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文化对接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文化对接

小编:

摘要:同根同源的文化背景、同一整体的地理优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京津冀文化对接的机遇优势;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物质基础薄弱、区域一体化产生标准齐一的“异化文化”、三地文化的“马太效应”是京津冀文化对接的现实挑战;传承并创新文化基点、彰显三地文化个性,注重以强带弱、保持三地文化强大的张力与活力,协同发展区域经济、建立文化对接物质基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文化对接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京津冀;文化对接;区域协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文化基点;文化个性;文化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3-0012-04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强调了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基础[1]。同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2015年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京津冀三地文化对接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在“协调”下布局,在“创新”中前进,在“绿色”下完善,在“开放”中繁荣,在“共享”下促进三地和谐发展。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文化对接的机遇与优势

1. 同根同源的文化背景是京津冀文化对接的历史基础。京津冀三区域的特色文化是在其同根同源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更凸显了津冀文化同根同源的历史背景。首先,冀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学者普遍赞同,人类不仅可能从东非的奥杜维峡谷中走来,也有可能从中国河北的泥河湾走来,至少可以说华人从这里走来。[2] 冀域原始族群是华夏的祖先,冀域是华夏文明发祥的摇篮。随着历史的变迁,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交融的冀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其次,燕赵文化是三地区文化的共同基础。地域一体是其文化同根同源的前提条件,在数千年的政治变换中,三地区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燕赵文化。有学者认为,以燕赵文化代表的冀文化缩小了冀文化的内涵,但大多数学者赞同以“燕赵文化”作为冀文化的代名词,而慷慨激扬的燕赵文化是京津冀文化的根源。再次,共同的历史发展进程。回首历史,三地区有着很长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协同发展历程,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文化对接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同一整体的地理优势是京津冀文化对接的现实条件。京津冀拥有同一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这是其文化对接的现实条件。首先,地域一体使三地文化对接交流方便快捷。《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划分九州,“冀州”有雄冠九州之称。古冀州地域范围包括京津冀三地区,是京津冀地区的母体。现今,河北省11个地级市环抱京津,三地地域一体,交通便利,文化更新、信息交流畅通无阻,传播无地域障碍,易于三地文化更新对接。其次,风俗习惯相似性使三地文化认同感强。纵观历史,直隶曾隶属北京,二者行政分离时间短,而天津一直被誉为“天子渡口”,与北京不可分割,三地人文精神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复合性和交叉性很大,文化认同感强,具有强烈的文化向心力,更容易协同合作。再次,京津大文化圈对周边文化的辐射效应。京津大文化圈产业结构完善,文化产业成熟且发展势头足,对河北文化发展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河北省文化也更容易吸收借鉴京津文化以壮大自己的文化。

3. 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京津冀文化对接提供经济援助。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推动三地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实现京津冀文化对接的物质支柱。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三地区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首先,打造三地文化对接的经济协调发展新局面。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三地经济交流合作,打破以往“一亩三分地”各自发展的局面,总体提高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开创三地文化对接的经济发展新局面。其次,完善文化对接的基础设施。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速了三地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完善了文化对接的基础设施。再次,提高三地文化产业发展物质实力。经济的总体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三地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二、京津冀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京津冀文化对接的现实挑战

1. 三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使文化对接物质基础薄弱。京津冀三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差异明显,文化对接的物质基础依然薄弱。首先,三地区物质基础差距过大,难以形成分工合作的文化产业园区。京津具有先天优势,后天又发展迅速,出现中间过于“肥胖”而周边特别是两极的河北中小城市过于“瘦弱”的格局,明显的二元结构致使文化对接物质基础差距悬殊。三地区长期发展不平衡,出现“橄榄球”式发展,相关地方政府都以自身行政区域为范围,以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为宗旨,着力提高其行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难以建成分工合作的文化产业园区。其次,三地区产业结构分布差距显著,文化对接出现新挑战。目前北京以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的第三产业为主,天津由原来的重工业基地向新兴产业转变,河北以第二产业为主,传统低端产业居多,河北第三产业明显滞后于北京、天津两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且发展阻力大。再次,三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了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北京是中国人力资源丰富的核心城市,人力资本素质较高。天津依靠天然的环渤海地理优势,是北方地区经贸往来和对外开放的经济腹地,人才汇聚度较高。河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当地人才大部分流向文化产业园区较成熟的京津等地,致使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缺乏人才元素。

