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探究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 区域的视角

探究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 区域的视角

小编:

为了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维护区域安全与中国安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30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正式运营,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顺利组建; 同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共同建设了46个境外合作区; 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 万亿美元。

在教育上,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重点实施丝绸之路留学、合作办学、师资培训、人才联合培养与教育援助计划,推进政策、渠道、语言、民心与学历的相通与互认,发挥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共171580人,占当年中国留学生总数(38万)的45%。中国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留学人数约5万人(2013年) ,占当年出国留学生总数(41万人)的12%。在教育部首批的23个区域研究培育基地中,涉及一带一路的区域研究基地有8个( 其中阿拉伯研究中心3个)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有40 余种,而中国高校教授的仅有20种。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举办了123 间孔子学院和50 间孔子课堂,分别占全球孔子学院与课堂总数的24.6%和0.05%,涉及国家4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国的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有200个,占全国项目总数的近1/10,涉及国家8个,占一带一路国家总数的12%。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办学的机构有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老挝苏州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3所,合作办学项目有90多个,涉及14个国家和地区。区域化或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的重要现象,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与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地区集团显示了一个地区构成的世界。

区域主义,可以帮助减少贸易障碍,实现贸易自由化,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提高区域冲突管理能力和军事能力解决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和环境安全等问题。因此,在一带一路沿线,欧盟、东盟、南亚、阿盟、非洲联盟等区域联盟相继建立,形成既一体又开放的政治经济联盟。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教育合作体系的构建。它涉及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的区域合作、多边合作、双边合作以及院校合作,其中,区域合作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视角,是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区域进行高等教育合作,例如中国与东盟、阿盟、独联体、南亚等区域在高等教育政策、论坛、大学联盟以及人员、教育和科研等方面开展的交流合作。

一、中国与东盟的高等教育合作: 较为全面

东盟涵盖整个东南亚地区,位于中国的南面,连接三大洲( 亚洲、非洲、大洋洲) ,处在两大洋十字路口的位置,包括中南半岛上的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六国及太平洋上的新加坡、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四国。1991年,中国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开启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历史进程。双方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每年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2010年,共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3年,中国和东盟的货物贸易额之和达到66756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17.7%,成为了世界人口最多、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堪称区域合作和南南合作的典范。2013年东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2%,接近世界平均水平(32.83%)。其中,毛入学率最高的是新加坡(70%),最低的是缅甸(13%)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加强了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先后成立了东盟大学联盟(1995) 、亚太大学联盟(1995)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2008)和中国东盟中心( 2011) ,组建了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委员会,开通了中国东盟教育信息网,设立了中国东盟共同奖学金、大学校长论坛和教育成果展,推动了多边及双边高等教育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2013年,东盟出国留学生约22.7万人,来华留学生约6.9万人。从国别来看,来华留学生人数居于前三位的生源国分别为泰国(21296人) 、印度尼西亚( 13 689 人) 、越南( 10 658 人)。[1]相比之下,中国赴东盟的留学生规模较小,总数约为3.4 万人( 2014) ,且主要流向印尼、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等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

中国与东盟的高等教育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合作办学方面,中国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和泰国各设立1所海外分校,在其他区域和国家还没有设立海外分校; 东盟国家在中国设立合作办学机构2个(新加坡) ,项目共有36个(其中新加坡25个,马来西亚10个,老挝1个)。[2]在举办孔子学院方面,中国依托东盟国家的大学建立了30个孔子学院和19个孔子课堂,累计招生约15万人,其中在泰国设立14个孔子学院和11个孔子课堂,分别占东盟国家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总数的47%和58%。

据不完全统计,东盟国家设立了10个中国研究中心,其中新加坡5个、马来西亚2个、越南3个。中国研究东盟的研究所和中心较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包括: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相比其他区域,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最广泛的,在学生交流、合作办学与研究、交流平台和机制建设等方面都进展很快。当然,中国在与东盟一些国家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上还存在很大空间,包括菲律宾、印尼、柬埔寨、缅甸等。

