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小编:

摘 要 自1999年教育部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应届本科毕业生数量急速增长,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而当代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欠缺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并从社会、高校、教师、学生等角度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案与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实践 培养途径

Ways to Develop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HUANG Wenbin, RONG Simiao, LI Tiejun

(College of Scienc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Abstract Since 1999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implement college enrollment policy, the number of fresh graduates of rapid growth, Graduates Employ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cial issue, but the lack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the probl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innovative practice, and from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teachers, students, etc. The Students' perspective on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explored and put forward some concrete proposal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practice; development ways

近年来,创新实践一直是个社会热词。我国从“制造型国家”到“创新型国家”的转型之路、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等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都与创新实践紧密相关。就高校而言,就业难问题也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企业的需求存在不匹配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1.1 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需求

创新能力主要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高校作为向国家输送人才的直接渠道,其培养的大学生质量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我国在1998年领布的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需求,也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条件之一。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必然和根本诉求,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同时,通过社会创新,激发个体、企业的创新活力;通过科技创新,使社会事业发展朝气蓬勃。

创新素质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面、个性化的思想和变化的外部环境的综合产物。对大学生而言,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高校可以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尽早参与各项创新实践活动,培养时代英才,向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与此同时,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锻炼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在当今知识无限膨胀、知识传播迅速、更新周期大幅缩短的大数据时代下,创新素质所强调的主动整合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2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为了调查大学生对于创新实践活动的态度及各高校开展该类活动的现状,笔者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网上发放和纸质问卷两种形式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7份。调查结果主要如下:

(1)大多数学生都能体会到创新实践的重要性,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参加一些创新实践活动。在“你认为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问题中,100%的学生选择比较重要或很重要,这说明学生都意识到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调查也发现,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主要是因为个人兴趣或者是有意识地相锻炼相关的能力,而学校对于实践活动的相关激励措施也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

(2)对于项目选题,调查发现主动找教师了解项目的占25.24%,略多于被动地等教师联系自己的人数,可见参与活动的学生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此类活动。且在参加活动中,出于团队凝聚力和交流难易度的考虑,56%学生明确表示更愿意和同学好友等熟悉的人一起参加。 (3)超过半数学生愿意为创新实践活动每周付出3-7个小时,平均每天0.5小时-1小时,有36%的同学愿意为其付出每周小于3小时的时间,仅有13%的同学表示愿意为创新实践活动付出多于7小时的时间,表明大多数学生是希望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去参加该项活动。

(5)超过2/3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创新实践活动的多样性有待加强,活动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近年来,互联网飞速发展,学生的思维受到各方面知识的冲击,不乏有较多的新思路涌现出来。将这种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也是下一阶段高校教育的重点课题。

3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索

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本科生中培养一批“思想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示范作用明显”的卓越人才,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也是现今高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和教师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1 教师:转变授课方式,教学联系实践

创新思维是通过综合已有知识和现实情境的产物,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而扎实的知识体系无疑是创新的前提。然而,“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现象在某些高校中屡见不鲜,甚至形成了学生在平日不努力学习,依靠考前突击来通过期末考试的不良风气。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习得的知识一般只停留在浅层记忆里,容易忘却。学生在日后连相应的知识点都无法记起,更遑论应用;而且学生往往只是闷头苦读,导致知识面过窄,很难洞察本学科的前沿发展,这种注重知识的简单积累,不注意知识的有效整合的学习态度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一般而言,大学教师多为硕士、博士毕业,接受过该学科领域较为全面、精细的教育,他们的讲解相较于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分清重点,构建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掌握并分享学科动态。因而,降低学生缺课率,对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尤为关键。

降低学生缺课率不是指通过强硬的行政手段,使学生留在课堂,“身在心不在”对于学习体系的构建、学生的成长毫无助益。因而,高校需要推动教师转变授课方式。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丰富的图书资源,使得大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习得教师讲授的知识,那么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再受欢迎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通过自学,学生可以学到知识点,但是却很难联想到它的应用。因而,大学讲师在课堂上不应该一遍遍地强调知识的原理,而是将知识体系与现实应用结合,去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将所学知识点用于实际生活中。这种授课方式,既能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体系,也能引导学生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3.2 高校:创新项目实施方式,营造创新实践氛围

