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初中政治课的教学

浅谈初中政治课的教学

小编: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取的途径、手段和方式,以及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式。它在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1.设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政治教师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相关知识,还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从七年级开始,师生共同学习课程标准,使学生初步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识记、理解和应用方面的基本要求。了解每册教材的要点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师抽出专门课时组织学生自己学习教材体系,让学生了解每册教材的内容、要点、重点和难点。实施"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之前,把每个框题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重点和难点告诉学生,便于学生自学。

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去表现、展示自我,从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到《法律常识》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表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但教师进行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努力改正课前不预习,课堂被动听讲的弊病。力求做到"学生带着课本走向教师"。强化课文自学意识。教师讲课前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充分利用一般工具书,结合国内外时事热点等钻研课文,完成力所能及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以此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建立"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大胆改革课堂结构,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内化"过程。如: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思考,发表意见,教师点拨归纳;教师印发讲义,学生自学答题,组织讨论,必要时可开展辩论,最终达成共识等等。写好每课知识小结。指导学生掌握每课内容的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并把阶段知识形成结构体系;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对知识加以补充或深化,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

2.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途径分析

2.1注重对学生组织学习意识的培养。初中政治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之路需要学生自己来走,知识的获取与经验的积累也要依靠学生自主地去认知、总结与探索,从而形成对新信息量的摄入、感知、编码及储存,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政治教师应将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通过实施各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来强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力度。教师明确自主教学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其自主意识,从而形成政治知识学习的强烈动机。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探究,是以认识自主学习重要性为前提的。这就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与教育,在特点的教学环节辅以点拨,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树立。

2.2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新课改的指导思想要求初中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式,提升其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政治教师应结合课堂实际,来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从而促进其能力的不断发展。在正确的学习方式之下,学生更易取得成绩,自信心树立随之起来,这同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相符合的。策略训练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以自身需要为依据,来有效的运用策略。开展有效的策略训练,不但能够促进学习目标的更好实现,也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积极地探索同自身基础想适合的学习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策略训练进行中,应依据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对象等来对合适的策略灵活选择,从而提升训练效果。实践活动的效果更具说服力,效果的提升,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自主学习意识所带来的成绩,从而更加积极的配合初中政治教学。

2.3激励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信心。在对学生评价时,教师应秉承公正、客观、诚恳、热诚的态度,注重鼓励作用的作用,从而满足学生对于成功的需求,使其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政治教师应信任学生,关注每一位孩子,进行积极的评价,来促进学生信心的逐渐树立。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正确评价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的激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对每位学生学生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给予鼓励赞美,哪怕是一点成绩也应给予认同,来强化学生自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搭建起自主学习的新台阶。激励是一种驱动,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迈向成功的强大动力。教师通过对激励性评价的合理运用,来促进学生的动态发展,调度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对初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效培养。

3.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3.1巧设起始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任何能够形成一个疑惑情境的题目都可以进行探究训练。探究式学习,往往以提出一个令人疑惑的事件为开端。以上面提到的教学实例为例,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展示我国春运期间铁路客运人满为患的录像材料。这个现实问题一下子就引出了我国人口众多的现状带来的种种负面问题。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会产生疑惑,进而会想去解决它。教师可利用这种内在的探究渴望,激发学生对探究对象的兴趣和动机,达到顺利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程序的目的。

3.2依靠问题,推动探究.在课堂上,当师生共同解决了我国人口问题的特点、现状,分析了我国人口问题带来的种种社会弊端之后,学生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方法集中讨论,展开合作式的探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鼓励提问、大胆发言的氛围,使学生大胆地解释材料,假设、挑战证据,或批评对方的研究设想。教师要耐心地倾听,敏锐地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当讨论陷于僵局或出现错误方向滑入歧途时,教师可作引导性介入。科学探究要依靠问题不断推动。教师要有步骤、渐进地导向本质问题,使讨论集中在几个要点上。例如,教师可提出我国人口问题存在的原因,解决人口问题是不是只从数量上考虑,人口问题本质上是不是数量问题。这些问题是探究解决人口问题方法的矛盾和难点所在,直接指向探究过程、路径和方法。每一问都作为继续探究的原动力,引发学生思考,产生疑惑,"引导学生从先前的个人的经验或别人经验中反复探查与当前问题的肯定或否定的关系。"使学生在自己的发言和前面发言的同学的观点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热烈的讨论必然表现出理智的差异、对立的观点和解释。杜威说:"我们要想富有真正的思想,就必须愿意坚持和延续疑虑的状态,以便促进彻底的探究,这样,如果没有足以下判断的理由,就不能轻易地接受任何信念或做出断然的结论。"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强调探究过程并引导学生加以反应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努力引导他们提出假设,形成构想。学生心甘情愿地忍受疑难的困惑,不辞劳苦地进行探究;通过归纳、演绎、推论等综合分析法,认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随着问题逐步展开,他们越来越接近知识的前沿。在探究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深刻性,而且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宽容,激荡起学生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心,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极大满足。

热点推荐

上一篇:小学思品课教学效果探讨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工作计划跟进表(模板6篇) 最新志愿者实践报告500字(11篇) 检察院巡察反馈会表态发言大全(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