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小编:

"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和主要内容,我校领导和教师已形成共识。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较广,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接受能力、认识程度又极其有限,这些无疑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真正落在实处,“让爱国主义在幼小的心里就深深扎根”,几年来,我们以系列、渐进、有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然激趣、促情、受益,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基本形成了“活动育人”的特色。

一、科学确定活动内容

按照《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的要求,主要教育内容包括八个方面: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国国情,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国防和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平统

一、一 国两制”方针等。我们按照“筛选定位、分类按序、切实可行”的原则去实施教育,正如李铁映同志所指出的:“历史和国情教育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蕴含着不同的认识层次,在进行这一教育时,应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指导原则,对不同年龄和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是我们确定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正确指导方针。

1.确定学科活动内容。

《纲要》强调:“特别是发挥好课堂教学渠道的作用”,这是因为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多有直接或蕴含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这些学科又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思想品德课就有着直接性和系统性的优点,为此,我们将每册含有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的课文加以提炼,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然后在教学活动中加以体现,“潺潺流水”就自然地润进了学生的心田。

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课文中本身就溶铸着爱国主义内容,同样可以提炼组合。还有数学等学科,亦可将课文中显性的和隐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强调挖掘。?就是班队活动,我们在“总体方案”中亦按“引知、激情、促行“,确定了“教育总目标”和年级“具体目标和内容”。因此,我们在教育实验前,要求各学科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的统筹下,发挥各科优势,拟定本学科的专项教育活动方案,并按确定的内容进行学科教育教学活动,还注意积累和总结。

2.确定课外活动内容

课外活动教育,主要是在学校统一安排下,每学期确定主题内容,并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内容的确定,有抽象性的大主题和在其前提下的阶段性、具体性、层次性的教育内容。从大主题线索来讲,主要对学生进行“三史一志”的认识和教育,即认识祖国的耻辱史、奋斗史、发展史,教育学生树立志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的过去和现在,教育学生展望未来,为了心中的祖国,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作贡献。在实施教育时,我们又确定了每学期的主题教育内容,如“难忘的耻辱史”、“我心中的祖国”、“党在我心中”、“武汉革命史迹我知道”、“为我中华洒热血的英烈们”、“国旗、国歌、国徽、国都我知道”、“社会主义祖国在前进、“接过革命火炬,誓做跨世纪接班人”等。当然,在具体活动时,又考虑到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年龄和认识差距,不搞一刀切,再接年段确定具体内容,如开展“社会主义祖国在前进”教育活动,低段为“学校变化”,中段为“家乡变化”,高段为“社国变化”。再如外出“春游”“秋游”,我们也确定了由近及远的具体内容,规定每年段的瞻仰点、参考点、联系点和踏青点、考察点、实践点。随年段渐升渐进换点,学生小学毕业后,就能对家乡的主要革命遗址、名胜古迹、厂矿建筑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从中受到教育。

二、精心设计活动过程

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引知、激情、促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活动的过程,亦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而且其效果往往体现在活动过程之中。同时,规范化的活动过程,能促使老师、学生在较长准备过程中,皆重视,皆参入,皆受益。

1.设计活动过程要考虑年段学生特点。

如前所述,一至六年级学生各方面是有差异的,其活动过程亦应不同。一是规定由近及远的活动范围;二是设计由易到难的活动形式;三是明确由浅入深的认识范畴。如“祖国在我心中”知识竞赛活动,低段重在集体方面,主要使低段学生在了解班级、年级、学校有关知识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学习、生活、成长离不开集体的道理,教育他们“心中有集体”;中段重在家乡方面,主要让中段学生在调查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和查找水果湖、武汉市有关资料的过程中,认识家乡的过去和现在,教育他们“心中有家乡”;高段重在祖国方面,主要让学生在搜集祖国有关基本知识和伟大成就的过程中,?认识祖国的伟大的发展,?教育他们“心中有祖国”。当然,在具体比赛时,采取的比赛形式也是不同的。

2.设计活动过程要考虑指导者的实情。

众所周知,开每项活动,离不开具体指导者--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又由于诸因素的局限,他们不可能全面了解、掌握本年段教育活动中的有关资料,也就无法指导本班教育活动,这样也就达不利我们所设计的活动目的。为使教育活动中途不受阻,也能更好地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协助,我们在设计活动过程时,一 是明确活动主题、内容、要求;二是提供活动资料,指导活动方法,我们编印有关资料,发给指导者,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方便。

