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小编:刘景霞

一、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中重要亮点,规模和总量不断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强。了解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找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文化产业经济贡献度意义重大。

二、 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事业,是由政府主导的用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项工作。改革开放后,文化产业才开始出现和发展。

1. 萌芽阶段。文化产业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向下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模式开始向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体制。在此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文化产业开始发展。虽然在这一阶段文化产业的概念还比较模糊,但图书、音像、卡拉0K等一些初步的文化市场交易活动已初具规模,文化产业发展的萌芽已经显现。但由于当时大多文化单位在行政体制的约束下运营,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市场中未形成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没有形成规模,增长缓慢。

2. 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带动了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官方对于文化产业的界定也逐渐明晰。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强发展第三产业》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一词,确定了文化的产业性质。1996年伴随着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要求文化事业向社会开放,鼓励引入社会资源进入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市场体系逐步建立。1998年,文化部在精简机构的背景下成立了文化产业司,1999年1月组织举办了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1999年4月组织举办了亚洲文化产业和文化发展国际会议。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加快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3. 快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阶段始于21世纪。在中央政府给予文化产业的正式名分后,又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区分开来,并制订了一系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大大推进了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电影、图书、报刊等快速发展,一批企业集团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在这样的背景下,吉林省制定战略规划并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第一,提出开发建设以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为中心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一批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提出了结合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建设长春、吉林、延吉、图们文化产业带。第二,出台政府文件大力发展吉林文化产业。吉林省制定并下发《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吉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产业发展政策,刺激并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第三,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重组,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提升吉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第四,不断开发文化产业市场,积极鼓励吸纳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社会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情逐渐提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吉林省的文化产业总量和规模日益壮大,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在不断加强。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吉林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7.3%,高于同期GDP增速1.6个百分点,2006年以来,吉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6年的3.71%增加到2010年的4.9%,逐渐成为推动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的潜质。

三、 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文化产业的发展经过20世纪80年代文化事业的萌芽阶段,90年代中后期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起步阶段,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1. 文化产业生产力地区分布不均。从国家统计局和文化部公布的2010年数据来看,广东、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是2 524亿元、1 697亿元、1 674亿元、1 260亿元、1 187亿元;处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是828亿元,这些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经济比重北京12.3%,上海9.75%,广东5.6%,湖南5.2%。而吉林省和这些省份相比,差距很大。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只有420亿元,占GDP比重为4.9%。而根据国际上的规律,当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时,消费支出中吃穿用类消费比重大大降低,住房类基本不变,而文化精神消费支出开始大大上升,在这一阶段,第三产业应当占据GDP总量的40%以上,其中文化类产品的产值所占比重应当大大增加。2002年吉林省人均GDP就超过1 000美元,但截至到2011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仅为34.8%,还低于这个标准5.2个百分点,简单估算,吉林省文化产业还处存在着15%~20%的市场空缺,因缺乏足够的文化产品没有被释放出来。

2. 文化体制改革滞后,制度建设缺乏。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化体制改革,90年代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一系列由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构筑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和文化管理机制。但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各种管理法规都是由政府的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条块分割痕迹明显,部门和行业利益保护色彩浓重,整个法规的公共性、公正性和公平性不能保证,不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特别是我国在进入WTO后,与现行的文化管理机制和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都存在明显的不一致和内在规则冲突,虽然我国政府正逐步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进度,但在法规制定、行政垄断、市场准入、产权改革、文化产业投融资等关键问题上改革缓慢,影响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吉林省的文化体制改革同样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未能有效转化,仍将文化产业当做文化事业来管理,而多个文化产业的管理部门,导致政出百家,政府办文化的管理模式痕迹依然很重,未形成完善的市场管理机制。

3. 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低,骨干企业规模较小。近年来,吉林省通过体制改革整合了文化资源,分别在报刊业、出版业、印刷业、影视业、演艺业等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并相继组建了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但同文化产业发达的地区相比较,市场化程度仍不高,文化企业规模较小,并缺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知名品牌,在国内外文化市场的竞争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在2011年度中国文化品牌价值排行榜的榜单中,吉林省仅有长影世纪城、东北亚博览会上榜,并在各自分类榜单中的排名中靠后,品牌价值与同榜中的知名品牌相比,差距较大。

