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苏格拉底的死亡和幸福

试析苏格拉底的死亡和幸福

小编:程天一

在《申辩》中,苏格拉底关于死亡的观点看上去是矛盾的。有时候他认为死亡不是件好事情;有时候他又讲死亡是件好事情,而且有充分的证据。在《斐多》中,他对死亡的看法,有时让人觉得死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他却又反对通过自杀来达到死亡的状态。这些问题在《申辩》和《斐多》中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笔者想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来解释苏格拉底对死亡、自杀的观点,陈述他言辞里的两种幸福观生的幸福和死的幸福。这两篇对话表达的是:生的幸福需要我们通过反思灵魂、提升灵魂、练习死亡,只有经历生的幸福,才会有苏格拉底相信的死的幸福。

一、对话中的矛盾

在当时的雅典人观念里,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弄上法庭,置于濒临死亡的境地,这不是一件好事情,换句话说,死不是一件什么好事情。雅典人就是这么责备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难道你不因为你的这种腐败青年而导致自己面临死亡的危险,而感到羞耻吗?雅典人认为,苏格拉底被人告上法庭,面临判死刑的危险,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如果有人将自己置于面临死亡的境地,这应该受到批判,苏格拉底应该感到羞耻。

事实上,苏格拉底也曾经表示过,死亡不是一件好事情。这是神灵在阻止我参与公共事务,而这种阻止在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雅典人啊,如果很早之前我就尝试参加公共事务,我早就死了,并且也就不能使你们和我受益了。《申辩》提到苏格拉底从很小的时候,就觉得有神谕会阻止他做一些事情,其中之一就是不参与公共生活,否则早就死掉了。所以,苏格拉底认为,如果因为参与公共生活而使自己身陷Pal圈或是死掉的话,可不是一件好事情,也就不会实现自己的哲学学习,也不会让雅典人受益。对于雅典人和苏格拉底来说,他们都认为死不是一件好事情。那苏格拉底对于雅典人的质问是否会同意呢?

苏格拉底对于雅典人的质问,这样回答:不能就死本身说光彩或不光彩,要看是怎么死的,死亡本身不是坏事,要看是为谁而死。你如果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只会计较生命的安危,他惟一顾虑的不在于行为之是非、善恶吗?苏格拉底通过阿喀琉斯为友谊而甘愿牺牲的例子,说明这类死法是光彩的。荷马时代最重要的德性是勇敢,阿喀琉斯不畏死亡、勇敢地为朋友报仇,是值得我们赞颂的。其次,苏格拉底把自己看成是一名战士,不能在死亡的威胁下就放弃上帝命令的岗位,如果放弃,那就意味着对神是不虔敬的。雅典人啊,这是一件事实;反思职位所在,无论是他自己选择的,还是上级委派的,我想他都必须坚守岗位、不畏艰险、宁死不辱。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知道死后的事情,但是却做出判断,这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但是在后面的文本中,他又认为,那些说死是恶的人是错误的,而他能够证明或许死是件好事。苏格拉底关于死亡的观点,以及《申辩》中不同表达的调和,需要接下来的继续分析,即苏格拉底死亡观与幸福观的关系。

二、苏格拉底关于哲学家的死亡观

在苏格拉底的视域中,大概有两种人,哲学家和普通人,而苏格拉底指的最多的是关于哲学家的生活和幸福。苏格拉底认为,幸福就是获得智慧,获得生活得好的智慧。苏格拉底几十年一如既往的在集市考察人的灵魂,就是期望他们能像哲学家一样生活和思考,因为哲学家的幸福才是最真的幸福,经得住考察的幸福。对于死后的幸福,是不能通过自杀获得的,因为哲学家的死是自然的过程,需要经过练习死亡,等待神灵的召唤过渡到死亡。如果其他原因的死亡也许不是一件好事情,比如说参加政治互相倾轧而死。对于普通人的死,苏格拉底认为,死本身是中胜的,如果要对死做出评判需要了解为什么而死、为谁而死。如果因为友谊等崇高的信仰而死,很难说是件坏事情。当然,苏格拉底只是给出了这样一个比较梗概的观点。生活是复杂的,苏格拉底只是告诉了我们方向,并没有说明,朝着这个方向有多少条路。

死后的世界,对于哲学家是件好事;对于普通人死后的事情,苏格拉底在这两篇对话中并没有论及,柏拉图在《理想国》对此做了详尽的描述,但是《理想国》的对话思想往往被看成是柏拉图的观点,所以对此不做考察。下面我们分析《斐多》文本,说明苏格拉底对哲学家的死是如何论述的。

苏格拉底关于自己的说辞是相信的,同时他确确实实是按照他相信的去做的,所以苏格拉底是一个知行合一的有德之人。有的人也许认为,苏格拉底在《申辩》中提到的死亡或许是件好事情,是为了安慰法官和朋友,《斐多》中死后的境遇也是为了安慰身边的朋友。苏格拉底的心理我们已经无法再现,或许有安慰的意蕴,但是苏格拉底在死亡面前所表现的那种安详和镇定,如果我们能身临其境的话,我们也会相信,苏格拉底对死亡是毫不畏惧的,因为他相信自己死后会有一个好的境遇。我们也确实为他所感染,所心安。斐多就是这种感觉,