二、中国与南亚的高等教育合作: 走出去薄弱

南亚共有8个国家,其中尼泊尔、不丹、阿富汗为内陆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为临海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为岛国,2014年总人口达17亿以上,占当年世界人口总数的23.88%,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除非洲撒哈拉地区外全球最贫穷的地区之一。2014年南亚地区经济总量只占世界经济总量(778451亿美元)的2.98%,人均GDP也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10 070 美元)。目前,中国是孟加拉国、阿富汗、马尔代夫、不丹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泊尔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也不断扩宽,如基础设施( 如港口、机场)、加工制造业、交通、机械建筑和旅游等方面。2013年南亚地区高等教育入学率为22.83%,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和2015年,分别建立中国南亚教育分论坛和南亚东南亚高等教育合作论坛,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交流机会和平台。

南亚地区受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其高等教育学生国际流动一直存在巨大顺差,即出国留学生数远远多于赴南亚留学学生数。2013年南亚地区共有309305人赴海外留学,其中印度有181872人,但流入学生数甚少。以印度为例,2013年赴印度留学生数为34 419 人。2014年来华留学生中,印度学生有13578人,巴基斯坦学生有13360 人,尼泊尔学生有3574人,孟加拉学生有2566人,斯里兰卡学生有1708人。相比之下,中国赴南亚地区国家留学生数却十分有限,以印度为例,2013 年中国赴印度高校留学的人数只有694人,中印两国学生流动呈现明显逆差。

中国与南亚高校的合作办学数量不多。目前,中国与南亚地区合作办学项目共有4个(其中3个为通过教育部审批的本科层次项目,1个为地方审批报教育部备案的专科层次项目),占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办学项目总数的2%。中国在南亚地区共设立了9所孔子学院、3个孔子课堂,分别占一带一路国家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总数的7.2%和5.5%。孔子学院主要分布在印度(3个) 、巴基斯坦(4个) 和斯里兰卡(2个) ; 孔子课堂主要集中在巴基斯坦(2个) 和斯里兰卡(1个) 。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设立的南亚研究中心共有5个,分别是中国南亚网、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和上海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南亚研究中心。就国别而言,中国共设立该地区国家研究中心17个,占中国设立的一带一路国家研究中心总数的17.3%,具体包括6个印度研究中心、9个巴基斯坦研究中心、1个斯里兰卡研究中心、1个尼泊尔研究中心。同样,南亚诸国也相当重视对中国的研究,共设立4个中国研究中心,包括巴基斯坦信息技术学院中国研究中心、孟加拉国中国研究中心、中国斯里兰卡合作研究中心、尼泊尔中国研究中心。

中国与南亚高等教育合作除了在来华留学生人数上表现较好外,在交流合作平台、赴南亚留学生人数、合作办学和研究诸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南亚的动力、机制和成效都显不足,需要增加大步走出去的勇气。

三、中国与阿盟的高等教育合作: 严重不足

阿盟共有17个国家,包括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巴林、塞浦路斯和埃及。中国与阿盟在经济交流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平台,包括中国阿盟北非论坛、中国阿盟北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伊拉克中国经济合作论坛、中国以色列经济论坛、中国阿联酋商务投资论坛、中国科威特投资论坛、中国巴林商务论坛等8个经济合作相关论坛。在教育方面,中阿建立了中阿(10+1) 高教合作研讨会和中阿大学校长论坛,但是中国还未与一带一路上的阿盟国家签订任何国家(地区)间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和文凭的双边协议。

2014年,阿盟出国留学生人数为417231人,接收留学生12063人。阿盟出国留学生人数约为接收留学生人数的35倍,对留学生的吸引力较弱。2014年,在中国留学的阿拉伯国家学生总数达到1.4万人,在阿拉伯各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人数为3 500人。阿盟在中国的留学生偏少,中国赴阿盟留学生更少。

