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民国时期东北旗人生存状态变迁原因探析

民国时期东北旗人生存状态变迁原因探析

小编:

摘要:民国时期,由于民族歧视与偏见的存在,政府财政匮乏,旗人自身身无长技,外来移民大量涌入等原因,东北旗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东北旗人的这种生存状态是民国时期整个旗人群体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在中国由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弱势群体为了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作出的努力与挣扎。东北旗人在生存状态变迁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对民族国家的归属感,以及中国其他民族对统一国家的认同,对旗人的接纳,对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整合及民族关系的和谐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民国;生存状态;原因;东北旗人

民国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旗人生存状态发生了极大改变。他们从前清时期的特权阶层沦为普通平民,从曾经的赖饷而食转为自谋生计;从崇尚满语骑射改为接受普通国民教育,从从前的高人一等变为倍受歧视与排斥。东北旗人生存状态的这种改变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整个民国时期其生存状态不断恶化,生活苦不堪言,难以为继。尽管民国政府、当时的东北地方当局以及民间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设法搀救旗人的生存状态,东北旗人自身也展开了自救活动,但是其生存状态日渐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改善。这一曾经的社会主流群体逐渐被边缘化。探究导致民国时期东北旗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民族歧视与偏见的存在

民国时期,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旗人社会群体的歧视与偏见,使旗人无法拥有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这是导致民国时期东北旗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的首要原因。

反满、排满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而喊出的革命口号。这一口号是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主义问题认识上的一种狭隘,其认识水平没有超过朱元璋和洪秀全农民起义军的认识高度,它把革命的矛头指向了国内的另一民族,却忽视了中华民族与东西方侵略者的矛盾。但是革命时期大量的排满宣传,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致民国建立后反满、排满的民族歧视与偏见并未随着清廷的覆灭而消失。虽然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但是这种以五族共和为基础的民族平等理念并没能够改变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反满、排满的政治氛围。当时,各种书报、刊物充斥歧视满族的宣传,许多街谈巷议流露着排满的情绪。

在民国建立以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旗人遭遇了后人难以想象的民族歧视。东北旗人做为这一群体中的一员也不例外。他们被贬斥为封建余孽、亡国奴,被斥骂为臭旗人、破旗人,不但在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生活上更是处处碰壁,在求职中受到排挤,在求学中受到排斥。以致许多东北旗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冠姓、更名、易籍,隐藏自己的旗人身份。

因此,民国时期,民族歧视的政治氛围使东北旗人难以拥有一个宽松的生存环境,处境十分窘迫。

二、政府财力匮乏

民国时期,政府财力匮乏,无力筹划解决旗人生计日渐艰难的局面,这是导致民国时期东北旗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的直接原因。

因此,民国时期政府财力匮乏,自顾不暇,东北旗人生活在缺乏有效保障的情况下,陷入了极度贫困的境地。

三、旗人自身缺乏生存技能

旗人自身身无长技,缺乏谋生技能,以致入不敷出,生计艰难,是民国时期东北旗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的关健因素。

有清一代,旗人是维系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因此从入关时起,清廷就宣布永远免征八旗人丁的差徭、粮草、市匹,从此只承担兵役,不从事其他职业。并通过创立粮饷制度,圈拨旗地,承担向所有旗人提供生计需求和经济救济的责任。在这样的恩养政策下,东北旗人过着完全寄生的生活,逐渐养成了游手好闲、贪图安逸的陋习。同时,不准旗人从事他业的规定,也使东北旗人处于不农、不工、不商的境地,丧失了自谋生计的基本技能。民国建立后,《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中规定,保护旗人原有之财产,王公世爵概仍其旧,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但是由于政府财政困难,粮食在民国一、二年就不再发放了,至民国七、八年时,饷银只在正月、五月、八月三大节时发放,民国十三年停止发放。

