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五代十国时期广西政区变迁述论

五代十国时期广西政区变迁述论

小编:付志明

[摘要]政区建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的重要内容,政区的变迁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显著呈现而反映各时期不同的政治面貌。五代十国时期中国政局动荡不安而致使广西政区变迁更迭频繁。探讨相关史实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该时期纷繁复杂的形势与环境,而且也对今人探析广西政区地理变化大有裨益。

[关键词]五代十国 广西 政区变迁

广西地区自秦朝征服岭南设置郡县而始归入中原王朝版图。秦末广西为赵佗之南越国所有。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伴随汉平南越设苍梧、郁林、合浦三郡辖今广西大部而今全州、资源、灌阳等桂北地区地属荆州零陵郡。武陵郡下辖今广西龙胜、三江地区。益州郡管理着今天峨、南丹等桂西地区。此外,伴随治广信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的交趾刺史部的设立而进一步加强了广西与中原王朝的政治联系。东汉末年伴随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刺史部而促成广西政区建置完成由郡、县二级政权制向州、郡、县三级政权制转变。三国时代广西大部为孙吴所有,地辖临贺、始安、苍梧、郁林、桂林和合浦等郡以及合浦北部尉都尉且将交州刺史部由广信迁至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此外,今全州、资源、灌阳、龙胜、三江等地分属荆州零陵郡或武陵郡,亦为孙吴所有。今天峨、南丹等桂西地区地归蜀汉之益州郡或兴古郡。两晋时期今广西地域大抵承袭旧制,设郁林、晋兴、合浦、永平、苍梧、临贺、始安、桂林数郡,而将今全州、资源、灌阳划归零陵郡。今天峨、南丹等地属郡。兴古郡仍辖今广西西林等地。南北朝时期在今广西境内增设梁寿、武城、豪静、开江等郡,使朝廷对该地的统治更趋细化。公元589年,隋灭陈朝统一全国后,广西始为隋朝所控制。隋朝统治者在广西采取恩威并重之策,促使今广西境内各部族闻风归附。再者,隋朝还在各地推行行政建置改革,省并郡县。时属今广西的60余县分属苍梧、始安、郁林、合浦、宁越、永平、熙平、零陵等地。唐代取代隋朝统一后承隋朝之州、县二级政权制,而后发展为道、州、县三级政权制,今广西各地先后出现桂州、容州、邕州等都护府。高祖、太宗、高宗时期则通过改都护府为都督府、建岭南道、设安南都护府等举措加强对今广西地区的管理。唐玄宗时增为十五道而将广西划至岭南道。晚唐懿宗咸通年间析分岭南道为岭南东道与岭南西道。岭南西道大致即为今广西辖境,遂使广西由此开始成为独立一级行政区建置。岭南西道治邕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下领桂州、昭州、贺州、富州、梧州、藤州、龚州、浔州、象州、尹州、柳州、宜州、环州、田州、思恩州、澄州、邕州、宾州、峦州、横州、贵州、容州、牢州、绣州、郁林州、白州等州以下领各县以及羁縻土州。此外,唐廷还设容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桂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邕州三管经略使直辖岭南西道各州县。今属广西的全州、灌阳等地地归江南西道永州管理。而今属桂西的南丹等地则划归黔中道所辖。唐朝末年兵纷马乱,各地先后各自为政,而促使今广西境内各政区再次发生更迭而呈现多种表现特点,具体而言,可列于左。

一、分唐入楚、南汉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逐渐转衰,黄巢之乱更是导致唐廷朝纲失坠,号令难出。其间,岭南西道所属宁远(容州,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建武(邕州,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静江(桂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等诸军节度使,相互对峙。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刺史马殷由于与盘踞于桂北地区的桂州刘士政发生矛盾而派遣将领李琼带兵南下,击败并生俘刘士政而进占其属地,李琼也因战功而官拜桂管观察使①,遂引发岭南西道之政区变动历程。唐哀帝天v四年(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改元开平,而使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五代十国时期。马殷遂令马步军都指挥使吕师周率军进入岭南,先后占领昭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平乐县)、贺州、梧州、蒙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龚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以及富州等今属广西所管辖地区②,吕师周也因战功而官拜昭州刺史。此外,南楚还在后晋高祖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割江南西道永州而下设全州③,属领清湘等县,促使今属广西的部分地区再次由于分唐入马殷楚政权而发生政区变动现象。

