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解析

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解析

小编:

"

论文摘要:社会责任感是衡量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但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如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重个人前途、轻社会理想,等等。其原因有社会环境误导、学校教育轻视和家庭培养缺位等。为此,应采取优化德育课程、强化社会实践等策略。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教育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责任感无疑是其应具有的核心素质。然而,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有必要对此加以分析、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现状

1.重自我价值,轻社会责任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不同的价值体系与道德标准相互碰撞与融合,冲击着传统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和效率优先的原则,使得个体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成为首选,社会责任感在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显得苍白无力。大学生的价值理念还在不断形成的过程中,很容易被社会消极思想所影响。当自己的利益与集体或社会利益相冲突时,在价值取向上,他们往往把个人的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缺乏自愿为社会承担责任的精神。

2.重个人前途,轻社会理想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正确的理想信念的选择是思想和行为的指路明灯,它在其成长和成才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追求的,他们渴望成功并为之努力拼搏,但也有少数大学生认为理想虚无缥缈,现实才是具体可信的。他们甚至将“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挂在嘴边,想问题、做事情谈条件、讲回报,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对个人前途发展和幸福指数关注过多,忽视了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 他们将理想局限于个人的范畴之内,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不能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

3.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长大的,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的政策使他们从小就享受着宽裕的物质生活。西方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在社会各个层面蔓延,养尊处优的不良心态促使他们注重物质享受,贪图享乐。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提前消费、今朝有酒今朝醉等思想被一些人接受。他们注重物质享受,忽视道德理想,对政治漠不关心。

4.重金钱崇拜,轻事业奋斗

义利观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其行为举止有着规范和导向的功能。正确的义利选择对人生价值实现和责任担当极其重要。而在部分大学生心目中,金钱才是评判个人成功的标准。对金钱的刻意强求,扼杀了正常的情感需要。对金钱的盲目崇拜,会迷失自我,使人缺失了作为“独立自主的人”的人格。

二、原因

1.社会环境的误导

社会环境的误导是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的重要外在原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西方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长期的“西化”和“分化”,如强调个性解放和及时行乐等,这种社会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第二,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市场经济的自由、平等和竞争性使人产生了利己、个体本位和物质至上等不良思想,导致大学生失去了对他人的人文关怀。第三,网络信息的负面效应。网络信息中不健康的成分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不良影响。第四,法律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投机取巧和腐败分子利用法律漏洞和舆论软弱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和公民道德规范。以上这些都对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学校教育的无力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实现。高校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阵地,但效果并不显著。首先,学校责任感教育与社会脱节。学生对责任感的理解局限于书本知识,缺乏必要的知行结合。其次,教育的方法单一。教师教育方法僵化,内容空洞,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安排上注重专业知识而轻视人文修养的培养。再次,教育者职业素养有待提高。“今天的老师用昨日的教案教育明天的学生”。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对本职工作不负责任。如果教师在承担自身责任方面率先垂范,会对大学生自我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责任感教育的评价不完善。高校德育课重智力成绩考核,轻责任情感和意志的养成,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大学生虽然在责任认知上与主流价值取向基本一致,但在责任践行上出现了偏差。

3.家庭培养的缺位

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内容的偏差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呈现“超重现象”。 父母出于对子女的喜爱,承担了本不该他们承担的责任。对孩子严加看管,造成子女独立自主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子女出现责任“失重”。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习惯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和自我负责的态度,很少有回报他人的愿望。此外,受家长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在子女自我发展过程中,父母过多干涉子女的选择。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成才期望值较高,再加上不及时和没有有效的沟通,导致家庭关系不和谐。

4.大学生自我意识薄弱

大学生作为责任行使的主体,自身原因是责任感缺失的本质所在。一是大学生对自我的社会角色定位不准确。大学生因自身认识、分析和评价能力有限,很难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对出现的问题不能有明确的判断,不能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责任。二是大学生心理不够成熟。他们处于走向成熟而又不成熟的转折期,“心理断乳”和“情感风暴”是典型写照。内心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又极易受到他人和外界的干扰。获得成绩就自信满满,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怀疑自己。感情容易冲动和变化,自制力较差。三是自身意志力薄弱。大学生敢于面对问题又回避现实困难,害怕处理复杂事情。不能克服在承担责任过程中长期面临的困难和挫折,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缺少持久的意志力。 "

三、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1.优化德育课程

首先应发挥德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感中的主渠道作用,明确责任感教育在课程中的地位。德育工作者要转变思路,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责任体系,努力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贴近教育对象、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其次,要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处理好德育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关系,坚持多用正面激励的原则,把握规范教育与发展教育的分寸,化解学校正面教育与社会不良现象之间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独立人格与心理依赖之间的矛盾、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引导大学生做到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结合。

2.在专业教育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的培养绝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职责,专业课教师也应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渗透对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专业课程是大学生在高校教育中的主要学习课程,专业课程教师与大学生接触更为频繁,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更为了解,专业课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他们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而且更要教会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专业课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的培养。一名专业技能精湛的老师固然让学生敬佩,但如果在专业教学中他们能有更多的人文关怀,拥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宽广的胸怀则会让学生更加尊敬。引导学生将做人和做事结合起来,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成长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净化网络媒介

网络媒体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工具,给大学生责任感带来了极大冲击,正在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网络信息管理部门要净化网络信息环境,加强技术监控,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入和流传。要加快网络立法建设,对没有触及法律的网上不道德行为,要借助网络舆论进行道德谴责,以便在网络上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育人氛围。提高学生选择、处理、分辨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批判地吸收及合理地利用网络。

4.强化社会实践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问题。社会实践作为联系主观和客观的纽带,是促进其社会责任认知、责任感受和责任适应的有益方式,是将责任感内化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应通过社会实践,了解、接触和体验社会,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大学生能在亲自参与中体验真爱,感悟亲情,学会感恩,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无形中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使命。但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从组织到活动本身,社会化、制度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缺少社会力量的关注和支持,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齐心合力,用科学的目标、合理的内容、完善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提高实效。

5.建立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志愿服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责任品质方面更为直接有效,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最有效的途径。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本身的发展,特别是思想品质的提高、专业素养的提升和社会经验的获取都有一定帮助。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强有力的引导和组织,也需要一定的条件,要想取得持续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育人效果,高校团学组织还要提高“三下乡”、“三进三同”和“四进社区”的参与度,将义务劳动、扶贫帮困、勤工助学等活动常态化,形成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析农村学校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部队程控年终工作总结报告 部队终工作总结(模板7篇) 电视新闻栏目策划书 新闻专题栏目策划(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