4. 基层文化薄弱,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基层文化建设的公共品属性,要求建设基层文化时要优先考虑社会效益,在现有政府人事考核体系下,基层文化建设因不能有效产出GDP产值,而往往被各层级官员予以忽视。吉林省也不例外,基层文化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建设,主要表现为资金、资源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未能有效普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特别是农村文化生活缺乏。个别农村地区因为没有承载文化生活的基础设施,缺乏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业余文化活动,不仅使农村文化需求未能有效释放,不利于吉林省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更导致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现象屡屡发生,不利于全省的稳定发展。

文化人才始终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本,而吉林省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仍有较大的缺口,文化相关专业人才缺乏,不能有效的引领企业创造价值,参与市场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吉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许多单位文化产业人才的流通不畅,也造成大量的文化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培养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艺术和高科技的复合型,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显得十分迫切。

5. 文化产业普遍缺乏创新力。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灵魂,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和地区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纷纷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众所周知,美国人会利用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如《功夫熊猫》在中国市场上的巨大成功,其原因在于影片中大量地采用中国元素,在强大的3D渲染技术的支持下,影片画面效果自燃出众,其实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近几年,在吉林省文化产业中,二人转传统剧目常年缺少精品创作、吉林歌舞同样匮乏原创精品等等,这些表明吉林省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都成为制约吉林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总体而言,吉林省文化产业目前还处于从事业向产业转变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四、 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已成为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写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该产业同时被赋予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使命。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要求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如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意义重大。

1. 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从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中,文化产业占据重要地位。而文化产业本身又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文化产业附加值高,其投入有乘数倍增效应,是新世纪的朝阳产业;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所以,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使之成为支柱产业的前提和基础。十二五时期,吉林省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进行扶持,力求2015年吉林省文化产业产值要达到2 200亿元,占地区GDP比重6%以上,成为吉林省的支柱产业,带动吉林省经济增长。

2.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净化法制环境。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释放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以吉林省为例,允许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文化产业市场中,增加市场活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率是促进吉林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政策。推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自主经营、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提高产业集中度是文化事业改革的方向。加快推进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构建良好的法制环境。比如文化产业需要有创新意识,应鼓励新作品、新创造、新创意,提升文化资源利用深度,从而延长文化产业增殖链条。为确保文化创意、文化创新富有生机,应当在源头上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激励创造自主知识产权。需要在国家层面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保护体系,省级层面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的执行,使创新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工作的主体,通过创造、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技术标准、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3. 发展特色文化,以产业集群发展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特色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资源开发持续升温,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吉林省未来要统筹规划全省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例如,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重点发展吉林省具有优势的特色文化产业,并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比如长影集团,建立以电影创作为主,影视旅游、影视传媒、影视加工、影视衍生品等多业并进的产业格局;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剧种,二人转也应该走产业化之路,依托省会打造大型综艺性驻场演出晚会,建立东北二人转传承基地,借助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强大传播能力,促进二人转发展壮大。

4. 通过财税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除追求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这种特殊的产业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财税政策的支持。一是加大财政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在财政上予以支持,包括但不限于贷款贴息、项目扶持等方面在资金上对文化产业发展予以支持,但对于投入文化产业的财政资金,应该加强财务监管,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二是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涉及文化产业的税种税率给予优惠,对文化企业实施差异化的税收政策,在企业创建初期、发展期、稳定期等阶段采取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断扶持行业主体的发展;三是设立文化产业专项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搭建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平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5. 培养多方面的文化产业人才。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文化产业升级需要能够掌握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的人才,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是否能提升文化产业中人力资源优势,构建人才竞争壁垒,将是夺得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关键因素。一是自主培养人才,需要区域内的高等院校发挥人才输入的功能,设立一些专业提供发展文化产业所需人才。文化企业进行内部培养,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共同建立合作培养培训,国内锻炼、国外培训、国际交流等途径,加快所需人才的培养供给。注重培养单位与人才使用单位的沟通交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人才培养结构。二是引进优秀人才,吉林省应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提高待遇、放宽政策等方式引进文化产业方面的优秀人才。三是留住人才。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留住人才,吉林省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的限制,在人才吸引方面并不占优势,因此需要一套针对性强、相对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建立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激励体系,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机制的设计要合理,可以在薪酬、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着手。

总之,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是系统工程,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多个维度。必须全面系统研究和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并通过多种政策促进其发展,才能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无烟产业。

热点推荐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城文化建设需求与战略要素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有种幸福叫友情作文字三篇(模板) 医生工作心得体会500字 医生工作心得体会和收获七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