作品比较注重制作,有些作品还引入了现成品,色彩上仅使用黑白两色,单调重复的构图使作品带有观念的意味。这些年轻人渴望建立新的艺术语言,与其说他们是对传统的挑战,不如说是由于传统薄弱导致了他们在创新之时显得更为自如。1986年万俊彦和祝昌言两位青年工人自费举办了“非具象画展”,他们的画作尺幅较大,明确提出了抽象艺术的旗号,尽管在专业性上还有欠缺,显得有些粗糙,但这种创作面貌在当时还是非常新颖的。

从“凹凸展”来看群体组织所具有的某些力量是个体所不能及的,但是或许是由于上海艺术家个体意识强烈,抑或这种具有反叛精神的艺术被视为旁门左道的惯性思维过于牢固,上海像北京一样鲜有具有影响力的艺术群体产生,整个地区的现代艺术仅是靠着这些艺术展览为平台发声。

热点推荐

上一篇:团结就是力量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合同谈判注意事项细节 合同谈判会议纪要(通用7篇) 2023年征地拆迁工作心得(汇总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