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青年毛泽东的幸福观及当代启示

浅谈青年毛泽东的幸福观及当代启示

小编:卢思军

人的幸福问题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研究领域。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幸福?这是摆在人类面前的永恒话题。马克思说: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人的幸福问题,并明确提出了为他人谋幸福。青年毛泽东对幸福的追求既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也是对民族幸福和人类幸福的追求。

一、青年毛泽东幸福观的发展阶段

(一)启蒙阶段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纽带。经过几千年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其精髓已深深植根于各民族的精神积淀之中,影响着中华民族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道德操守和处世态度。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成员中已镌刻深深烙印,其中优秀文化因子又影响到整个人生经历。追求幸福是中国传统文化永恒的主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道德伦理上非常重视对幸福的探讨,从忠孝、苦乐、荣辱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论证,并由此形成不同流派各具特色的幸福观。汉唐时期以遵守纲常秩序为标准的幸福观,五代十国时期的放纵自我、注重享受的幸福观,以及宋元明清时期注重追求纯粹精神角度的幸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不仅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更注重个人与他人、社会,尤其与国家的相互关系。

(二)认知阶段深入社会调查的感悟

西方哲学界对于幸福问题的争论延续至今,以伊壁鸠鲁为代表的感性主义幸福论,认为幸福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换句话说,我们在追求精神丰富为终极目的时,也不能忽视物质生活,因为一定的物质生活满足是人精神层面幸福的前提和基础。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期间,就反对书斋主义,提倡身体力行地进行社会调查来了解中国国情。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所以青年毛泽东特别提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真务实精神,坚持潜在切实,不无虚荣,不出风头, 要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引入实际去研究事实和真理。

(三)升华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1917 年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对当时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震动,尤其是对于广大亚非拉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对于中国这个贫穷落后的殖民地国家,俄国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919 年 12 月,青年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正是在这一阶段毛泽东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当时北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马克思主义思想正处在传播热潮中,各种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刊物如雨后春笋,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会层出不穷,青年毛泽东得以有机会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正如毛泽东所言,在 1920 年,我开始被马列主义和俄国革命的影响所指导。在我第二次游北京期间,我读了许多关于俄国的书。我热烈地搜寻一切那时候能找到的中文的共产主义文献。

二、青年毛泽东幸福观的特点

(一)以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重视的是人,最关注的就是人的生活,人及人类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所以要让人们有幸福感,首先是要满足其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青年毛泽东一直注重民众的最基本的幸福要素,即衣、食、住是不是能得到满足。在私塾就读期间毛泽东读了许多被私塾先生称为杂书的旧体小说,这些书籍不仅有违传统社会伦理规范,孕育了毛泽东的反抗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毛泽东的幸福观进行了启发性教育。从这些旧体小说中,青年毛泽东发现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不用劳动的,原来是有别人替他们劳动,而他们能够坐享其成。1910 年 4 月长沙饥民的暴动惨遭镇压,许多人被捕杀。毛泽东和同学们对这件事议论多日,对谋反者所受冤屈深感不平。青年毛泽东已将民众的幸福基础与温饱紧密结合起来,而这也成为毛泽东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青年毛泽东对于幸福的理解并不是止步于物质的富有,更追求精神的富有与自由。

(二)以社会实践为检验标准

人的认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自身参与社会实践的拓展与人际关系的扩大,得以不断修正、变化。青年毛泽东的幸福观也经历了由探索、修正直至成熟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社会实践。1911 年,在省城长沙读书的毛泽东受到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思想影响,反对君主专制,拥护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并认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才是中国的希望所在。毛泽东不仅自己剪掉了清朝身份象征的辫子,还参加了新军,但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不彻底性与妥协性,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中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实际并未得到一丝改变。毛泽东认为革命已经过去,毅然于 1912 年春离开军队,继续探寻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的道路。

(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不能简单的将社会当作个人的对立面,任何人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都会和其他社会成员发生关系。实现人类的幸福,不能脱离于社会这个大背景,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使得个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仅从青年毛泽东所处的家庭环境来看,其父治家严谨,善于经营,由贫农变为中农,后又成为富农。母亲勤俭持家,敦厚慈祥,和善好施,乐于助人。青年毛泽东在这样殷实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可谓是幸福的,但青年毛泽东并未就此满足,而是希望普天下的民众都能获得幸福。1910 年秋,青年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离家时,抄写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以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

三、青年毛泽东幸福观的当代启示

幸福观作为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正确的幸福观能够促进个人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个人的发展。从青年毛泽东幸福观确立的过程不难看出,青年毛泽东并不是将物质满足等同于幸福,而是认为物质满足前提下的精神丰富才是幸福。而随着国外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不少青年开始沉迷物质财富高度占有的自我满足中,层出不穷的炫富之风盛行网络中,乃至出现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脚踏车后笑的爱情幸福观。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中国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财产证明合同 财产抵押借款合同(8篇) 党风廉政专题党课讲稿(专业20篇) 奶茶店圣诞活动文案 奶茶店圣诞节营销策划方案九篇(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