2. 区域一体化发展易使三地文化变成标准齐一的“异化文化”。在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下,文化一体化发展是促进三地文化共同发展的快捷之路。同一发展模式、同一发展路径既可大规模生成文化产品又容易集约管理、节约发展成本。但在齐一化的标准下,也容易使三地区文化出现异化现象。首先,失去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即自由与超越。在标准化生成格局下,三地区文化产品的一般特征和细节都按照一定的标准、尺度复制出来,文化变成了一种无风格、无激情、无个性的“模仿”,失去自由与超越的本质规定性。其次,丧失文化的创造性。丧失文化本质规定性的文化,只是毫无激情的复制,具有了商品化的特征,就丧失了文化的创造性。同时,一些以牟利为目的的大商业机构,对三地文化进行商业化运作,出现文化批量生成、无限制复制现象,造成三地文化失去其独有的个性,越来越趋同,显现“异化文化”的标准化和齐一化特征,导致三地文化的退化,扼杀其创造性。再次,个性虚假。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曾这样描述齐一化的文化:“现在的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所表现出来的统一性,说明了人民所代表的文化的新模式:即普遍的东西与特殊的东西之间的虚假的一致性。”[3]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虽然促进了三地文化迅速发展,但是在技术发展和统治下,每一种进步都容易使三地文化走上以牺牲独立个性为代价的虚假个性之路。 3. 区域一体化易使三地文化进入“马太效应”的怪圈。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可以均衡三地区文化资源,但是也更容易走向两个极端的发展趋势,出现文化圈里的“马太效应”。首先,三地文化设施与服务的“马太效应”。通过对全国主要31个省份以及288地级和直辖市的UCI以及分类指数进行的量化评分和排名,结果显示:在反映城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级指标“文化设施与服务”方面,三地城市得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北京、天津分别排名第4和第15,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廊坊分别排名第56、第71、第43、第89,而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分别排在第147、第149、第123和第199。[4]其次,三地文化状况的“马太效应”。根据数据分析,京津冀三地区城市文化发展状况差距较大,总体不均衡性明显,京津核心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弱。在区域一体化的驱使下,地方行政部门为了追求短期效应,强调发展功绩,就会大力推动强劲的京津文化发展,使其完全占领三地区的发展主流,而弱小的冀文化逐渐退出文化中心地位,在忽视中逐渐没落。同时,随着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和需求下,很多商家操控文化市场,盲目发展占有优势的京津文化,造成文化产业的畸形发展,同时过度发展京津文化还造成文化过剩与浪费。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文化对接的策略

1. 协同发展区域经济,建立文化对接强大物质基础。首先,促进三地区产业合作交流,增强文化对接产业基础。北京要发挥政治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展示科技和现代服务文化的领头效应,天津要在向新兴产业转变中发挥出“传帮带”的中介效应,河北要发挥出传统产业文化的基础效应。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应促进文化产业合作交流,形成文化产业园区与特色文化产业链,增强文化对接产业基础。其次,解决京津“大城市病”问题,建设文化对接和谐社会环境。近年来由于京津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高涨、管理困难等一系列“大城市病”问题。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可利用河北地区缓解京津的发展问题,为文化对接打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为三地区文化对接提供强劲后劲。再次,全面对接国家战略,打造新的开放门户。“十三五”规划特别强调“开放”的发展理念,建立多种对外开放基地,旨在实现合作共赢。京津冀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基地,三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对接‘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增强对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为全国转型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作出更大贡献。”[5]

2. 传承并创新文化基点,彰显三地文化个性。京津冀都市圈实现区域内共同发展,需要根据各地特色文化整合优质资源,探讨文化产业项目的对接模式,最大限度降低不同区域内的产业同构现象。首先,传承文化基点,发展其独立的个性。北京的都城文化,温文尔雅,追求品味;天津的漕运文化,容纳百川,博采众长;河北的燕赵文化,慷慨悲歌,尊礼守法。在文化商品化的时代,为了避免三地文化变成标准齐一的“异化文化”,必须继承三地文化先进的文化成分并发展其独立的个性。其次,彰显三地文化个性贵在创新。“创新”是引领文化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十三五”规划特别强调的五大理念之一。新时期文化的发展重在传承,贵在创新。但创新不是全部改头换面,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能放弃其原有文化底蕴,而且新文化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所有文化必须致力于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3. 以强带弱,保持三地文化强大的张力与活力。“十三五”规划特别强调“协调”发展,旨在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京津冀文化发展更要以追求文化平衡为目的,以京津文化带动冀文化发展,形成1+1+1>3的态势,不断扩大三地文化的张力与活力。首先,建立和完善三地分工合作的文化产业园区,打破以往“一亩三分地”的旧式发展理念。文化产业园区是发展文化的重要条件,以京津强大的文化实力帮助冀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分工合作,既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又可带动冀文化高速发展,提高冀文化发展后劲。其次,合理分配公共资源。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三地文化发展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在公共服务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京津人口疏解面临着户籍、高考和社会保障等诸多大城市问题,而河北又面临着交通不便、人才短缺等公共服务欠缺问题。注重三地区公共资源的分配,可解决京津“大城市病”问题,而人力资源的协调分配也能进一步促进冀文化的发展壮大。再次,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保持三地文化具有强大张力与活力的关键。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可加快三地文化创新成果的生成,走新型产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调发展工作汇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7/c_126201296.htm,2016-01-12.

[2]光明.人类可能起源中国的泥河湾[J].科学咨询,2003,(7):45.

[3]【德】马克斯・霍克海姆,特奥多・威・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12-113.

[4]张延群,许立勇,王瑞雪.京津冀一体化中的文化协同发展[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9):1-7.

[5]孟力,冯时,等.京津冀协调发展进行时[J].聚焦,2015,(11):33-40

Abstract: Endowed with the opportunities of similar cultural background,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ulture docking in Beijing-Tianjin-Hebei is confronted with challenges such as weak material foundation by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isparity, alienated culture by standardization and Matthew effect by different cultur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o inherit and innovate culture basis, highlight cultural personality and keep its tension and vitality, and build strong material foundation are the basic strategies for culture docking in the strategy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culture dock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s,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ultural basis, cultural personality, cultural identity

热点推荐

上一篇:河北省报业融合发展现状、难题及其出路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心得体会 科技走进生活作文7篇(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