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我国政府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我国政府文化建设的思考

小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机构改革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机构重叠,权责不明,职能交叉,现行行政体制存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地方,每一次的政府职能转变也是为了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但由于政府组织的复杂性、阶层性和官僚性,每次的改革并不完全彻底。深究改革不彻底的原因,还是政府文化建设的相对落后阻碍了改革前进的步伐。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政府作为社会中最大的公共组织,负有价值导向的责任,也就是说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文化强国,势必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政府文化。如何建设和发展在起步阶段的政府文化,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促进新时期政府健康发展,是本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政府文化发展现状

(一)政府文化

政府文化这一概念,许多学者对其有独到的见解。竺乾威认为政府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是人们对行政体系及其行政活动的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人们所遵循的行政原则、行政传统和行政习惯等。黄毅峰和廖晓明共同认为,所谓政府文化,是指在政府管理活动过程中,影响甚至决定参与者行为的一系列行政思想、行政意识、行政价值、行政观念、行政心理、行政道德、行政规则、行政传统和工作作风,还包括受政府行为影响的广大民众对政府的看法、观念,即政府形象。结合前人研究,虽研究角度不尽相同,但其实质内容是一致的。即政府文化首先是一种主观意识,其次是政府组织及其组成人员所形成并遵守的一种准则,同时这种准则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笔者认为政府文化是指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政府及其行政人员所特有的较深层次的基本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影响和制约其行为方式、工作作风及工作绩效等的价值因素,是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在社会事务中的价值观、行为观、工作作风及工作效率的综合体现,是普遍存在于政府机构中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二)我国政府文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前的政府文化有很显著的矛盾,从行政人员来讲它具有廉洁、效能、服务的精神规范,但从行政本身来讲也具有集权、官僚主义、封闭保守的传统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转型,三十年的经济政治文化改革,也是政府文化不断进行自身的变革和调整,由“政治挂帅”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化,由全能型政府文化向分化型政府文化转化,由领导型政府文化向服务型政府文化转化,由人治型政府文化向法治型政府文化转化,由松散型政府文化向效能型政府文化转化,可见无论是客观行政环境的驱动,还是主观指向的改革,都在促使中国政府文化朝更高的层次转型,呈现出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政府文化面貌。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文化没有结合实际的深度挖掘,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在政府文化的建构过程上缺乏科学指导,政府人员的价值观和政府文化建设的差距而产生“政府文化缺口”等等,是当前我国政府文化建设发展的普遍现状。

(三)我国政府文化发展的必要性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阐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政府文化是政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持,只有建设好政府文化,才能更好坚定发展信心,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1.是保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健康进行的需要。从八十年代至今,中国的行政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力图走出膨胀――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但始终未能彻底根治机构臃肿的问题;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廉政建设,但反腐败的总体形势依然严峻。认真总结,我们认识到根本原因就是忽略了政府文化的创新对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影响。

2.政府转变角色、转变职能的需要。从目前政府职能运行状况来看,越位、缺位、错位以及由此导致管理效益低下的现象仍然突出,在行政决策上不讲程序,在工作作风上以言代法,在用人调整上的裙带关系等等,这些问题与我国政府文化建设落后有着巨大的关系,正是缺少了对政府工作人员精神层面的引导,制度方面的制约,行为方面的规范,才导致政府角色定位不准。

3.有效开展政府廉政建设和建设高效能政府的需要。党的十八大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确定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奋斗目标,并用“致命伤害”“ 亡党亡国”来警示腐败问题的潜在危险。十八届一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警示全党“打铁还需自身硬”,“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带头改进作风,号召狠刹奢侈浪费等等。先进的政府文化是对我国公共行政建设起到正导向的作用,公务员高效行政的价值观,艰苦奋斗的精神等都是优秀政府文化的积极成果,也是高效行政的有力保障。

二、我国政府文化发展问题

但从政府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政府文化建设起步晚,缺乏科学指导,发展不均衡,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文化中落后因素对政府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首先表现出的是人治观念仍未消除,法治理念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行政活动中队法律的有效约束不重视,主观随意的现象普遍存在,行政手段干扰甚至代替法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其次是“官本位”的思想仍然存在,我国目前处于社会全面转型阶段,新旧文化冲击造成行政人员价值观错位等问题,并且影响较大。

(二)制度建设不健全使政府文化建设缺乏有效保障

当前政府文化普遍存在“唯上是从”、“上行下效”、“见机行事”等思想和行为,缺乏制度规范导致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严重。制度约束不健全,就会主观主义绝对化,导致解决问题的途径脱离实际。同时“四风问题”等现象严重制约着政府的服务能力和质量,增大了政府的运行成本,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三)政府文化的构建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手段

政府文化的构建要充分发扬民主,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博采众长,群策群力。目前来看,相当一部分政府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手段,普遍存在闭门造车和照抄照搬的问题,流于做官样文章。在政府文化的构建过程中,要使全体人员都自觉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优秀的政府文化也应该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次反复决策的结果。目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不断建立和完善政府文化的过程,“摸着石头过河”需要以群众的满意为衡量标准。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政府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政府文化创新是建设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建设政治文明应首先从政府做起,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政治文明进程。因此必须从当前政府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重塑政府文化。

三、对策建议

政府文化的发展具有其独特的内在机制,结合实际问题,我们应该在政府文化建设中从以下几个层面去完善:

(一)精神文化层面

进行政府文化创新,就要使精神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先进思想不断发展,如今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的政府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因此转变成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历史的必然,确立“公民本位、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是完善政府文化精神文化层面的重要内容。强化“公民本位”就是确保公共权力归于人民,人民是权利的最终归宿、是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体。政府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这就使政府文化由官本位转向公民本位。强化“顾客至上”也是公共服务型政府文化的管理原则,目的是要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建立平等的契约关系,公民委托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政府高效地为公民提供服务,实现“顾客导向”的服务型政府。

(二)制度文化层面

政府的制度文化是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精神文化的产物,目前政府工作中的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都是与某些制度和体制上的弊端密切相关的。所以,要借鉴企业文化中的法治理念,一是要确立民主、法治型制度文化,民主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而法治是现代行政的手段,所以应当以民主和法治为前提来构建政府文化,使其精神贯穿于政府制度、法规和一切管理活动中。二是要建立并完善行政制度,通过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共同发挥作用,改变权力不受制约的现状。三是引入绩效管理评估机制,使公务员权责一致,把服务绩效和薪酬系统联系起来,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从制度文化层面使政府保证服务质量,追求更高的服务品质。

(三)行为文化层面

政府的行为文化指公务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的活动文化,公务员是政府实施管理、行使公共权力的主体,所以公务员一是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尊重执法对象应有的权利,并且规范自身的行为,不伤害群众,不损害政府形象。二是必须廉洁自律,廉洁从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没有廉政,也就无从谈起勤政、务实、高效,这也是适应政府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必须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政府形象的源泉,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础,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而政府诚实守信的基础在于公务员的诚实守信,所以公务员必须做到诚实守信,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从行为层面上进一步完善政府文化。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中国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困境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房屋抵押合同电子版大全(五篇) 车贷贷款合同(实用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