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述评

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述评

小编:

"

政党制度是政党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中国政党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推进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对近年来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其中资料收集的全面与否肯定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笔者虽然尽了很大努力,但资料的收集难免有所疏漏。另外,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执政党建设受到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已有广泛的理论研究,同时也考虑到研究问题的角度,因此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研究没有列入本次资料收集的范围,也没有作为述评的内容。

一、研究成果综述

由于历史和其他一些原因,相对于政治学理论的其他研究,政治学理论工作者尤其是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关注明显不够,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明显差距,史学研究者、统一战线系统的实际工作者是研究的重要力量,但中国政党制度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引起我国政治学研究者的重视。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的分析,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特点及功能的研究

中国现行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无论在形式还是运作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及功能的研究主要还是一般性阐述,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优点以及功能的陈述性介绍,缺少应有的论证和分析。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作用,萧超然、晓韦指出中国政党制度主要有三方面的基本功能:政治稳定功能、政治民主化功能、组织和动员功能。(注:萧超然,晓韦:《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161页。)程竹汝、任军锋认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性价值包括稳定的价值、低代价的政策优化价值、社会整合的价值、合法性的价值等几方面。(注:程竹汝,任军锋:《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功能性价值》,《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4期。)

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除了从其历史和现实出发进行论证和分析外,另一个视角是从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中阐述和分析。

王邦佐等对中国政党制度特色的论述,是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的结果。其他学者也通过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论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如《中外政党制度比较》(梁琴、钟德涛)、《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周淑真)等。应该说通过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与优点,并证明中国为什么没有实行西方式多党制。当然,随着对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对中国政党制度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刘宁宁分析了中国与西方两种类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指出中国政党制度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注:刘宁宁:《中西政党制度运行机制比较研究》,《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2.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研究在对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研究中,学界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士钊等的政党政治主张与思想有深入研究,其中对孙中山政党思想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注:对黄兴、宋教仁、章士钊等的政党政治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姜义华:《民初政党政治与黄兴政治思想的发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张世敏:《黄兴的政党政治主张》,《江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周建林:《宋教仁“政党内阁”思想述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张谦:《章士钊和他的政党政治论》,《求实学刊》,2001年第1期等。)王业兴通过对孙中山有关政党的组成与作用、政党的自身建设、革命党人与政党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述,指出孙中山的政党思想反映了其对政治现代化的向往,虽有局限性,但却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上的思考与实践上的帮助。(注:王业兴:《论孙中山的政党思想》,《学术界》,1994年第3期。)肖铁肩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孙中山政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并就其政党观、建党思想、党的地位、作用及党政关系思想作了分析和评价。(注:肖铁肩:《历史脚步一伴音:孙中山政党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从史学角度研究,无疑加深了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之所以如此的理性认识。

3.关于参政党理论的研究

1989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文件第一次明确了各民主党派在我国国家政权中的参政党地位。从此,主要围绕参政党的性质与特点、地位与作用以及参政党自身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对参政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也有不同角度的思考。李跃雷、刘淑梅提出了民主党派的“中介作用”。(注:李跃雷,刘淑梅:《论民主党派的中介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楚庄区分了民主党派的“职能”与“功能”,并着重分析了民主党派的社会政治功能。(注:楚庄:《试论民主党派的社会政治功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年第8期。)孙伟林认为参与社会整合是参政党在新时期应发挥的重要社会政治功能。(注:孙伟林:《浅议新时期中国参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程竹汝认为民主党派的功能性价值主要有:有利于中国政党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有利于我国政治体系内部监督机制的形成;有利于中国政党制度充分发挥政治资源的整合优势。(注:程竹汝:《民主党派的功能性价值》,《社会科学报》,1999年10月14日。)4.中共三代领导人政党政治思想研究

5.中国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萧超然、晓韦探讨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途径问题,即以体制创新为重点,积极发展政治层面的合作与协商;提高体制张力,积极发展地方层次的合作与协商;加强具体制度建设,提高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制度化水平;倡导宽松、和谐的政治文化,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社会氛围。(注:伍华权:《政党制度法律化的时代积极意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伍华权指出,宪法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表明,我们国家的政党制度已经开始法律化。而政党制度法律化是我国政党制度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我国法律制度走向完备的表现。(注:肖祁山:《WTO棋局与多党合作战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7期。)肖祁山认为我国加入WTO使多党合作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以此为基础,他分析了新形势下多党合作的战略任务并对“入世”后多党合作的发展作了思考。(注: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第2页,“序言”第2页。)

