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大学生责任意识强化策略

关于大学生责任意识强化策略

小编: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责任心 养成教育 强化策略

论文摘要:高校扩招给更多的青年学生以上大学的机会。然而,由于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多元化、家庭教育的弱化与苍白无力,以及种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普遍较差,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过分关注自我,精神脆弱。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要坚持主体性、渗透性和实践性原则,不断净化社会环境。强化家庭教育和行为训练,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重榜样激励和情境体验,不断总结经验,培育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自己的行为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对自己的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不仅影响人的学习成效与智力开发,而且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重要人格品质。然而,大量的调查显示,目前学生的责任意识普遍较差,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行动不计后果。现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不满意的地方,也是责任心差,工作中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油瓶倒了,绝对不扶一下”,一项任务交待下去,几天没动静,跟没事一样。人们不仅要问:何以至此?该如何应对?笔者拟就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大学生责任心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溺爱弱化了孩子的责任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家庭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可以说,当前的青少年学生是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成长起来的。同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现在的青少年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由于我国社会养老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解决,人们又深受多子多福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多数父母把对众多孩子的爱和希望都集中在独生子女这株独苗上。在“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中,多数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地被陷人了两代六位长辈的溺爱之中。父辈尤其是祖辈对孩子过分保护、娇宠,事事代劳。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家里的事啥都不用你管,只要好好读书,我们再苦再累也情愿。”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

新型的家庭结构及其教育带来了孩子责任心的削弱,而责任心的削弱又决定了他们在上进心、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上的普遍弱化,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一个现象。

(二)学校的养成教育力量不足

首先是我们的基础教育长期受“左”倾思想影响,没能遵循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的教育目标,而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责任心的培养与研究又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力量不足。从内容看,多属“堵漏洞式”教育。很多学校随心所欲,没有任何计划与规范,往往是学生出了什么问题就进行什么教育,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对学生的要求来看,贪大求全,过于虚高,不切实际;从教育活动的程序来看,多是“一阵风”、“雷阵雨”,搞花架子,盲目迎合社会时尚,习惯于突击性、运动式教育,违背了学生成长的循序渐进之规律。

大学是学生一生中离开家长、独立生活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也是非常关键的,但现在的大学教育却令人优虑。当今的高校德育“管”和“灌”尤为突出。所谓“管”就是看管,把学生从思想到身体都管起来。特别是高校扩招后,更多的青年学生迈进大学的门槛,学生的文化基础及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差距加大。由于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捉襟见肘,穷于应付,势必导致“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很难做到因情施教。所以,在管理中只许有令则行,按照同一模式思考,不能有半点怀疑。在行为上虽有团委、学工处、学生会、各个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多管齐下,一贯到底,但由于没深人到学生中去,缺乏针对性,所以管理中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十分严重。除了“管”就是“灌”。“灌”就是不顾学生实际硬性灌输大道理,成效极低。课堂上老师念讲义,灌;会议上领导讲话,灌;班主任辅导员传达上级指示,还是灌。总之,缺乏带着感情去工作和以人为本的精神。

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莫不由“渐”而来。长期在“管”、“灌”背景下生活,事事处处有人管着,用不着自己思考与作主,哪儿还有自主性、责任心。

(三)社会不良风气,制约了青少年责任心的形成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和弱化思想政治工作,致使我们党的许多传统美德没有继承下来和发扬下去,党员干部却滋生和膨胀了一些不良习气和作风,道德水准和思想觉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和滑坡。不少干部思想政治意识淡漠,组织纪律松散,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形成等靠要的消极态度,致使工作效率不高。还有不少党员干部经不住金钱和女色的诱惑,滋生和膨胀私欲,就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追名逐利,奉行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不顾党纪国法,贪污受贿,大肆敛财挥霍,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党内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上一些人损人利己的行为、言行不一等现象的存在,学生耳闻目睹,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给其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这也是影响青少年责任心形成的重要原因。

(四)“边缘人”角色定位使大学生丧失了强化责任意识的动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有着“天之骄子”美誉的大学生居然也开始面临失业问题,“皇帝的女儿也愁嫁”,并且这种现象日趋增多。2005- 2007年又有近一千万大学生毕业,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如果加上往年积累下来的大批失业大学生,我国的失业大学生将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面对严重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未从自身能力不足和转变就业观念出发,而是认为社会和国家把他们抛弃了,是引起他们难以就业的罪魁祸首,在这样的心理作祟下怎能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呢?