如果我看到一个朋友要死了,我心里准是悲伤的,可是我并不。因为瞧他的气度,听他的说话,他是毫无畏惧的、而且心情高尚地等死,我觉得他是快乐的。所以我想,他即使是到亡灵居住的那边去,一路上也会有天神呵护;假如那种地方也有谁觉得好,那么他到了那里,他的境遇一定也是好的。就为这个缘故,我并不像到了丧事场合、自然而然地满怀悲悯,我没有这种感觉。

总之,苏格拉底认为死对于他是件好事情。一方面,的确有安慰那些支持他的朋友和法官的客观作用;另一方面,他也相信,为了唤醒雅典人的灵魂,为了雅典的未来,在古稀之年死去,对于他来说是个好的结果,是值得敬仰的事情。况且,死后的世界会有更多的哲学家和伟大的人物可以交流,收获更多的智慧,所以,死后的他肯定是幸福的、快乐的。

苏格拉底为什么认为死后对于哲学家来说是种好的境遇呢?我们从《斐多》篇中看看苏格拉底本人是怎么论证的。论证的过程具体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说明,活着的幸福,即拥有身体和灵魂统一体的人获取生活得好的智慧;其二死后的幸福,即可朽的身体消失后,不朽灵魂获取的幸福。在这其间暗含着活着的幸福和死后的幸福是相通的,两者不是孤立的,这种联结需要神灵的帮助。

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二分的,活着的人是有身体和灵魂的,并且预设了身体是可朽的,灵魂是不朽的。哲学家的最大幸福就寻求真纯的知识。寻求真纯知识的过程,就是关注灵魂的过程,身体却会阻碍人关注灵魂。因为这个肉体,仅仅为了需要营养,就产生没完没了的烦恼。肉体还会生病,这就阻碍我们寻求真理。再加上肉体使我们充满了热情、欲望、怕惧、各种胡思乱想和愚昧,就像人家说的,叫我们连思想的工夫都没有了。所以,哲学家寻求智慧的时候,就要练习让肉体远离灵魂,减少或消除肉体对于灵魂寻求真纯知识的阻碍,更大可能的获得知识。这也就是苏格拉底著名的练习死亡。苏格拉底认为死亡就是肉体离开了灵魂,灵魂离开了肉体而独自存在,可朽的身体消失了,只剩下不朽的灵魂。唯独真正的哲学家,经常是最急迫地要解脱灵魂。他们探索的课题,就是把灵魂和肉体分开,让灵魂脱离肉体。因为哲学家一直都是这样练习死亡的,所以他们最不怕死,因为活着的时候就是练习保持死亡的状态,即让肉体脱离灵魂,所以到了身体彻底脱离灵魂的时候,这对于哲学家而言是最自然的过程了,所以爱灵魂爱智慧的人是不惧怕死亡的。

况且离世后,哲学家在另一个世界里会得到更大的幸福。首先,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有眷顾哲学家的天神,这些天神是聪明的、善良的。在这个世界里,也会遇到很多之前的著名的哲学家,可以做朋友交流观点,此外,好人会得到另外一份储藏。苏格拉底在《斐多》篇中并没有明确提及这一份储藏具体是什么,但是对于哲学家来说,肯定是值得期待的,也许是对哲学家启示人类灵魂的奖赏。这些就是苏格拉底在《斐多》篇中说明的,死后哲学家的幸福所在。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应有的素养,就是追求哲学追求智慧,而这就要学习死,练习处于死的状态。一辈子真正追求哲学的人,临死自然是轻松愉快的,而且深信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上得到最大的幸福。苏格拉底不仅是这么解说的,而且苏格拉底的人生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并且他认为自己是幸福的。海尔莫盖尼斯说道:你的话真怪。如果神明以为最好我现在就了结此生,你以为奇怪吗?苏格拉底问道:难道你不知道,到目前为止,我不承认有任何人生活的比我更好或更幸福吗?因为我认为,生活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最好地努力研究如何能生活得最好的人;最幸福的人是那些最早意识到自己是在越过越好的人。苏格拉底是如何饯行自己的幸福观的呢?

三、苏格拉底的幸福观

苏格拉底认为人有两个世界,生的世界和死的世界,相应的也有两种幸福,生的幸福,是指人活得好,获得活得好的智慧;死的幸福是指人死后,不朽的灵魂可以无阻碍的获取真纯知识。而这两种幸福是相通的、是前后相继的,没有生的练习死亡,也不会有死的幸福。