目前,阿盟承办海外分校共59所,在海外开办分校5所。但是中国与阿盟的合作办学是个空白。阿盟有孔子学院16所,孔子课堂2个,还有8个国家未建立孔子学院,15个国家未开设孔子课堂,中阿合作办学空间巨大。中国对阿盟的7个国家设立了18个国别研究中心,还有10个阿盟国家没有相应的国别研究中心。阿盟中只有土耳其设立了1个中国研究中心。

阿盟是欧亚大陆的枢纽,是世界能源的供应地,也是伊斯兰文化中心。但是中国与该地区高等教育交流严重不足,在学历互认、学生、教师、合作办学、合作研究等方面缺乏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合作,还有很多方面仍是空白,需要政府和高校高度重视。

四、中国与中东欧的高等教育合作

(一) 中国与独联体的高等教育合作: 走出去薄弱

一带一路中有7个独联体国家,分别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总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6.3%,其中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均超过70%。2013年,该区域接收国际留学生215365人,其中俄罗斯占64%,出国留学生数为182002 人,存在着留学顺差。独联体国家的来华留学生有2万多名,其中85%以上来自俄罗斯。目前,该地区在海外设立了30所分校,其中俄罗斯设立22 所;中国与独联体国家合作办学项目共有123个,其中俄罗斯119个,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各2个,且大部分集中在中国东北地区高校。独联体国家分布着30所孔子学院,10个孔子学堂。在高等教育论坛和协议方面,中国和独联体区域的合作几乎是空白,均只是分散地和各个国家签订协议。因此,中国和独联体在高等教育区域层面的合作交流需要加强。

( 二) 中国与东欧的高等教育合作: 除孔子学院外都较薄弱

东欧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波黑、阿尔巴尼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16国,地处东西欧交会处,有欧洲工厂之称。双方建立了16+1高峰论坛,开启了中国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平台,通过了《中国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重庆共识》。2014年,东欧地区接收留学生约14万人,出国留学生接近23万人,东欧在学生流动方面处于逆差状态。2013年,东欧的来华留学生仅3 000 余人,该地区的中国留学生也只有2 000 余人,中国与该区域的学生交流非常有限。

在合作办学方面,爱沙尼亚在芬兰创办的爱沙尼亚商学院是东欧大学唯一的海外分校。东欧与中国的合作办学主要体现在合作办学项目和孔子学院上。仅有波兰与中国开展了合作办学,共有8个项目,其他东欧国家与中国未有任何合作办学项目。东欧共有孔子学院29 所,8个孔子课堂,分别占一带一路国家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总数的23.2%和16%。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了8个东欧国家研究中心,其中波兰3个、匈牙利2个、捷克1个、克罗地亚1个、罗马尼亚1个。东欧国家共设立亚洲研究中心14个,其中设立研究中心数量比较多的国家有: 波兰(4个) 、匈牙利(3个) 和保加利亚(2个) 。

中国与中东欧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除了俄罗斯、波兰等少数国家外,程度都非常低,这与中国和这些国家冷战期间几十年的革命友谊是不相符的。中国政府与高校需要调整对外开放战略,积极主动地与中东欧国家开展学生交流、教师交流、合作办学和合作研究,重塑往日的辉煌。

综上所述,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很不平衡。除了与东盟合作较好之外,中国与南亚、阿盟、中东欧三个区域在高等教育合作平台与机制、学生交流、教师交流、研究合作与合作办学诸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这种不足不仅体现在双边交流上,更体现在中国高等教育走入这些区域上。面对这一挑战,在区域合作层面急需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要积极搭建中国与这些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平台,包括区域教育部长会议、学历互认条约、大学联盟和高等教育论坛;另一方面,中国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各类高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企业携手走出去,传播中国文化、知识和教育模式,增强和扩大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影响范围。

热点推荐

上一篇:五大发展理念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学会反思走向成功作文(七篇) 初中学生的自我介绍的手抄报(热门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