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个体独立性视域下的自由个性

个体独立性视域下的自由个性

小编:

【摘 要】自由个性作为马克思思想的终极追求和最终旨趣,既饱含了社会层面的整体性发展态势,也内涵个体独立性发展的个性取向。探究和发掘个体独立性视域下的自由个性,需要从“有个性的个人”――“偶然的个人”――“自由个性的个人”三种个人与个性之间相互规定的路径演绎中入手,完整展现自由个性所内涵的个体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自由个性;马克思;个体独立性

自由个性在展现人类解放视角的宏大叙事时,也强调个体独立性的个性化发展取向,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印证、互相统一关系。但自由个性作为社会层面的整体性解读已经成果丰硕,将其纳入到个体独立性发展视域下加以关照则相对较少。马克思所指的人是“现实的人”,它是生存于社会历史之中的人,个体个性化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规定自由个性的个体个性化发展趋向?可以从马克思的“有个性的个人”――“偶然的个人”――“自由个性的个人”三种不同界定予以考察。

第一,“有个性的个人”。马克思摒弃了从类本质视角看待人的问题,而从社会现实视角研究现实的人的发展,“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对于在人类社会发展前期的个人,马克思认为其可被视为“有个性的个人”。虽然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掌握绝大多数社会物质生产资料,对奴隶具有统治优势,但是他们同样必须依赖于奴隶个人能力、个性的发挥和发展,而不是纯粹、简单地将努力固定在劳动工具之上,彻底封禁奴隶的主体性流露。而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独立性相对提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愈加复杂化和丰富化,人们能够在现有条件和前提的基础上发挥个人个性。不论如何,尽管这一阶段个体主体性的发挥受到来自于诸多方面限制和困境,但它依然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狭小的自由空间,这相比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个性困局,可看作是“有个性的个人”。正如马克思所指,“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概念上的差别,而是历史事实。”

第二,“偶然的个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社会状况和社会处境的分析,提出了“偶然的个人”这一概念。马克思所指的“偶然的个人”内涵多重规定性:首先,“偶然的个人”是面临整个社会诸领域出现异化状态之下的个人状态,在异化状态之下,“我的个性同我自己疏远到这种程度,以致这种活动为我所痛恨,它对我来说是一种痛苦,更正确地说,只是活动的假象。因此,劳动在这里也仅仅是一种被迫的活动,它加在我身上仅仅是由于外在的、偶然的需要,而不是由于内在的必然的需要。”其次,“偶然的个人”是在资本主义的统治之下丧失其个体独立性与主体性的个人状态。资本主义对货币和资本的绝对掌控,使个人的活动表现为资本、货币的运转,资本与货币已经不再受个人支配,反而反过来支配个人活动,“它完全不以对自己占有者的任何个性关系为前提;占有货币不是占有者个性的某个本质方面的发展,倒不如说,这是占有没有个性的东西,因为这种社会“关系”同时作为一种可感觉的外在的对象而存在着,它可以机械地被占有,也可以同样丧失掉。”最后,“偶然的个人”是处于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与个体自由自觉活动相互脱离状态中的个人状态。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发展,使个人的活动与共同体的形式相分离,“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成倍增长的生产力。因为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可见,“偶然的个人”在马克思看来是一个具备多重规定性的概念。终归而言,其表达的是个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性无法获得实现和满足的局限状态。

自由个性作为单独个体个性的实现和完满,象征着个人个性的发展已经达到其目标与顶端。而透过个体个性的发展则又可能窥探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纵深,从而更好地诠释了马克思从社会现实查探个体个性之发展,从个体个性的发展佐证社会历史的前进步伐这一路数。个性与社会发展是相互统

一、互相一致的整体。

参考文献

[2] 杨楹,等.论马克思的“偶然的个人”[J].哲学研究, 2008

(11).

[3] 周世兴.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的个人”[J].中州学刊, 2004

(1).

热点推荐

上一篇:人民防空训练军民融合式发展问题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论文的不足之处如何写 自强自律演讲稿(精选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