唐哀帝天v二年(公元905年),伴随刘隐担任清海军节度使(治广州,即今广东省广州市)而开始了刘氏长达数十年的藩镇割据。刘隐为扩大势力范围而令其弟刘岩率军西进与马殷等争夺岭南西部地区。刘岩军先后并邕州叶广略而占邕州、逐容州庞巨昭而取容州,从而控制了上述的二镇管内诸州。刘岩从而成功地将其势力范围向西扩大至今桂南地区,在岭西等地形成了与马殷南北对峙之势。后梁太祖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刘隐死去而其官爵为刘岩所承袭,后梁末帝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八月,刘岩于广州称帝,改广州为兴王府,建国大越,次年改越为汉,建立南汉政权。刘岩称帝后曾多次遣兵入桂,企图夺取桂北地区,但均以失败而告终。④

二、由楚入南汉、北宋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楚主马殷死。此后由于马殷诸子因相互争位而引发纷争,致使南楚局势动荡。南汉中宗乾和六年(公元948年),刘晟遂遣巨象指挥使吴、内侍吴怀恩等占领原属南楚所有的桂管贺、昭二州。⑤乾和九年(公元951年),南汉又利用南楚纷争之机出兵接连夺取原属南楚所有的桂州、蒙州、宜州、连州、梧州、严州、富州、柳州、龚州、象州、溥州(公元946年南楚析分原桂州所置,负责管理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等桂北地区⑥)等十余州而基本尽克除全州等(951年,南唐灭南楚而该地归周仁逢)外的岭南西部之地。岭南西部遂再次由于不同政治势力之此消彼长变化而出现更迭变迁。

南汉中宗乾和九年(公元951年),南汉击败南楚控制大部今属广西的岭西地区,并于次年败南唐兵于桂州后而使之达到疆域最大范围。南汉在承袭残唐、南楚等原岭南西部政区旧制的基础上又做了小幅变动。即在高祖刘岩统治时期因避讳而改辖今广西北海、合浦等地的岩州为常乐州。形成地控今属广西所辖的昭州(下设平乐、永平、恭城三县)、象州(下设阳寿、武仙二县)、龚州(下设平南、武林、隋建、大同、阳川、宁风六县)、柳州(下设马平、柳城、洛容三县)、富州(下设龙平、思勤、马江三县)、严州(下设耒宾、归化、修德三县)、蒙州(下设立山、东区、正义三县)、梧州(下设苍州、戎城、孟陵三县)、贺州(下设临贺、桂岭、冯乘、荡山、富川、封阳六县)、宜州(下设龙水、天河、崖山、东玺四县)、桂州(下设临桂、理定、灵川、阳朔、荔浦、修仁、纯化、永福、永宁等十县)、融州(下设融水、武阳二县)、思唐州(下设武郎、思和二县)、白州(下设博白、建宁、周罗、南昌四县)、廉州(下设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钦州(下设钦江、灵山、遵化、内亭、保京五县)、宾州(下设领方、琅邪、保城三县)、浔州(下设桂平、宣化二县)、容州(下设北流、普宁、陵城、渭龙四县)、禺州(下设峨石、陆川、扶莱、宕昌四县)、藤州(下设宁风、感义、义昌、镡津四县)、牢州(下设南流、定川、宕川三县)、党州(下设善劳、抚安、善文、宁仁四县)、郁林州(下设石南、郁林、兴业、兴德、潭栗五县)、绣州(下设常林、阿林、罗绣三县)、澄州(下设上林、无虞、贺水、止戈四县)、邕州(下设宣化、武录、晋兴、朗宁、恩龙、如和、封陵七县)、义州(下设岑溪、永业、连城三县)、贵州(下设郁平、怀泽、浦水、义山四县)、横州(下设宁浦、乐山、淳风三县)、常乐州(下设博电、零绿、盐场三县)、峦州(下设永令、武罗、灵川三县)、顺州(下设龙化、温水、南河、龙豪四县)以及南楚于后晋出帝开运三年三月析分原属桂州的全义县所置的溥州(下设德昌、临川、广明、义宁四县⑦)等共计三十四州一百二十六县,从而初步实现了岭南西部地区的局部统一。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公元939年刘岩为交州吴权所击败,南汉势力遂退出原岭南西道所属的交州、武峨州、爱州、福禄州、长州、景州、峰州、陆州、O州、德化州、郎茫州、武安州,而使岭南西部地区疆界发生内缩。⑧南汉中宗乾和十六年(公元958年)八月,刘晟毙,子刘立,荒淫无道、文恬武嬉,南汉遂江河日下。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北宋灭亡南平而降服周保权之全州领地并取得南汉治下之溥州(宋廷将此州废为全义县⑨,一说为南汉于同年所改废⑩),遂开始了岭南西部地区的再次统一历程。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北宋征伐南汉而于次年尽有其土地,从而基本结束了唐末以来岭表长达数十年的割据纷争之局,岭南西部地区遂伴随南汉灭亡重新划归中原王朝统治而开始了新的历史时期。 三、余论