二、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原则

人的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一个人具有对己对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才可能稳定持久,进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因此,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校德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白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采取由浅人深、步步递进的教育方式。为使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落到实处,笔者以为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负责任的行为等因素构成,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一也会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渗透性原则

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倘若缺失了这些因素,人的其他部分的成长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由此可见,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与责任心培养的统摄性。而这种具有统摄性状态的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时空而开展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认识有时还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专门的时间,习惯与责任的教育才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学校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育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我们所说的习惯的养成教育、责任心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处不在,浸人到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一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真正的有效的德育,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三)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责任心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一)综合治理,净化风气,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之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社会价值取向和道德尺度正处在实践与重构之中。一方面社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到处是竞争和创造;而另一方面出现理想信念的失落、社会风气紊乱和腐败。可以说,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德的缺失现象几乎举目可见,这就不可避免地感染、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风貌。因此,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准,创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是一项需全社会综合治理的艰巨工程。

首先,要转变党风和领导作风。党员干部首先应净化自身,切实增强党性,发挥先进性,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优化育人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其次,大众传媒也应该为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尽职尽责,加强宣传,注重引导,发挥自身舆论导向的优势。充分把握社会发展对自身的角色期望,增强教育意识,逐步赋予自身教育职能,实现教育者角色与传播者角色的内在统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规范的“中心兴趣”的塑造作为自己的传播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次,国家要尽快建立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防止他们就业中的边缘化趋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机会。

(二)要不断强化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其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贯穿了人的一生。因此,家庭教育首先应当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其懂得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懂得对自己的过失要承担责任,要付出代价,而不能为所欲为,想怎样就怎样,在其幼小的心灵筑起一道承担责任的堤坝。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责任心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这说明合格的家庭教育必须是“有教之养”。所以,作为父母从一开始就得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终,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对人对己负责任。使孩子从小就懂得要成为有出息、有教养的人,就必须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发展。朱熹在《蒙童须知》中就讲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这就告知我们,孩子只有从小在家庭中做到“于洒扫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长大以后,才能通达事务、有所作为。

(三)学校要大力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在学生中坚持不懈地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对”与“错”,什么是“应该做”与“不应该做”,什么是“必须提倡”与“坚决反对”,认识到自己的肩上承载着的公民责任。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在感情上认同和接受并自愿地承担责任,才能逐步树立起较强的公民责任意识。与此同时,还要坚持行为训练和情境体验,注意学生的自我管理,发挥其主体作用。广泛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鼓励他们利用节假日深人街道、社区、工厂、商店、农村等地去调查了解情况,去体验生活,感受家乡的变化。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了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开展学雷锋活动,教育学生体会和感受他人对自己关心的同时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与他人共处;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人社区,服务社区,增强社会的责任意识;通过班级每月一次的评选“十佳”好人好事的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育学生每天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四)严格要求抓管理,“三重”“四严”“五规范”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良好行为的养成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还应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大学生作为公民的一部分,有义务承担一定量的公益事务。所以,学校可以将学生必须承担的公民责任做出制度性的安排。比如,将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多少与他们的学分相挂钩,缺了这项不给毕业文凭,并且对平时执行的情况做出考核,登记在册,并认定为毕业学分,且要求企业和行政机关在录用时重视其参加公益活动的成绩。为贯彻这一举措,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必须突出“三重”、“四严”、“五规范”。“三重”是重平时、重思想态度、重日常行为表现。具体做法是成立“大学生自律发展委员会”,通过对每位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记录,严格量化,学期末对量化不及格的学生限考。“四严”就是严而有情、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序。在学生中开展“严格自律,诚实守信”的教育活动,对于在诚信自律发展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对于学习成绩和自律表现不佳,通报批评,坚决取消其评优资格。“五规范”是规范课堂、作业、考试、活动和日常行为,对于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考试作弊和其他违犯学生行为规范者,绝不姑息迁就,一律严肃处理,赏罚分明。通过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学风,强化和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五)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者有效整合的教育网络

社会、家庭、学校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形式占据了大学生的整个生活,三方面无论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道德教育的失败,因此,三种教育的协调与配合,是大学生责任心培养的关键所在。三种教育力量各具特色,彼此之间难以相互取代,只有三者的有效整合,才能保持整个教育方向上的一致性,发挥最佳效益。因此,必须做到:在社会中对具有强烈公民责任意识的行为要给予广泛宣传和表彰,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与感化作用,引导和激励社会公民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责任,培育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以及大自然的爱心;对不具备公民责任意识的行为要给予严厉批评和道德谴责,从而营造一个人人崇尚美德、人人具有公民责任意识的健康的、良好的、是非分明、扶正驱邪的社会氛围。在家庭中,家长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时时处处做孩子的表率,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平时,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独立处理事情的机会,从小养成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彻底改变一切包办代替的做法。再者,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性工作和公益活动,比如文艺演出、演讲、帮邻居家送报纸、陪老人聊天等。这样就可以使孩子获得他人及社会对他的肯定,并且感受到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并从中得到乐趣,从而逐步建立起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在学校,应重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生活环境,增强教师尤其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的公民责任意识。总之,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关于养成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争做文明小学生国旗下演讲稿(9篇) 简单房屋委托租赁合同(模板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