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编:乔欣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和探索是一个被国内外高等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普遍关注的主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着重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国家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近些年国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以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部分省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的投入可以看出,各级政府均已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应注重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校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需结合实际情况,从政策导向、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建设改革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动物科学专业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管理者需认清影响大学生创新的主要因素,结合专业的需求和特点,在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能力培养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影响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畜禽养殖及相关工作,为人类提供优质高效的畜禽产品,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多方面原因,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较为棘手。

1.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带来快速发展,但人们的思想认识没有得到同步提高,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不良习俗。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成员,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物质生活丰富的影响和个别不良风气的诱惑,学生的心态变得急躁、功利,不能耐得住寂寞清苦;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上进心不强,甚至连正常的学生任务都难以完成;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很多时间投入到个人感情交往上,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多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进而畏惧不参加。另外,动物科学专业亦属农科类专业,不少学生是服从志愿录取,这种现象在综合类高校比较常见,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专业思想问题,不愿在专业上花时间,只想考试应付过关,更不利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教师教学方式待改进。虽然各高校都在逐步推进教学改革,但因职称评审、科研申报、岗位评聘、综合考核等导向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师对本科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不愿在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上投入精力,仅仅满足于不出现教学事故。部分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力度、重视程度不够,只停留在基础性的启示阶段,指导方式呈现出偶发性、个别化、随意性的特征[1]。与此同时,高校仍旧把考试和及格率作为考核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标准,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位为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教师则更是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归结于自身的锻炼和提高,未从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多思考;只发现自己在指导学生方面所投入的精力,未充分认识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动物科学专业的教师在开展教学的同时,还承担了很多科研任务和科技服务工作,自身也存在精力不够分配等客观原因,难以在本科教学上投入足够时间。

3.组织活动方法需创新。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作为育人主体学校也着力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邀请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组织学生赴养殖场参观、组织专业技能比武、牧场见习、实行科技导师制等等,虽然学校的各级管理部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譬如不管学生是否对学术报告感兴趣要求学生全部进入会场,导致大多数学生对学术报告厌倦;组织学生参观养殖场,缺少相关的专业情况介绍,学生难得有机会问为什么,反而让学生感觉是去看热闹;虽然实行了科技导师制,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平台及激励措施,使得导师不热心指导学生,学生无事可做。诸如这些,都需要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活动质量和效果。

4.学校管理措施未到位。学校管理状况如何决定了各项制度和活动的执行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重文件发布,轻实际落实的现象,导致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学校各部门官本位思想严重,难以有效地沟通和配合,很多程序设置复杂,不便于执行,导致多种平台流于形式;评价指标不科学,表现为过于单一和功利化;相关考核验收、评优奖励等配套制度不健全,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难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所有这些,都因管理问题使得原本较好的活动无法很好地贯彻执行,而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相关部门在策划活动的初期就要全盘考虑,做好沟通协调,简化程序,以便于活动得到较好地落实,提高活动效果。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依据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1.开展引导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国家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中作出贡献。为此,高等学校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改革传统的考核办法和单一的评价标准,实施创新学分制,即把学生的创新成果折算成相应的学分予以注册,以便对学生创新成果的量化考核和学生创新能力的物化肯定。

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起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专业基础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良好能力结构的形成,要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原则,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将课程分为若干模块,各模块自成体系且相互联系,让学生自由选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条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促使学生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第一学期课程设置可以以科研为主线,适当安排科研规范、科研方法、科研项目等专题讲座,指导大学生如何做好科技创新工作。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承奉献精神,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加强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能够重视学习、认真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努力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氛围;主动关心学生,对学生所提出的疑问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创新意识的增强。

2.实施创新性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结合本学科特点,运用启发式、双向式、课题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达到学会求知方法和提高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动物科学专业学生总体不够活跃这一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发散性、求异性的思维习惯。

教师通过科研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深化对所讲授知识的认识,把最新科研成果、个人研究的最新体会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科研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带入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改进与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研究的过程和思维方法,进而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可根据情况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寻找突破口、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在科研指导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实现从传统型教育到创造型教育的突破。

实验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更大程度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丰富体验式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必须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坚持教育教学与畜禽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供进入畜禽养殖企业或相关研究机构从事实践和科研训练的机会,开展各种课外、校外科研活动。在生产实践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科研工作的乐趣,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则深入细致地考察学生的科研潜能,并择机有重点地培养。

学校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设立学生专项科研基金,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相应教师,共同商讨和设计研究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题设计、试验实施、数据统计等工作。由于研究课题源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与教师共同设计和实施,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即能得到高效锻炼。在组织各类科研活动的过程中,也可根据需要物色具有创新思想的个体,组建科研创新团队,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另外,鼓励本科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有意识地安排专人进行指导,使其对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和钻研;我院组织开展的暑期试就业,让学生利用暑假到企业进行实践、实习,增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的经历,使他们认识到社会所需要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以及进行优先就业、高质量就业优选条件,促使其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在相关课程教学、课外科技活动方面组织学生深入基地第一线,主动发现生产中的不足之处,并让他们带着问题回校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活动,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实行产学研结合的协作式培养模式,集教学、科研、就业于一体,实现学校、企业或研究所多方面联合,对科研、生产以及人才培养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值得关注。

4.建设开发式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高水平的硬件资源和实验室条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因此,学校应加强科研环境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搭建平台。目前,不少高校逐步实现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由单一的、应用型科学体系向多科性、研究型转变;学科体系则由传统的经验化管理模式向开放的科学化管理模式转变,建立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尤其要建立实验公共平台,设有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课题,制订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实验步骤、统筹实验时闻、安排实验用具,同时学生所在院系还要从本科教学经费中列支这类专用经费。除此之外,对需要饲养动物的试验,还应配备试验动物房,并提供必要的设施条件,确保常规试验的顺利开展。

实施科技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机会,同时也让教师指导学生从事相关科研工作。我院全面实行导师制,即学生自进校后就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新生分配给学院的专业教师,由他们指导学生生活、学习,通过教师介绍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学院科研工作的运转情况,有经验的教师还会择机组织学生参观高技术含量的实验操作,促使学生对科研及创新工作产生兴趣,进而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并能在其进入高年级后主动开展相关科研创新工作。

除此之外,国家目前所组织建设的农科教大学生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都是很好的平台,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进科技先进企业,一方面学习他们的先进养殖技术和饲养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从中给自己带来一些启发,即在现有的基础上换一种方式方法可能效果更好一些,这些想法以及后期的研究会给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

5.完善激励性机制,促进师生的创新投入。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促进学生培养与成才的重要保障。学校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可通过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并将其作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专项经费。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办法,对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优秀学生给予综合测评加分或专项科研奖学金,在党员发展、毕业分配等工作中予以优先考虑;对大学生科研成果予以奖励,表彰其创新精神和事迹,实施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评定制度,对科研成果突出的可以颁发科研能力等级证书,特别突出的甚至可以推荐为免试研究生,从而激发大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对大学生从事科技开发与推广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通过以上措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氛,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

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们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此过程中,学校或学院要对教师的工作给予肯定,要根据其指导学生取得科研成果的多少和质量核定教学工作量,对工作突出的优秀教师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将他们树立为教书育人的榜样,让更多的教师向他们学习,形成全体教职员工奉献育人的新风尚。

热点推荐

上一篇: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春节联欢晚会领导讲话稿范文(16篇) 分类植物心得体会(优秀22篇) 暑假实践报告大学(模板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