综览五代十国时期岭南西部(即今广西地区)的政区变迁史实,呈现承袭性、发展性、动态性、多样性等特征。

承袭性。五代十国时期岭南西部各政区尽管更迭频繁,但各行政建置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名称上均大体承袭唐代。结合《旧唐书・地理志》以及《新唐书・地理志》参校可知,今属广西辖境的约三十八正州(不含纡州、思顺州、归思州、蕃州、温泉州、格州、归化州、苤荨⒐樗持荨⒂兄荨⑺几罩荨⒑钪荨⑺级髦荨⑺纪州、思明州、万形州、万承州、上思州、谈州、波州、思诚州、左州、功饶州、万德州、归乐州、伦州、石西州、员州、太州、思琅州、七源州、归诚州、青州、得州、龙州、思陵州、金龙州、安德州、平原州、福州、鸾州、琳州、那州、延州、抚水州、添州等四十六羁縻州),较南汉疆域达到最大时仅余五州,即除唐所属之岭南西部之平琴州(治所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西北)、岩州(治所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与横县间)、田州(治所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州(治所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南)、古州(治所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而上述五州均于中唐后即遭改废,从而使南汉相关行政建置无关乎地域之扩大而充分反映其承袭性。

发展性。南楚、南汉政权建政,鉴于避讳等原因而在唐代原有的行政建置上有所变更,如南楚于后晋出帝开运三年三月析分原属桂州的全义县所置溥州、南汉改岩州为常乐州、桂州纯化县一度改为归化县等,从而符合具体历史条件环境下不同的政治需要,促使行政建置有利于各政权的稳定统治或长治久安。如溥州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典型行政建置代表,存世仅十余年即遭撤裁(公元946年至公元963年),真可谓是昙花一现。该州充分反映了政治形势的变化作用,是特定的历史与政治环境下的产物。再从该时期岭南西部政区所属上进行评析,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岭南西部政区先是容州、邕州、桂州诸军节度使相互对峙而互不统辖而至,进入五代十国初期,桂北桂管诸州为政坛新秀马殷所属,而桂南邕州等地为清海军节度使刘氏兄弟所有之变动,岭南西部地区至此成为南楚、南汉两政权相互角逐之地。至五代十国后期,由于南楚发生内讧而被北进南汉军所击败而被迫北返,促使岭南西部政区所属因基本归于南汉而再次发生变化。进入五代十国末期,由于北宋势力南下进占今属广西之溥州而使岭南西部政治形态再次更迭,形成北宋与南汉短期对峙之势,伴随北宋势力持续南下灭亡南汉而促使岭南西部政区所属返归唐之统一政治生态,体现其动态性特征。此外,岭南西部变迁上也离不开历史人物的影响与作用而反映了政区更迭之多样性特征。由唐末岭南割据纷争至北宋再次统一岭南近八十年中所涉及多次政局的更迭变化不难看出,岭南西部政区常常离不开某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影子,如马殷击败刘士政而得桂管诸州、刘岩灭叶广略取邕州、吴权杀刘弘操控交州而使交州外离岭南西部地区,开始走向建国独立之路,形成今之越南雏形等,从而为广西乃至东南亚地区之后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新的空间以及发展图景。

