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孟子孝道思想

论孟子孝道思想

小编:刘琨

孝,在中国有着相当重的地位,中华文化亦可称之为孝文化。仁是孟子各种思想学说的核心和实质,孝则是孟子仁学的源泉、最终基础和归宿。要正确、全面认识和理解孟子的思想学说,就必须正确认识孟子的孝道思想。孝在《孟子》中共出现29 次,22 句,散于18 个段落中。此外,尚有十余处与孝有关但并未现其字。这些论述散见于各篇,虽不系统,但认真考察,仍可见孟子对孝道的重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孝道是天下安定平和的必然要求,是个人在家庭和社会安身立命并得君行道的必然要求,是仁作为一个崇高的道德范畴本身的要求。

一、孟子孝道思想的产生

孝是道德思想的现实根源,也是人伦规范展开的起点,即所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孟子的孝,既与他的生活境遇有关,又继承了孔子、曾子等先贤的孝道思想,同时还受到以乐正子为代表的重孝派思想的影响。正是这多重因素的影响,促成了孟子孝道思想的复杂性与多元性。2孟子在世约为公元前372 至公元前289 年,正值混乱不休的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争斗剧烈,彼时所重之才,乃以为战争服务为尺度,甚少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孟子的孝是在前人基础上有所选择的发展,是继承孔子伦理思想并以孝悌为根本而发展的。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伦,随之又提升到整个社会。由孝悌的家庭伦理到人伦,再到社会伦理,是从个体、家庭再到政治的一种文化伦理关系。实行王道的轨迹,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轨迹。孟子的伦理思想是为仁政思想服务的,虽然孟子的五伦有时会被封建统治者扭曲为愚孝、愚忠、愚节,但剔除其糟粕,这一套家庭伦理思想实是一块瑰宝。战国时期,政治家们不断地为提高国家和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斗争,亲情关系在政治关系面前则疲软无力;由于战争,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致使孝亲之情受到极大破坏,但同时人们又对孝亲之情怀着迫切的向往之心。总的来说,孟子所处时代的人们对孝的重视程度正在降低。孟子想极力地挽救这种现状,于是他从孝道的最基本内容孝养即赡养父母的角度出发,阐发了他的孝道思想。

二、孟子孝道思想的内涵

1、孝道与为人处世的关系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离娄》),不孝顺父母的人就没有起码的做人资格。儿女不顺从父母的心意,便不成儿女。生而为人,首先出现并要学习的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的出生与存在都与父母有着必然联系,或许有人幼年失怙、失恃,但毕竟是少数。从一个人对父母的态度,可观出其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如果一个人对双亲都做不到恭敬有礼,又怎能期待他对周围的人和事采取真诚友好的态度?

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之存之。舜明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父在观其行,父没观其志。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可见他们都将对父母的孝敬、对人伦关系的恪守当做人应该遵守的原则,看成是一个人修养的评判标准,甚至提升到与动物相区别的程度,而这种区别不仅仅是针对着父母在世时的行为,双亲去世后的行为亦是尤为重要,是评判个人行为、修养的重要标准。可见人对于父母的孝敬是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看重的准则。

《滕文公》: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尽心》: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有仁德的人是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自己的亲人和贤者,如果像杨氏那样以自我为中心,或是像墨家所提倡的那样爱所有的人,没有的亲疏之别,就与禽兽无异。父母子女之爱是人相互关爱的根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有首先亲近了生养自己的父母,才有可能会去亲近其他的人,而如果是对所有的人都是一种无差别的爱,这不仅是不可能,更会寒了自己父母的心。因此,首先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才可能去关爱身边的其他人。孝道,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

2、孝道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作为孟子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孝道思想是为其仁政服务的。《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可见,修身齐家是联系格物致知与治国平天下的一个中介。针对梁惠王必将有利吾国乎?的发问,孟子指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说明孝悌之道对于一国国君统治的重要。同时,孟子指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可运于掌(《梁惠王》),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同时推及到其他与自己没有关系的老人,做到这一点,统一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那样容易。由己及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身教胜于言传,上位者以身作则,方可引领百姓自觉地处理好自己的家庭关系。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孟子尽心》)对待老人的态度在社会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孝道更是具有极大的向心力,可以号召社会上的仁人志士聚集在一起,为统治者效力。

3、孝的要求

关于孝道,孟子在《离娄》中指出了不孝的五种表现: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孝敬父母,不能懒惰,只贪图个人享受;不能贪吝钱财、只顾妻子儿女;不能放纵声色,使父母感到耻辱;不能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财力,不仅要有能力照顾其衣食住行,还要维护父母的声誉和社会地位,努力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子在《离娄》中还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舜的父母只爱护小儿子,对舜态度不好,后来尧要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舜在没有经过父母同意的情况下便娶了娥皇和女英。《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一味地顺从父母,即使他们有过错也不劝说,不阻止,使他们陷入不义,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体衰,自己却不去当官谋出路、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使家族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在面对顺从父母和断绝后代的选择面前,舜选择了后者。可见,孝不一定要顺。孟子提倡的孝道思想,并非盲目地顺从父母,而是有所变通,包含使父母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考量。《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孝从最基础的意义上,是子女对于父母的一种亲情及由此而来的一系列的尊重、赡养等行为。孝道首先表达的是人报本反始的自然情感,是对生命起源的一种感恩及对父母养育之情的一种回馈。《礼记祭义》: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如果说孔子所谓的孝道重在安不安的一种心理原则,那么到了孟子,孝道通过善端之心和良知、良能,进一步从一种无意识的孝道转换为有意识的孝道,孝道通过主体理性的自觉,超越了纯粹的生理情感,而提升成为一种道德的范畴。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和宣扬的一种行为,是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违背父母、长辈及先人的良心意愿,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百善孝为先,反映了中华民族历来将孝放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也反映了人们极为重视各自为人子女的道德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恭敬、孝敬等,是由心而发的对父母的爱与尊敬;顺则指为了回报父母而对父母无条件得肯定,从而遵从父母所有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但就现实情况来说,并不是所有的父母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对,有些时候他们也会犯错, 在这种情况下,一切都顺着父母的要求来做,就显得不对了。

热点推荐

上一篇:谈马克思论实质性的自由及其实现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会计电脑做账心得体会大全(14篇) 最新运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的教案4篇(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