在这种情况下,东北旗人的生活立刻陷入了极度窘迫的境地。很多旗人衣食无着,靠典当度日,甚至因贫自尽,沦为乞丐、娼妓等。时任民国参议院议员的旗人讷谟图,在《征求关于筹划八旗生计启事》中曾描述:我旗同胞,痛苦流离,饿殍载道者有之;悬梁投井,或卖儿鬻女者有之。种种惨情,言者痛心,闻者落泪。

因此,民国时期,东北旗人在失去赖以生存的经济保障的同时却没有基本的生存技能,长期养成的奢侈浮华的生活习性一时又难以根除,生活极端贫困,苦不堪言。

四、外来移民争夺土地生计

关内移民大量涌入东北,与旗人争夺土地资源,是导致民国时期东北旗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的重要因素。

民国时期,为化解边疆危机、缓解财政窘境,以及解决由于连年灾荒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关内难民问题,移内地之民,开发边疆,久已公认为谋国之良策。因此政府颁布了《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规定:凡国有荒地,除政府认为有特别使用目的之外,均准人们按照本条例承垦,并设立垦殖机构,为移民在组织输送、生活安置、生产建设等方面提供便利。

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成为了民国政府推行移民政策的重点地区。各移民输出地政府也纷纷支持中央的举措,认为本省年来灾害频仍,人民痛苦已极,移民东北,不但可以救济灾民,均调人口,且系实行总理殖边遗教,为党发展国力,防止帝国主义觊觎边境,最有效力之政策。各地纷纷设立赈务处或赈委会,宣传移民垦荒政策,大力疏导移民。而东北地方政府为了抵御日俄侵略,充实东北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对关内移民采取积极接纳,努力安置的政策。

大量关内移民的涌入加快了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与边疆的充实,但是也给东北地区旗人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这些移民在关内的灾荒和连年的战乱中已中经断绝了一切生路,来到东北后,不惜一切代价谋取生存的机会。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拼搏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对土地的强烈渴求是过惯了寄生生活的东北旗人所望尘莫及的。在与移民争夺土地资源的过程中,东北旗人显得极其软弱无力。

因此,民国时期,在大量关内移民涌入东北,致使东北旗人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生活雪上加霜。

综上所述,民国建立后尽管中央政府、东北地方当局、社会各界以及旗人自身展开了形式不同、程度不等的生计筹划与自救活动,但是由于民族歧视与偏见的存在,政府财政匮乏,旗人自身身无长技,外来移民大量涌入等原因,民国时期东北旗人的生存状态不断恶化,并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东北旗人的这种生存状态是民国时期整个旗人群体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在中国由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弱势群体为了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作出的努力与挣扎。东北旗人在生存挣扎中逐渐认识到,他们已由过去的统治阶层变为了与其他民族平等的社会群体,逐渐接受了自己的平民身份,在生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不再固守着旗人的某些传统与禁锢,努力融入新的社会当中,希望被接纳,并开始从事多种职业,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其他民族也逐渐接受了旗人新的身份和地位,认识到:现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是生活在其中的一分子,大家拥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总之,民国时期,无论是东北旗人在生存状态变迁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对民族国家的归属感,还是中国其他民族逐渐对统一国家的认同、对旗人的接纳,对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整合以及民族关系的和谐均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对于今天我国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处理民生问题、加强民族融合以及解决民工潮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2]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徐祥民,胡世凯.中国法制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4]阎崇年.北京满族的百年沧桑[J].北京社会科学,2002,(1).

[5]杨学琛,周远廉.清代王公贵族兴衰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6]吴申元.中国近代经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一卷)[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

[8]杨阴溥.民国财政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9]戴迎华.民初旗民生存状况述论[J].长白学刊,2009,(6).

[1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二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2]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辽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下册(第5辑)[M].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3.

[1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6]东北文化社编印处.东北年鉴(民国二十年)[M].东北文化社,1931.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长沙窑文房用具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国企党员演讲稿(汇总8篇) 主题以案促改意见建议征求表和感想(5篇) 2023年研究生开题报告导师意见十六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