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

小编:孙俊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谈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些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所谓文化危机可以理解为缘外部变故的严重冲击造成内部文化的心态失衡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心理焦虑、行为失范从而陷入了危机的状态。当代社会充满着诸多文化矛盾和价值冲突,但是传统文化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视角下,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解读,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价值;预防学术政治化和功利化,正确处理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对于知识分子要努力克服其心理浮躁性,发挥其社会重心作用;在文化生活化过程中,正确处理中西文化关系。这些举措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成为引领多样化思潮的主导价值观。

一、文化建设的动力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

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了解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个人的修养非常重要,强调个人自身的努力。中国的内倾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孔子的仁、孟子的仁、义、礼、智四端、荀子的涂之人可以为禹,等等,这种内倾文化流露出一种共同的思想,即人人都享有尊严,人所以为人,在于个人的选择,与财富、地位、知识无关;其次,刚毅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现代学者张申府在《所思》中认为,人一旦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那么他也就知道自己应当怎么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表现为对死亡的淡泊以及对现世的投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更愿意在活着的时候积极地做人、做事,这样一旦死去也不留遗憾;最后,关于万物和谐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里,道的根本内涵就是自然之道。万事万物都各有其自然之道,正是这自然之道作用的结果造就了天地间事物的千差万别,这种千差万别构成了和而不同的和谐世界。正是这种和谐观,使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和谐共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价值与现代生活是相适应的,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动力支持。

(二)文化的生活化

全球化、新信息技术、战争和恐怖主义的技术产业化、公共资源的私有化、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泛滥,这些新的情况和变化在很大程度改变了今天人们的个人生活方式和社交生活方式。费孝通在《乡土社会》一书中就讲到:在农村聚落,即乡村形成之后,由于人口缺乏流动性,农村生活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熟悉的人,熟悉的土地,熟悉的生活方式,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在这种强烈的熟悉性下,团块作用发挥效果,尊重规则,文化道德便自然回归。正如格奥尔格齐美尔所指出的:即使是最为普通、不起眼的生活形态,也是对更为普遍的社会和文化秩序的表达。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提高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文化的生活化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三)知识分子的社会重心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知识分子的数量增多,文化传播的氛围越发浓厚。知识分子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文化重建的中坚力量,在思想文化价值的阐释、维护和传播上发挥重大的作用。现代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变迁,追根溯源,也是从知识分子阶层逐渐向整个社会各阶层拓展、渗透。中国文化重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让知识分子成为社会的重心。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具有一种与知识契合的高度的理想主义精神,为社会文化重建提供指导。知识分子发挥其社会重心作用,此种精神的保持会比较容易,文化重建的阻力就会减小。这就要求知识分子切切实实地做好文化工作,从而获得大多数人的景仰与尊敬,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可能。

二、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文化建设的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

引克拉孔的话说一个社会要想从它以往的文化中完全解放出来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离开了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变求新,其结果必然招致悲剧。中国文化建设的问题本质上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发展要求之下如何调整与转换的问题。文化建设需要在传统中寻找有助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文化资源,并且认真地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今天中国文化建设必须在坚持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前提下汲取外在文化资源,假使这些外在文化资源不能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反应,就不能产生真正的力量,文化建设的可能性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首先便必须正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尽可能地求客观的了解,再进一步作理性的批判和反省。中国丰富、复杂的文化传统具有很多的层面,我们决不能笼统地看待它或加以简化。

(二)文化建设的关键:正确处理政治与文化的关系

脱离政治的文化是无本之木,无视文化的政治则是无源之水。正确处理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是文化建设中的关键性问题。贺麟于1946年写道:我们希望我们中国渐渐有自由独立的政府,来尊重自由独立的学术,同时也渐渐有自由独立的学术,来贡献于自由独立的政府。换句话说,就是要正确处理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不能像之前那样将不能解决的文化问题政治化。当代文化重建就必须从价值观念上进行转变,要求我们把注意力从政治上转移到文化上,这一观念的转变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一个先决条件。中国的实际情况则是大多数知识分子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学术方面,无意识中助长了文化的政治化,只有极少数的学者坚守学术道德,以私人身份来维持学术。知识分子仍然摆脱不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建设。

(三)文化建设的难点:正确处理中西文化关系

全球化时代,我们所面对的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已相当程度地经受了西方文化的冲刷,单一的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已经越来越不复存在,我们必须直面一个事实就是中国文化早已不能保持它的本真。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通过自觉的努力使文化变迁朝着最合理的方向发展。解决文化重建的难点,关键在于其文化重建的主体。因此我们需要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诸如中体西用文化本位全盘西化等传统认识,在当代社会都不能为我所用。中国文化系统将因吸收外来的新元素而发生积极变化,却不能被西方文化系统所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只有经过现代文明冲刷之后仍能保持其传统的特色,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文化建设才有可能。

(四)文化建设的本质:坚持科学和民主

我们该怎样推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大家所认同的是中国需要一种合乎现代生活的文化精神,具体说来什么样的文化才是合乎现代生活的文化精神。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一个追求与强调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科学与民主是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本质要求,达成了人们共识。五四新文化运动首次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也强调民主,足见科学与民主的共识贯穿于整个文化建设之中。现代国人生活中必须有某种精神资源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提供依据,文化民主与人们的精神追求相契合。历史上从来没有新文化全面取代传统而成功的例子,需要我们有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建设。

三、结语

尽管当前中国文化建设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和困难,但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动力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困难和挑战、机遇和动力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与可能。重新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危机,正确认识文化建设的动力,文化建设的原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成为引领多样化思潮的主导价值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是时代的呼声。

热点推荐

上一篇:当代中国民生制度创新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物业消防演练总结报告 物业消防演练总结讲评(11篇) 最新一年级下学期班务工作计划总结 一年级下学期班务工作计划(优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