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如何让课堂教学产生“质变”

如何让课堂教学产生“质变”

小编:

2009年,学校开始生本教育改革,从“形”入手,重点进行操作方式的探索,总结提炼出“生本课堂教学”基础模式,各学科制订了不同课型的操作流程,形成学生“个体先学、小组互学、全班共学、总结提升”的课堂学习环节。然而,随着实践的推进,课堂教学渐渐失去改革初期的生机,有的甚至回到传统课堂。反思实践过程、重新学习生本理论后我们发现,不能简单地把生本教育等同于课堂学习形式的改变,要走向“生本”实质,必须对课程教学进行重构。

围绕学科的核心内容进行重构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的重构,不只是教学形式上的改变或者学习内容拼盘式的整合,最重要的是抓住学科的核心内容,从学科自身的特殊思想及与之相伴的自身的特殊方式来重构学科内涵。

过去,数学教师往往沿着“一个知识点、讲一个例题、再进行一组练习”这样的思路去教学,即使课堂上有学生的自学和研讨交流,但研究的往往是如何利用课本上的结论来解题,培养的是学生的做题能力,没有体现数学是以思维为核心的课堂本质。

针对这些问题,数学教师提炼学科的核心内容,依托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带动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转化为自己去探究、发现、建构、推出结论,让数学成为其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着有价值的思维之旅。

现在,数学课一般是“先做后学”。如教师以“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三角形的面积”为前置小研究,引导学生自己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推导出计算公式。由一个游戏、一个情境、一个小研究任务引发学生的先学,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在小组或者全班进行交流时,将自己的思考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出来。经过这样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学生可以自己推导出公式,或者在互学、共学中共同得出结论,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从“关节点”出发建构知识网络

知识是一个大系统,是由无数个子系统构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每个子系统,也就是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关节点”。只有这样,才可以打通同类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语文学科强调主题教学。单篇的教学,就抓住文本中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或者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学习,每篇侧重点不一样,不是每篇学习内容都面面俱到。单元或者群文学习,就以“单元主题式、研究性专题式、积累性专题式”等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比如,以文章写作方法为关节点的整合,以“各种说明方法的灵活运用”为专题,师生共同选取课内外能充分体现这个“点”的说明文进行整体地阅读、感知。

数学学科重在寻找知识结构中的关节点。数学的重构就是突出知识结构教学,寻找知识结构中的关键节点,加强对基本概念、核心概念(根的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引导学生理解与此相关的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我们将小学数学“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大部分知识,分成“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正反比例”等七类知识小系统,找到七类知识小系统的关节点,在各学段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深化核心概念的学习。

如分数的知识,抓住“份”这个关键,通过分数的意义、分数的比较和应用、分数的乘除法等几个关节点,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如,在对平面图形的面积进行整合时,以长方形为基本图形,让学生亲自观察、动手剪拼、平移、旋转,推导出其他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推导的过程中重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转化”思想的运用,获得系统化、整体化知识,并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

打通各个门类,实现“大综合”

小学课程综合化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传统的分科教学往往是各科教师各自上课,相同或者相似的内容重复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在进行学科重构时,我们尝试进行学科的整合。

一是找准切入点整合相关学科。在处理学习内容时,教师以本学科知识为主,尽可能整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在教学观察日记这个专题时,四年级语文教师岳亮先与学生一起用水杯种植花生,要求学生观察花生发芽的时间和状况、芽变成叶的过程;用各种方法去定期测量花生长出的茎的长度,并记录下来。花生长到一个月左右时,老师和孩子将种的花生、各种味道的花生、查到的花生的相关知识都带到课堂来,大家交流、分享、品尝,然后写成《品味花生》一文。

二是开设文理艺综合课。打通整个学科门类,根据学生立体的知识视野、立体的思维方法发展的需要重新整合各种学科,建立新的学习内容形态和体系。

我们从小学各学科选取“语言、规则、弹性、符号、色彩、象形”等基本知识点或者基本原理、概念共13个,遵循“感知――拓展――抽象”的思路,以活动、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有的点如“规则、语言”贯穿小学各学段,不断深化,有的点如“弹性”在高学段、“色彩”在中低学段实施。由这些“点”出发,循着一定的内在逻辑线路,涉及多门学科,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

综合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先形象地感受某个学科的某个点,了解其含义;再由这个点,拓展到其他文、理、艺学科的相关内容,丰富点的含义;通过对点的多维度理解,找出点在各学科的共同处,给视点一个更广泛的定义。

例如,“节奏”是小学音乐学科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教师以“节奏”为关节点,将教学拓展到语言节奏――诗歌的平仄、诗歌的朗诵,美术造型的节奏、色彩节奏――色彩的明暗有规律地变化、心跳的节奏、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节奏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联想并能抽象地认识到,凡是事物在某些属性或者特点方面有规律地交替呈现的,都是节奏。

学习融入生活,拓展学习边界

儿童的认知大多是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的,我们注重学科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将学科知识融入日常生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如,学习了整数混合运算后,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秋游中的数学问题》的综合实践课。前置性小研究,先让学生自主收集秋游涉及的相关信息,如调查全年级参加秋游的人数;查询租车公司的类型和价格,选择合理的租车方案;了解游玩的地点有哪些合适的游玩项目、它们的价格、怎样玩最划算等。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制订出行计划,并向学校提出建议。由于学生切实参与到活动的每个环节,可以很好地提升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年的实践证明,改革课堂教学,必须对课程内涵进行真正的再造,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改变,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得以落实,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会有真正的快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找准课程再造的“根”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严守政治底线心得体会(案例19篇) 农村宅基地土地协议书(通用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