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风险与保障:基于农村养老问题的一个实证分析

风险与保障:基于农村养老问题的一个实证分析

小编:

"

一、问题、背景与数据

作为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途径,家庭养老、自己养老、土地养老、子女养老、集体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等不同的概念被提出并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与理解(宋践,2002)。但仔细分析起来,貌似广泛的农村养老保障方式恰恰说明了农民在老年社会保障上的无助:除“三无”老人可享受一点社会保障、极少数富裕地区农民能享受社区养老外,农村老人基本上都是在依靠自己或家庭。特别是随着我国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近年来农村家庭面临着子女数减少、家庭规模变小、以及流动人口增加等趋势,与这一过程相伴随的还有家庭结构与家庭功能的变迁,农民的价值观念也在产生变化,这一切都使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农民所面临的这种养老危机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二、概念、变量与假设

养老风险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本文所讨论的农村养老风险可界定为:农民基于自身条件,对自己老年基本生活所面临的问题的一种主观上的合理估计与担心程度。可将其进一步操作化为:“您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吗?”回答选项为1表示“非常担心”,0表示“不太担心”。如表1(略)所示,它将构成本文所要分析的因变量之一。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所要分析的农村养老保障并不只限于社会保障措施,可以将之界定为农民基于自身条件,对自己老年一旦面临生活困难所能获得帮助的一种主观预期。这种保障可能是经济上的支援,生活上的照料,物质上的帮助,也可能是精神上的慰藉。农民自己通过储蓄或购买商业保险也是为自己提供保障的途径之一,它和子女提供保障一起合称为家庭保障途径,是传统的、最基本的农村养老保障形式。此外,还有亲戚和社区(包括邻里、乡镇企业和乡村集体经济)的帮助,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所享受的养老保险金支付,国家提供的老年救助等。表1(略)列出了本文用来讨论农村养老风险的保障形式的因变量及其在样本中的分布情况。

本研究试图解释上述因变量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基于农村居民生活的现状和已有相关研究结果,我们可以作如下假设: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自身与家庭条件和所处环境越差、养老观念越传统,他们的养老风险越大,而且他们的养老保障途径越有限。相应地,本文选取了个体层面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4个变量,家庭层面选取了家庭人口数、家庭经济条件(用上年人均收入来衡量)、家庭人均土地面积等3个变量,社区层面选择社区经济条件和社区人际互助关系等2个变量,以及养老观念上的“养儿防老”、尊敬老人和老年基本权益3个观念来考察它们如何对农民的养老风险发生作用和农民对可能提供的养老保障途径的预期。

三、结果分析与发现

调查数据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只有一半(52.4%)的农民对自己的养老问题表示担心,而47.6%的农民则表示不太担心,即农民在自己的养老问题上并未像许多学者那样表现出强烈的忧虑。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哪些农民在担心养老问题?或者说哪些因素可以解释农民的养老风险?从引进的四个层面共13个变量来对农民的养老风险所进行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性别、年龄、家庭年人均收入、社区经济条件、社区人际互助及尊敬老人观念等6个变量非常显著或比较显著,模型总体也具有很高的显著水平(sig.=0.000),说明模型具备一定的解释力。

其他在4个作用显著的因变量之中,我们首先应予以关注的是家庭人均收入和社区经济状况2个变量,它们的非常显著(sig.<0.01)表明: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社区经济条件越好的农民越担心自己的养老风险,它们作用方向都与研究假设相反。这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结果就是社区互助关系(P<0.01,B=-0.303):社区人际互助关系越差,社区内农民对自己的养老越表示担心。按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的社区理论,经济发达地区较多地具有现代社区性,不如传统社区那样拥有良好的人际互助关系。尊重老人观念变量的显著也可以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因此,家庭人均年收入、社区经济条件和社区人际互助关系等3个变量的作用足以说明,农村养老问题似乎还只是“富人”担心的事情。进一步的解释就是,在农村,相对于一些即期风险来说,养老保障还只是一个高层次的需求,为一些尚未摆脱经济困境的农民所不敢企望。

那么是不是农民有着解决他们自身养老问题的较好途径呢?表3(略)是将可能存在的养老保障途径分别和四个层面共13个自变量做出的6个lo-gistic回归模型,它显示:有7个变量可以解释他们对自我保障的预期。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越倾向于认为只能靠自己;家庭人口数和人均土地面积越多和“养儿防老”观念越弱的农民越认为只能依靠自己来应对养老风险;家庭人均收人越低、所在社区经济条件越好的农民越认为只能依靠自己;越是对老年权益有法律保障不抱期望的农民越认为只能依靠自己。子女养老的模型说明,女性比男性、年龄大的比年轻的更倾向于依靠子女,女性与老年人属于农村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自我保障能力的相对不足决定了对子女养老的依赖。社区互助关系越差、“养儿防老”观念越强的农民越期望子女提供养老保障,这都符合我们的常识。家庭人均收入变量的作用及其方向则说明,家庭保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经济能力,当然也包括子女的经济能力。

文化程度越低、家庭收入越低和人均土地面积越多的农民越指望亲戚能提供养老支持;健康状况越差、家庭人口越少、尊敬老人观念越强的农民越期望社区提供养老保障。而通过养老保险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似乎只是富裕农民与传统观念较少农民的期望:农民的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养儿防老”和尊敬老人观念越弱、对老年人基本权益保障期望值越高的农民越期望通过养老保险来解决养老问题。在政府救助模型中,男性比女性、年轻的比年老的对政府提供老年救助更抱乐观态度,文化程度越高越不期望通过政府救助来解决养老问题,越是相信老年人基本权益有法律保障的农民越相信政府会为老年生活提供救助。

纵观这6个回归模型可以发现,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养老观念3个变量对养老保障途径具有较好的解释力。有意思的是,农民是否有儿子却在6个模型中都未能体现出显著的影响,这可以说明一些农民已不太指望传统的“子孝”以解决养老问题,也可能是因为在家庭养老问题上女儿的作用和儿子并没有明显的差别。除这一变量外,其他变量都能对农民的不同保障途径提供在不同程度上的解释。

四、进一步的解释与结论

通过数据结果对本文研究假设的检验及进一步的分析讨论,本文可得出如下一些初步结论:

(1)在家庭、经济体制和社会发生巨大变迁的今天,农民主要还是通过自我养老和沿袭着传统的家庭养老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社区养老和社会保障分别因其对社区经济的依赖和政策上的缺失只能在很小的程度和较低的水平服务于农村养老问题。

(2)农民对养老风险的担心并不如想象的那么严重,其主要原因一方面表现为农民面临着一些远比养老风险严重的风险形式与实际问题,如经济收入、患病风险、子女教育及其他生活上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农民较为传统的养老观念及其从来都不敢对国家与社会解决养老保障途径抱有预期的影响。

(3)农民个体、家庭、社区层面和养老观念等因素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对农民预期中的养老保障方式进行解释,农民眼中不太严重的养老风险构成不了威胁社会安全与稳定的严重社会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农村养老保障一直被排除在现有社会保障体制之外,由此也产生了另一种形式的社会剥夺和社会不公平现象,甚至可以看作是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的一种排斥。

(4)随着农村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养老方式、养老观念等方面的变迁,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应在一定程度上接纳农村养老保障,而不能仅仅限于提供范围很小的养老救助方式。而且不能等到农村养老问题已经衍生出严重社会风险并威胁到社会稳定的时候再来考虑这一问题。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与国家法(2)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国家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1500字论文(6篇) 2023年团队精神心得体会总结 狮子型团队精神心得体会(模板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