注释:

①(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六・楚世家第六・马殷[M].北京:中华书局,1974:822.

②(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太祖开平二年[M].北京:中华书局,1956:8704.

③广西地方志.广西大事记(唐、五代十国)[J].广西地方志,1999(02):63.

④(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汉世家第五・刘隐[M].北京:中华书局,1974:813.

⑤(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汉世家第五・刘隐[M].北京:中华书局,1974:816.

⑥梁元.南汉地理考异[J].岭南文史,1985(01):126.

⑦(北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一百五十・志十二・郡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6:2020.

⑧(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汉世家第五・刘隐[M].北京:中华书局,1974:813.

⑨梁元.南汉地理考异[J].岭南文史,1985(01):127.

⑩周庆彰.五代时期南方诸政权政区地理[D].上海:复旦大学,2010:174.

(后晋)刘d等.旧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二十一・地理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5:1722-1749.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志第三十三下・地理七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5:1144-1145.

白耀天.唐代在今广西设置的州县考[J].广西民族研究,1998(04):65-74.

白耀天.唐代在今广西设置的州县考(下)[J].广西民族研究,1999(02):97-108.

(北宋)王溥.五代会要[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2246.

【参考文献】

[1](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813-822.

[2](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太祖开平二年[M].北京:中华书局,1956:8704.

[3](北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一百五十・志十二・郡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6:2020.

[4](后晋)刘d等.旧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二十一・地理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5:1722-1749.

[5](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志第三十三下・地理七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5:1144-1145.

[6](清)吴兰修.南汉地理志[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6691-6706.

[7](北宋)路振.九国志[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3327-3331. [8](清)吴兰修.南汉纪[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6601-6683.

[9](清)梁廷.南汉书[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6347-6569.

[10](清)梁廷.南汉杂录[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6575-6593.

[11](北宋)周羽.三楚新录[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6317-6330.

[12](清)吴任臣.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3:835-947.

[13](北宋)王溥.五代会要[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2246.

[14](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81-275.

[15]陶懋炳.五代史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9-169.

[16]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4788-4986.

[17]朱玉龙.五代十国方镇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7:633-650.

[18]钟文典.广西通史(第一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170-173.

[19]梁元.南汉地理考异[J].岭南文史,1985(01):126-127.

[20]梁允麟.南汉地理沿革[J].广东史志,1995(04):48-54.

[21]秦邕江.广西简史[J].广西地方志,2006(03):12-27.

[22]莫凤欣.广西历史沿革述略[J].广西地方志,1998(05):29-33.

[23]郭声波.试解岩州失踪之谜――唐五代岭南道岩州、常乐州地理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03):17-25.

[24]刘茂真.南汉时邕州未改诚州[J].广西地方志,1997(01):45-52.

[25]广西地方志.广西大事记(唐、五代十国)[J].广西地方志,1999(02):63.

[26]刘茂真.唐代在今广西设置的州县考[J].广西民族研究,1998(04):65-74.

[27]刘茂真.唐代在今广西设置的州县考(下)[J].广西民族研究,1999(02):97-108.

[28]周庆彰.五代时期南方诸政权政区地理[D].上海:复旦大学,2010.

[29]徐仕达.马楚政权之研究[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2011. 责任编辑:张丽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语言游戏说浅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收发文工作人员工作总结 文员个人工作总结简短(4篇) 班级是我家演讲稿11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