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非个人化”视角下的《一间自己的房间》

“非个人化”视角下的《一间自己的房间》

小编:

摘 要:本文欲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于一九二九年创作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为文本分析由托马斯・艾略特提出的“非个人化”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理论,借此探索该作品中伍尔夫如何运用其理念以达到作品“非个人化”,并阐明这一用法给作品带来的效果。

关键词:《一间自己的房间》;弗吉尼亚・伍尔夫;非个人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1、伍尔夫对“非个人化”理论的个人理解与阐释

“非个人化”理论最早由托马斯・艾略特提出,主要是指作品“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脱离;不是个性的张扬,而是个性的脱离。”主张作品要消灭个性,个人情感要经过非个人化才能进入文学作品中。而伍尔夫所提出和运用的“非个人化”与其有所不同,她不仅倡导作家的叙事要“非个人化”,还强调作品中的人物也要“非个人化”(朱艳阳,2005)。

首先,伍尔夫是赞同要淡化作者的主体地位,作家在作品情节推进、人物定性等方面进行外部干预,也不应采用全能视角。而是做一名“冷静的旁观者”和“严肃的叙述者”,将所有的评判交予读者,由其自行判断。其次,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物,也不应被寄予个人的感情,而要成为具有普遍性的人物,能够代表大众的心声或具有人类的普遍特征(项歆妮,2009)。

2、该理念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的运用

2.1叙事视角

《一间自己的房间》是由两篇伍尔夫在剑桥大学的演讲稿组成,以故事的形式讲出了伍尔夫对于“女性与小说”这一话题的看法。行文幽默风趣,处处针砭反讽,却又不露痕迹,读来妙趣横生。

“我”如何因己之女性身份而在牛桥遭遇两次尴尬境地;“我”对两所大学的餐饭的大不同而引发的思考;“我”与费恩汉姆学校的领导人的谈话,谈及“我们”的母亲,谈及贫困;最后“我”在图书馆对女性文学的发现及在自己书房内对其的反思。

通篇是以“我”之口述“我”之事。文中频繁出现“我”,暗示其话语主体为第一人称,即以女性身份出现的“我”。字里行间完全没有作者的干扰存在,即是说作者的上帝视角在文中是不存在的。那么,作者将人物客观化的情况也不复存焉。同时,也没有出现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令作品更加真实可信。伍尔夫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将主人公的所思所想全盘托出,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人物内心的主观感受,需要读者自己亲自加工,进行生产式阅读。

借此,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达到了作家的“非个人化”。作家是旁观者,是观察者。读者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对人物的评判和理解的自主权掌握在其手中,作家无权干预,无权评判。

2.2作品人物

伍尔夫开篇立即点明“我”之非“我”立场,“所谓的‘我’只是对什么人方便的称谓,并非实有其人。”(p.2)可以叫我“玛丽・伯顿、玛丽・塞顿、玛丽・卡尔迈卡或者随便什么名字,这都无关紧要。”(p.3) “我”所表达的观点并不代表“我”的想法,可又在小说中长篇大论,讲了一通又一通的事,那么在说出谁的心声呢?这是人物“非个人化”的表现之一。

其二,小说中的人物的名字。文中人物屈指可数,担重头戏的仅有四位。可这四位名字都叫玛丽,分别是玛丽(主人公)、玛丽・伯顿(费恩汉姆学院校长)、玛丽・塞顿(主人公的姑母)和玛丽・卡尔迈卡(现代女性小说家),只不过是通过不同的姓氏加以区分。如此剥掉小说人物的个性,使其某种程度上同化,不由得让人思考伍尔夫背后的意图。

通过人物的“非个人化”,“我”和“玛丽”们已经不再是个体意识的代表,转而升华成为女性这一性别的发言人,说明人物完成了从个人情感到大众心声及其普遍特征的转变,叙说了女性在过去几个世纪所受的不平等及苦难,也展望了未来女性的发展方向。

3、总结

就理论而言,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创作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非个人化”理论,在丰富作品容量的同时,也给读者大量留白以驰骋想象,让其体味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韵味,多维度地解读作品,为后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就作品而言,她也成功地通过该理论实现了女性为自己发声的目的,其笔下人物是整个女性团体的代表,而不是作家个人情感的放纵,是整个女性群体对性别不平等,对男权社会的压迫的反抗,以求的各个领域的女性解放,尤其是在文学领域,要创造出女性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态度,而不继续被男性同化。这种“非个人化”所带来的强烈的震撼效果远非通过抒发作者个人的愤愤不平所能企及,而这就是该作品的非凡之处。

参考文献:

[2] 项歆妮.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非个人化”小说论[J].作家杂志(第2期), 2009: p.99-101

[3] 朱艳阳. 弗吉尼亚・伍尔夫“非个人化”艺术理论及其在《海浪》中的应用[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卷第2期). 2005:p.76-78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析李贺诗歌中悲剧意识的成因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