3.设计活动过程要考虑活动步骤的渐进性。

每项活动的终端亮相(即大型集中性活动),只是活动过程的最终检验,其实最佳效果体现在每一活动步骤之中。为此,我们特别重视活动过程的设计,即在“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上下功夫。如“武汉革命史迹我知道”的活动,就分为“拍照展览”、“外出瞻仰”、“搜集资料”、“分班演讲”、“集中竞赛”这五个步骤。这些渐进性的活动过程,无疑促进着教育效果的良性循环。

三、多样变换活动形式

依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只有直观的、形象的、具体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发展到较概括的、抽象的理性认识。这一认识发展是在主体和环境影响的相互作用下,经过同化、适应而进行的。我们的活动过程和活动形式对于转化、发展学生的认识,是极其重要的。空洞的说教,学生感到乏味;单一的活动形式,学生感到疲倦;只有多样的活动形式,才能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促进教育活动的延伸。因此,我们多样变换活动形式,让学生产生新感受,并乐意在新颖有趣的活动中接受认识和教育。

当然,活动形式的变换,要依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条件而定。除学科有机渗透外,课外教育活动形式更要不断求新、求实。我们常变换的活动形式有:讲故事、演唱歌曲、阅读书籍、看电影电视、影评视评、参观访问、征文和知识竞赛、请革命老前辈和英雄模范人物作报告、瞻仰祭扫烈士墓、新闻发布会、现场技能表演、设计小报、军训远足等,这些活动形式在某一主题教育中,不是单一采取的,而且兼而有之。如“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知识竞赛中,我们将观、说、写、画、剪、塑、演、唱等形式融于一体,从中也培养检验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每年寒、暑假,在学生中开展“童年留下的足迹”的摄影、调查活动,特别是实施的可视、可听、可思的“团路电视工程”,动脑、动手、显示才能的“星光工程”,定点、定时、定人进行军训的“绿装工程”,更具有特色,活动形式的教育功能更突出。

四、切实强化活动效果

系列活动的开展,无疑对学生施加的教育影响是很大的。但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会导致一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误解,即是“软性的”,由此变成“阵热症”,不愿投入过多精力,不必经常去抓,更不去考虑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整体延续等问题。“一阵子”过后便是“降温歇气”,本来产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效果,由于不利因素的影响,结果是“前功尽弃”。因此,强化活动效果,不可忽视。

1.克服“一阵子”的思想,注重活动开展的持续性。

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中华腾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虽然是小学生,但他们却是我国跨世纪的接班人,对小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振奋民族精神,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推进社会主义祖国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站在这一高度去认识,才能克服“一阵子”的思想,自觉担负教育的责任,对爱国主义教育常抓不懈。为此,我校在“总体实施方案”的制约下,按学期、按中心、按要求,定点定时定人,按年段循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教育研究,并检查、记载、指导、总结,不断创设教育氛围,促使教育活动及其效果的巩固、持续和发展。现在基本形成了年段定向教育和学校循环教育的路子。这一点在“总体教育方案”和“现实教育活动”中都有体现。

2.弄清活动的内外联系,认识活动的整体性。

一项教育主题活动的展开,学生受益并非限于主题活动内容的范围,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整体效应。如“国旗、国歌、国徽、国都我知道”的竞赛活动,教育的本身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国旗、国徽,知道国歌、国都,激发热爱情感,而且在开展这一活动的整个过程,还孕育着其他教育和培养因素:集体主义、协作友爱、积极进娶自强自豪和认识辨别、表达表现等。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活动效果。现在,各班还在学校统一活动结束后,依据活动内容、场面、名次,自行再次组织评论、谈感受、写作文活动,特别是这些系列活动为他们写作文提供了素材,“有话”可写了,自然受到师生的欢迎。因此,弄清了活动的内外联系,就能认识活动效应的整体性,就能变过去那种“我要你搞活动”为现在的“自觉要求搞活动”,变过去主题活动结束“歇口气”为现在的“再发挥”“再活动”,自然强化了教育活动效果。

3.改变单一的思维模式,体现活动内容的真实性。

学生生活在社会的多元化环境之中,受其“正负”影响是难免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就不能采取过去那种“一切都好”的单一的思维模式,顾此失彼地处理教育内容,既要坚持积极正面的教育,又要根据实情诱导认识。如在“发展史”教育中,我们既以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又要以国情中的“人口问题”、“耕地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问题”等唤起学生的“忧思感”,以便让学生觉得真实可信,并从中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感”。因此,我们要在传统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注入时代气息的教育内容真正地诱导学生接受认识和教育,促使学生从社会上接受的“负效应”的困惑中,重新形成新的认识,并自然产生树立志向的内驱力。

热点推荐

上一篇: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机场防爆岗位心得体会(实用8篇) 仿写那个星期天(热门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