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孩子,你可以沉默

孩子,你可以沉默

小编:

公开课结束,在课后点评环节中,学生“上课不喜欢发言”的现象受到了广泛关注。说这是习惯问题,势必引发课堂气氛沉闷,导致教师自问自答、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面对教师们的好言相劝,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学生尽快养成喜欢发言的好习惯。

此情形很快得以扭转。自从把评课教师的话原原本本转述给孩子们听了之后,他们一下子表现得积极多了。看着课堂上小手林立,我洋洋得意。可是转变过于突然,不免又让人心生狐疑:学生们现在积极举手,是不是就表示他们喜欢发言了?他们真能对我的提问对答如流吗?于是随便提了一个问题,我请小雨作答。小雨愣了一下,慢慢站起来,半天,他憋红了脸,仍然一句话也没有,引来了哄堂大笑。下课了,我找到小雨。“既然不能作答,可为什么还要把手举得老高?”我疑惑地问他。“同学们都……都举手了,我能不举吗?不举,多没面子!”小雨嗫嚅着告诉我。“别人积极举手,人家喜欢发言,而且能够作答,而你做不到,你看现在多尴尬!”我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谁说的?我问过童童他们,他们以前从不举手,现在一下子积极起来,他们悄悄告诉我,让我像他们一样不懂装懂,还说那么多同学举手,老师哪会偏偏叫你作答。”小雨争辩道。我愕然了。虽说小雨不懂装懂假积极的做法错误,可是他的无奈我能体会。他没料到我会叫他作答,可是我偏偏叫了他。他不能再继续这样做了,可是,就目前的情况,他有别的选择吗?周围的同学都举手了,他不举手就会变得“引人瞩目”,别人会怎么说?我该怎么办呢?我突然想起一个故事,同样是面对学生们课堂不喜欢发言的问题,故事中的教师和孩子进行约定:如果会,就举右手,否则就举左手。于是,就像故事中的教师一样,我开始和小雨约定。我说,这是我俩的秘密。看着小雨一脸疑惑,我向他解释:如果大家都举左手表示自己不会,那举左手就失去了任何意义,还不如不举手。

随后,我开始寻找小雨这样的同学,并逐个约定。于是,他们更积极举手了,看到他们课堂上高高举起的左手,我心中不免有几分疑惑:因为这个约定,在我的问题提出之后,他们会不会不假思索,就直接高举左手呢?

小军的出现使我的疑惑得以证实。小军是班上唯一不举手却一直没被发觉的孩子。可是那天的课堂我发现了他。我叫了小军的名字。万万没想到的是,小军竟对答如流。显然这让同学们感到意外,他们都疑惑地看着小军,这时我看到几位高举左手的同学,他们慢慢缩回手去。看着他们涨红的脸,我感受到他们的惭愧:小军不举手,却能对答如流,而他们呢,一无所知却高高举手,这怎能不叫他们相形见绌呢?

下课了,我表扬了小军,并说出了我的期望。没想到他的一句话立刻让我明白了我的教育之误:谁说我就该喜欢发言?发言可不是我的义务!特别是他们“不会就举左手”的做法,简直可笑!我呆呆地望着小军,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课堂发言,旨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他们可在发言中锻炼自己,提高能力,这毋庸置疑。可是不喜欢发言,他们的各种能力就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吗?小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不是这样的。实际上,确实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对一个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并形成了完整的表述,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保持沉默。总之,他有种种原因不举手――他有沉默的原因,他更有沉默的权利。而我们却一定要让所有的学生表现得一模一样,我们不能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实在有违学生的成长规律。我们之所以强调学生必须积极发言,其实就是如小军所言:将发言当成了学生的一种义务。现在仔细想一想,发言作为一种口头表达的方式,他的基础是内在的思维和语言,口头表达只是将其外化而已。最终没有外化,并不必然对应内在的某种缺失。当众人都发言时,应该允许有的人沉默;当所有人都努力地表演“积极”时,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找到几个和我有约定的学生,我和他们解除约定。他们呆呆地看着我,我开始解释,告诉他们此做法虽有意义,但弊端多多。随后,我来到教室告诉学生们:我们鼓励积极举手发言,也希望同学们向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同学学习,但是我们拒绝不懂装懂,我们可以暂时不举手,可以不喜欢发言,但是只要我们是在做真实的自己,只要是我们还在努力,我们就有收获!教室里掌声雷动。我在想,其实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我们所要提供的,只是阳光、雨露与足够的空间。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让教育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课前三分钟演讲稿青春(7篇) 如何让青春无悔作文六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