6.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方法问题

王邦佐指出:“研究政党和政党制度,应该有多种视角和多种具体方法。笔者认为在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似可着重从三个方面着力,即:从政党的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研究;从政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进行研究;从比较政治的角度进行研究。”(注:对中西政党运行机制比较研究可参见刘宁宁:《中西政党制度运行机制比较研究》,《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近年来我国政党制度研究主要也是运用了比较分析、生态分析的研究方法。

(2)社会生态分析的方法。王邦佐等运用社会生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政党制度问题。这种研究方法注重对政党制度的动态研究,注重对政党制度与社会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考察。在《西方政党制度社会生态分析》一书问世后,王邦佐等又于2000年出版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一书,“运用社会生态分析的方法来认识和把握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注:王惠岩:《论民主和法制》,《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萧超然、晓韦主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王邦佐等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研究不仅研究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而且丰富了政党制度研究的方法。

二、评价和思考

通过对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状况的分析,笔者感到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很多,结合近年来的思考,提出一些问题,以期学界同行共同研究。

1.要加强中共三代领导人政党政治思想研究

应该说学术界对中共三代领导人的政党政治思想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些成果相对于中国政党制度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是很不够的。某种意义上,只有在中共三代领导人政党政治思想研究上的创新,才能推动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不断发展。要从政治发展角度,在动态中把握中国政党制度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发展规律,尤其要在时空的现实交汇点上,认真研究第三代中共领导人的政党政治思想,推进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在正确方向上不断创新发展。

2.进一步加强对西方政党制度的研究

当前对西方政党制度的研究,描述性、解释性的偏多,缺少对其本质和特点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对西方政党制度研究以及中西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主要是为西方多党制不适合中国寻找依据,很少有论者通过研究来揭示西方政党制度的进步性和某些优点,从而为完善与发展中国政党制度提供有益借鉴。我们反对简单移植西方政党制度,但我们同样重视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形态,而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在各方面优于资本主义,能在政治制度方面超越资本主义,恰恰在于社会主义继承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因此只有在批判地吸收一切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基础上,才能够切实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中国政党制度理论不断发展。就中国政党制度发展来看,既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立足于中国多党合作政治的历史、现实,又批判地借鉴西方政治文明中的某些方面和形式,才有可能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上超越西方政党制度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

3.中国政党制度的党际关系研究

中国政党制度的两个主体——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参政党(八个民主党派)的关系以及各参政党(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也是当前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需要重视的问题。同时,执政党和参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正在发生变化。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注:《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辅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第18页,第10页。)而这些对象——“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6页。)一向是参政党的重要社会基础,是参政党联系和发展的重点对象。因此如何认识这种变化,也是科学把握执政党和参政党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

(2)各参政党之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民主党派“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注:《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辅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第18页,第10页。)从民主党派现有成员的构成看,知识分子占有绝对多数,各党派传统的界别区别(如民盟以高教界人士为主、九三以科技界人士为主等)正趋向模糊。而且如继续坚持传统界线,那么某些党派(如民革等)的存在和发展将面临严禁挑战。因此,要使中国政党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稳定发展,必须加紧研究这些现实课题。

4.参政党理论研究5.研究方法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进行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根本方法。在这一根本方法指导下,运用各种具体方法是深化和拓展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必由之路。但在运用各种具体方法时,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2)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需要强调的问题。从近年来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现状看,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倾向比较明显。一方面是实际工作者缺少从政治发展尤其是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角度的理论思考;另一方面是理论工作者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实践了解不够,缺少理论研究的现实基础。只有实现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紧密联系,共同研究,才有可能实现中国政党制度理论不断创新发展,因为“政治生活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政治学研究如果离开了现实,缺乏对政治现实的回应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的政治学学者更应从中国的现实问题出发,创建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4

3)

注释:

(2

8)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7-351页。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论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促进义务(1)论文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护理学临床实践报告(专业18篇) 最新中国精神作文(精选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