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历史共鸣

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历史共鸣

小编:

1937年,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放弃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是“合作”的条件之一。从这时始到抗战结束,中共在自己的根据地实行的是减租减息政策。减租减息,前提是承认地主的地权财权,只是要求他们降低租额息额。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五四指示”要求各地党委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目前最基本的任务。从这时开始,中共在自己的占领区恢复“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新一轮的土地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不过,由于开始时不想过分具有刺激性,没有叫“土地革命”,而自称为“土地改革”。

1948年1月4日,习仲勋写了“致西北局并转中央”的信。信中,习仲勋指出土改中的种种不合理现象,诸如“把富裕一点的农民定成地主富农”“把店铺大都查封”“农会上规定谁斗地主不积极就用乱石打死”“民兵吊地主”“群众斗争会上总是有几名打手,专门捆、吊、打、拷,弄得人心恐惶”等等。尤其是,指出了“许多地方”的群众运动是“盲目的”、是“为各种动机不纯的分子所鼓动起来”的,“让其发展下去,必将造成许多脱离群众的恶果”。

1948年1月19日,习仲勋呈上了《关于土改中一些问题给毛主席的报告》,直言土改中的各种“极左偏向”。习仲勋指出:“凡动起来的地区……都是少数群众(不是真正的基本群众)起来乱斗、乱扣、乱打、乱拷、乱没收财物、乱扫地出门”;……

与此同时,在山西的赵树理,面对轰轰烈烈的土改,也有了与习仲勋同样的不安与忧虑。习仲勋的信、报告,赵树理不可能看到。赵树理的不安和忧虑,完全是原发性的。1948年10月,赵树理发表了中篇小说《邪不压正》,以文学的方式表现了乡村“流氓无产者”怎样在土改中把持乡村政权,怎样“打倒皇帝做皇帝”,怎样鱼肉百姓、欺压良善。小说引发了一些人的严厉批评。1950年1月15日,赵树理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邪不压正〉》,说明了创作这篇小说的动机。赵树理说:“据我的经验,土改中最不易防范的就是流氓钻空子:因为流氓是穷人,其身份很容易和贫农相混。在土改初期,忠厚的贫农,早在封建压力之下折了锐气,不经过相当时期鼓励不敢出头;中农顾虑多端,往往要抱一个时期的观望态度;只有流氓毫无顾忌,只要眼前有点小利,向着哪一方面都可以。”赵树理强调,这种乡村流氓,“基本也是穷人”。如果要让他们发挥积极作用,就首先必须“加以教育”,就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改造,“逐渐克服了他的流氓性,使他老老实实做个新人”。如果因为他们在土改初期表现最积极,就将他们“任为干部”,就把乡村政权交到他们手中,那就是“使其有发挥流氓性的机会”。土改是以地主、富农为斗争对象,当然不可能首先改造流氓,于是“流氓混入干部和积极分子群中,仍在群众头上抖威风”。

流氓掌握了乡村政权,是坏人更坏。而本来不坏的人当了干部就变坏,可说是好人在土改中变坏,这也是让赵树理不安和忧虑的事情。赵树理说:“在运动中提拔起来的村级干部,要是既没有经常的教育,又没有足够监督他的群众力量,品质稍差一点就容易往不正确的路上去。因为过去所有当权者净是些坏榜样,稍学一点就有利可图。”坏人掌权后更坏、好人掌权后变坏,“是土改中应该注意的两个重点”。

《邪不压正》发表之初即遭受严厉的批判,到了文革时期,赵树理还要又一次交代小说的写作动机。1980年4月,周扬为《赵树理文集》作序,说:“赵树理在作品中描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严重不纯,描绘了有些基层干部是混入党内的坏分子,是化装的地主恶霸。这是赵树理同志深入生活的发现,表现了一个作家的卓见和勇敢。”倒退几十年,周扬是不会说这种话的。

说表现了“卓见和勇敢”,固然没错。说表现了常识和良知,也同样合适。有时候,常识就是卓见,而勇敢则根源于良知。如今读习仲勋当年关于土改的上书、报告,读赵树理《邪不压正》这类小说,我们感到的是常识和良知的光辉。

热点推荐

上一篇:“瑞雪兆丰年”与中国农耕文化在日本的传播问题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创新创业大赛范例计划书(优质18篇) 县政府报告审议发言稿 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发言稿(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