3.2.1 建立项目导师制,并在导师中形成竞争氛围

大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新思路、新想法层出不穷。在创新实践过程中,需要一个权威人士来倾听学生的想法,肯定他们新锐而不成熟的想法,也可以将一些不着边际的想法拉回正轨。因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师生互动亦是其中重要的环节。然而,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因为课堂走读式的发展,学生与教师都来去匆匆,课间交流时间较少,使得不少大学生与专业学术教师的交流极度缺乏。

在此背景下,设立项目导师制无疑是一个较好的方式。一个教师对应2~3个学生,指导他们进行创新实践,或是聆听他们的想法并给予快速反馈。灵感在交流之中迸发,想法在交流中完善。这种方式下,学生更有意愿和教师交流,也可以促使教师们用新的思路去看待问题,实现教学相长。同时,在导师中形成竞争氛围:对于一些帮助学生取得创新成果的教师,学校可给予奖励和表扬。这样也可以进一步约束教师,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们积极地投身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工作中。长此以往,可形成一个学校范围内的良性循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益处良多。

3.2.2 以国内重要赛事为龙头,营造全校创新实践氛围

以学生自身的知识层面,很难将一个知识点和社会课题联系起来。比如,一个学生如果不参加数模竞赛,他很难想到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去解决轮胎胎面对汽车性能影响的问题,也不会想到打车软件与数学的联系。但是如果有一个科研项目去引导学生思考这两者的联系,学生也会进一步发散思维,进而有一些新发现,在学术与生活实践间架构起一座桥梁。这也说明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思维的重要性。

在我国,有很多优秀的创新实践活动在全过范围内开展――“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太赛、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学生电子电脑大赛等。对于这类国家级的高水平的创新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并在全校范围类开展校内选拔,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创新实践氛围,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起到改善校园创新氛围和选拔人才的作用,让大学生在比赛和交流中迸发思想的火花,成为一个真正拥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3.2.3 挖掘校外资源,拓宽创新实践平台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最希望创新实践活动能以实习培训的方式展开。因为通过在实践中学习相关知识,能进一步了解企业、市场的需求,社会的接轨度最为紧密,应用型也更强一些。鉴于大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高校可以邀请社会上的一些成功创业人士或者先进劳动模范到校园进行演讲,通过这些社会精英的言传身教,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也可以在校内积极开展创业大赛、营销大赛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在校外为学生拓宽实践途径,与一些社会企业进行交流合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兼职类型的实习或参观机会,来提高学生对于社会实际的创新实践能力;还可以与一些公益组织交流,让学生参与进公益活动的组织策划以及公益实践中,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这几种内外联动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生活中认识自身不足,及时调整,使自己与社会接轨,也可以进一步培养自己积极进取、开拓精神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并且创造社会财富。

3.2.4 丰富创新实践内容,挖掘实践项目深度

根据调查显示,在教师和学校工作到位的基础上,丰富创新实践内容,使学生对其有兴趣是重中之重。调查也发现,对于大学生是否参加活动,影响最大的因素为项目本身的质量问题。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创新实践活动的多样性有待加强,活动的深度有待进一步的挖掘。调查显示,高校某些创新实践活动中依然存在一些老旧课题,这些课题本身研究价值较小,且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联系不紧密,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课题的意义,无法真正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创新实践活动内容需与社会科技潮流相关联,如在举办全国性活动的基础上,还可以间或开展一些科学发明创造大赛,带动学生发明一些实用性强的工具或小电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创新实践的益处,也丰富了创新实践活动形式。

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如何完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需要社会、高校、教师、大学生齐心协力,共同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2] 熊花,计颖.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途径新探索[J].华章,2007(10).

[3] 毕庆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教育研究[J].教育视点,2007.4.

[4] 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5.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中职生就业心理探析与对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火烧云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 智慧安检培训心得体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