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当代“愚公”凿通造福子孙后代的幸福路

当代“愚公”凿通造福子孙后代的幸福路

小编:邱公伟

在人们的眼中,“愚公移山”或许只是激励人心的一句口号。可在河北省涉县深山区后牧牛池村,上百位留守老人为了挽救荒芜多年的梯田,不计报酬聚在一起,下决心要靠凿石垒堰、手抬肩扛修建一条5000余米的上山之路。

这些老人用行动书写着“当代愚公”的传奇,诠释了什么叫“造福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山路难走 山上数百亩良田荒废

涉县是革命老区,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在涉县坚持了八年抗战。涉县人民历来有着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涉县关防乡后牧牛池村位于太行山深处,共有380户1100多口人,村子四面环山,村民生活来源主要依靠种植花椒、核桃等,其中近千亩梯田集中于村子西南角的桃花山上。

因山路太难走,每到春耕播种和秋收时节,村民就得化身“驮夫”,肩扛百余斤肥料或果实,走一条仅容得下两三人、坑洼不平的山路上下桃花山。

“要致富,先修路”,后牧牛池村的村民们却一直在为这条上山路发愁。村民刘土贵伤心地说,山路太难走了,导致数百亩宝贵的良田荒废,农作物经济效益微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纷纷跳出山沟去外地打工,留下来的全是些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村庄发展是难上加难,新农村建设更谈不上。

为解决行路难、种地难的大问题,2015年12月,64岁的刘土贵和67岁的刘虎泉以及69岁的刘乃分联名组织义务修路。他们动员乡亲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决心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打通这条通往田间地头、承载着后牧牛池村祖祖辈辈希望的盘山路。

男凿石女挖土 修路全是人工作业

在山上修路可不是一个简单、轻松的活儿。小路的外侧全是四五米深的大沟甚至是悬崖峭壁,况且村里没钱租赁大型机器设备,修路就全凭大家的一腔热情和勤劳的双手。

刘土贵说,刚开始,既没有资金,又找不到青壮年劳动力,不少人对能否正常修路表示怀疑。但乡亲们看到十多名六七十岁的老人自告奋勇,每天带着干粮上山挖土刨石,深受鼓舞,纷纷自发加入到了修路的大军中。

数九寒天,记者在后牧牛池村桃花山脚下看到,一条由黄土、山石铺设的小路沿着山坡蜿蜒而上,已经修好的简易道路大约四五米宽。到了施工现场,数十位村民有的在铲土,有的在铺路,还有的用铁锤砸碎石板,砌垒路堰。

虽然天寒地冻,山里还刚刚下了小雪,可他们似乎并不在意,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得不亦乐乎。

“与平原地区修路不同,我们只能通过填沟来加宽路面,在山沟里垒路堰必须保证牢固可靠,否则就会发生塌方等意外事故。”村民刘拥军告诉记者,每一块石头都是乡亲们连凿带砸获得的,男的主要负责凿石、搬运、垒路堰,女的负责挖土铺路,全部是人工作业。

村民们听说记者前来采访修路一事都非常兴奋,他们说村子里有“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光荣传统,只要是对集体、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大家都会抢着干,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

大娘上山来做饭 大爷累病住医院

村民们每天上山除了携带铁锤、钢钎等工具外,还会捎带上南瓜、土豆、胡萝l、、面条等食物。因为工地距离村庄较远,来回徒步至少两个小时,所以午餐需要就地解决。

在山腰背风处,由3位老大娘组成的“炊事班”的工作强度不亚于修路人员。今年68岁的刘苗香,为了给大家做饭,她和同伴除了要运水,还要上山砍柴,然后择菜、切菜,生火做饭。

因为劳动量大,50多个人至少要吃两大铁锅面条。刘苗香胃病缠身十多年,平时药不离身。但她说,虽然苦点累点,但每到吃饭时间,看着大家端着碗、盆热热闹闹挤在一起狼吞虎咽的样子,心里就特别高兴。

参加修路的100多名村民,几乎都在50岁以上,其中年纪最大的刘羊年已经74岁。修路以来,他从未离开过一天,他的老伴儿一开始也陪着来干活,后来由于身体有病不得已才回家休息。

修路期间,组织者之一的刘虎泉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村民刘土贵说,刘虎泉本来血压就高,每天还要帮忙搬运石头,有一天突然晕倒在工地上,被急送涉县人民医院抢救。

干劲十足 修路造福子孙后代

记者到后牧牛池村采访时,正值三九天,山上温度在零下十几摄氏度。走在山间崎岖小路上,尽管将羽绒服裹得紧紧的,还是难以抵御凛冽的寒风。当步入修路现场后,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却令人热血沸腾。

只见男的抡锤凿石,合力垒堰,女的挥锨铲土,推车运料铺设路面,个个生龙活虎。望着这种热情高涨的集体劳动场面,深深体会到了老区百姓“人定胜天”的豪情壮志。

在无处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今天,很多人可能接受不了没有报酬的工作,也不理解这些老人为何干劲儿十足,每日焕发着青春活力。对此,几位老者笑着说,他们修的是一条充满希望、可以造福子孙后代的道路,只有积极劳动,才会让人年轻、快乐。

经初步估算,后牧牛池村留守老人所修建的山路总长度大约5000米,目前已修了2000余米,剩下的路段预计今年3月可以完工。

乡亲们盼着修好路后,能够开着三轮车上山耕种,然后再在路两侧、山上种满核桃、花椒等经济效益好的树木。另外,道路的尽头还有一处文物遗迹,每逢庙会,周边十里八乡甚至外省的游客都可以前来观光旅游。

采访时刘土贵告诉记者,没钱租赁机器设备,他们可以靠双手,没有水泥,他们就用泥土铺路。但如果道路不硬化,夏季遭遇暴雨,这条凝聚了村民心血的山路很可能会被大水冲垮,到那时所有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所以,乡亲们特别希望有爱心人士或有关部门,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硬化路面。

“愚公移山”精神值得当代人继承和发扬。同时,“当代愚公”其实是一面镜子,我们都应该去照一下。

热点推荐

上一篇:“判后寄语”:法官应“情”系何处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实用建筑虚拟仿真实训心得(汇总18篇) 最新中青班军训总结(优秀23篇) 机务段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精选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