在苏格拉底的视野里,不仅有生的幸福,而且也有死的幸福,并且两者又是相通的。虽然说肉体只会阻碍灵魂寻找智慧,纯粹身体物质的世界是劣于纯粹理智世界的,但是人并不可能通过选择自杀来实现这个。关于苏格拉底的自杀问题,詹姆斯沃伦在他的《苏格拉底式自杀》的文章中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的死是件好事情,这是有前提的。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哲学家的死亡是靠外力完成的,具体外力是什么我们在这先不讨论,笔者想说的是,苏格拉底在和西米的谈话中,想说明的是不能选择自杀来实现死的幸福,自杀是不允许的。苏格拉底又搬出神灵来论证这一观点,人受天神守护,天神是人的主人,如果天神不主动让你死,你是没有权利自己主动去另一个世界的。把人比作监狱里的囚犯,囚犯不得擅自打开牢门逃走。

另外,死的幸福不会通过一个简单的结束生命就可以实现的。到达死的彼岸,需要生的幸福的磨练和修为,需要有练习死亡境界的不断升华,这种实现才是自然的,合乎神的意愿合乎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律的。哲学家对死的状态的渴望不同于自杀放弃生命。苏格拉底认为通过自杀来选择死的幸福是不虔敬的、不神圣的。其次,用詹姆斯沃伦的话分析,这样选择自杀对我们自己、对我们的灵魂也不是一件好事。没有理由相信,那些不是哲学家的人死了都好。首先,他们肮脏的灵魂一旦释放可能不是好影响,另外,自杀会扼杀提升改善命运的唯一可能性。对于没有成为哲学家的人来讲,我们还没有理由和根基到达死的状态的幸福,我们能做的就是考察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理性,追寻生的幸福,为实现死的幸福状态做好铺垫。

死的幸福拥有灵魂的不朽,但这并不意味着死后的幸福比活着的幸福更重要。两种幸福都是神灵赐予的,在这两个世界里都有神灵的使命,而作为战士就是要为使命而战,实践使命就是实践幸福,所以两个世界的两种幸福都很重要。这两种幸福的过渡,是不能靠自杀来完成的,必须有神灵的允许,关于如何允许苏格拉底并没有进一步具体说明。

苏格拉底认为,人最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活得好就是生的幸福。活得好在苏格拉底的对话中,有很多原则,也有很多争议。在这里,笔者只想通过理性来说明苏格拉底,是如何通过这些思想来饯行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幸福的。

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就是不断反思省察灵魂的过程,这是哲学家生活应有的素养和标志,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我们必须审查我是否应该是以这样的方式行为,不仅仅是现在而且在任何时候我都是这样的人,通过反思论证来检查什么样的人生对我是最好的。苏格拉底的这句话,被誉为西方理性主义宣言,只有经过省察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否则,犹如白来世上一遭的行尸走肉。那些只注重身体享受追求财富的人,没有关注灵魂的人,应该为自己的人生感到羞耻。你们不应该为你们占有尽可能多的财富、荣誉等等的欲望,却不关心寻求真理、关注灵魂而感到羞耻吗?而对于哲学家来讲的必要素养也就是这一点,苏格拉底称之为练习死亡,让肉体尽量远离灵魂,按照灵魂或理性来行为,这样才是智慧,才能得到生的幸福。

苏格拉底不一般的人生经历里,无不透露出他的理性和智慧的光芒。苏格拉底在两次远征中,都表现了非凡的勇敢和卓越,并且获得了奖章。色诺芬和柏拉图两人都曾经讲述过他的忍耐力,特别强调的是:他在吃、喝方面罕见的克制和节制,以及在特殊场合下,他有痛饮而不醉的能力。苏格拉底在成年时期,常常在冬天和夏天穿着同样简单的长袍,习惯于赤脚行走,甚至根据柏拉图的说法,在一次严酷的冬季战役中,他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对身体极好的控制力,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行为的,这也正是苏格拉底练习死亡的表现。如果一个注重身体享受的人,是惧怕死亡的,是很难做到劳其筋骨的。苏格拉底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也是一名实践家,他的人生履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光芒。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的人会顺应这种本能做出种种选择,有的人则会反思这种生活值不值得。在雅典的法庭上,有的人为了生存下去,可以选择乞怜于法庭,博得陪审团的同情,可以选择接受罚款或者流放,甚至可以逃跑。面对这种威胁的时候,苏格拉底并没有像常人一样有着如此的反应,没有祈求偷生也不向权威屈服,反而对劝他逃跑的克力同陈说人生之原则,这些都是他经过理性反思考察的结果,是他练习死亡、磨砺后,超越生死的表现。

苏格拉底真真实实的是在研究如何使自己过得好,与此同时,他也为自己的这种践行幸福着、快乐着。苏格拉底的人生注脚里无不诉说着这种生的幸福和欢愉。

毕竟,苏格拉底的人生活动所展现的生的幸福,能够传递给他人正能量,让他人能够切身体会到的一种境界和幸福感。关于死后的幸福,没有人能够传递给我们,活着的人也不能体会到。但是,当经历了练习死亡的努力,获得生的幸福的时候,我们相信会有死后的幸福,如同苏格拉底那般坚信这一点。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秦汉政治转折与儒学的历史实践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幼儿教师成长档案自我鉴定总结 幼儿教师成长规划总结 专业素养心得体会高中(模板20篇) 科长竞争上岗演讲稿三分钟6篇(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