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生态伦理观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生态伦理观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小编:

[摘 要]作为环境保护主义的先知,利奥波德的职业生涯一直在研究生态整体主义。在自然中生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沙乡年鉴》中的生态思想已日益成熟。丰富的生态伦理的思想不仅丰富了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伦理观、价值观和决策行为,人们逐步认识到与自然的休戚相关。本文旨在通过对利奥波德大地伦理以及生态整体主义内容的分析解读,认识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研究其生态伦理观背后的内涵,意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关键词]生态;自然;和谐

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等等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快节奏生活中,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得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草原沙漠化,山林石漠化,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化的生态危机。在此背景下,倡导保护环境和反对生态破坏的运动迅速崛起。它们批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财富的行为,使得生态问题与道德伦理问题联系在一起,产生“生态伦理学”。

一、“大地伦理”和生态整体主义带给我们的思考

《沙乡年鉴》第一次详细地阐述了生态“整体”思想,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并存,而“大地伦理”为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传统的观念里,大地是人类的财产,利奥波德形容大地如俄底修斯的女奴一样,人类视土地为一种获得经济利益的财富,人类在享有土地特权的同时却无须尽任何义务。大地伦理作为一种新的伦理观,其核心是人和土地(自然)之间同样存在着一种伦理关系,自然的存在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权利的。为了实现这个伦理观念,他提出的“大地共同体”概念。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地伦理扩大了共同体的范围,现在的共同体中不仅是人们各种联系的总和,还包括水、土、植物和动物,利奥波德把它们统称为:土地。“利奥波德把生物共同体理解成一个‘生物系金字塔’或‘大地金字塔’,这个金字塔模型既包括爱顿的功能型共同体模型的内容,也吸收了坦斯利的能量流模型的思想。”

(3)如果仅仅考虑经济利益,随心所欲破坏那些在大地共同体中缺少经济价值的物种和生物,大地共同体将不再完整,里面的生命也会残缺。人类作为共同体中的一员,不再是征服者和旁观者的角色,作为共同体中的一员,人类应该尊重并平等对待土地这一生命共同体中的各个要素,有伦理道德的义务和责任去维护共同体的稳定和繁荣。

利奥波德提倡人们应该真正走近自然,融入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微妙复杂的关系,它不仅仅是土壤,还包括大地上的植物、动物、水等等。与大自然结成一种和谐相处的关系,维护好“土地-植物-动物-人”的“共同体”。“只有当人们真正意识到自己与水、土壤、植物和动物同为共同体中的一员,承担起一个公民义务时,保护主义才能成为可能;每个成员在这个共同体中都相互依赖,每个成员都有权利占据阳光下的一个位置。”

(4)人类没有资格剥夺共同体中的其他要素和人类同等的生存权。著名美国哲学家保罗.泰勒也认为“人类本身并没有比其他物种有更高的优越性。”

(5)利奥波德为我们描绘出了人与自然可以同存共荣的光明之路,生态共同体保持完整、稳定和美丽,它就是正确的,具有最高的价值,即大地伦理学的基本道德原则。人类要为了实现这一原则而寻得自己作为“一员”的正确位置。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表达了一种“整体”的观念,此后他开始对野生动物进行调查,思考各物种之间的生存关系以及在自然界中的不同地位。利奥波德向我们介绍出了一种新的生态伦理思想――生态整体主义。

早期的利奥波德深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他认为自然界是要被人类高效利用的最大的善。但是在不断地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他的一些亲身经历改变了他的观念。在《像山那样思考》中,当他看到狼垂死前的目光时,对于自己在保护小鹿的时候实施的这种行为是否存在偏颇产生了疑问。在一座山上狼越少,鹿就越多,没有狼的地方猎人就能收获更多的鹿。从人类利益出发,为了保护鹿,我们选择破坏狼的利益。但是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来说,狼的存在是必需的,它在生物群落中占据特殊的位置,狼的猎物和其他资源因此而完善。把狼杀死了,鹿的数量可能会增多,山上的草就会出现供不应求,山上的草少了,雨水的存续能力就会降低。土壤干裂,微生物减少,草会更少,而鹿也会因为没有食物而死去,人类会遭遇更大的损失。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不要主观的按照人类的“好”“坏”标准对资源进行划分,“像山那样思考”,以整体主义的思想思考,狼和鹿以及荒草的存在同样必要,把人与自然当作一个整体来思考。 从整体利益出发,才能维护共同体的和谐,但是利奥波德在强调生物共同体整体利益的同时,并没有否定个体利益,个体利益是维护整体利益的基础,而整体利益又决定并影响个体利益。美国哲学家克利考特曾这样评论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大地伦理学并没有公开地把同等的道德价值给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个体(包括人类个体)的价值是相对的,在实践中要根据它与利奥波德所说的共同体的特殊关系来衡量。整体作为生态系统本身,完全创立并塑造着它的组成部分。”

(6)利奥波德承认人类和其它一切自然物具有同样的价值,在重视共同体价值的同时也肯定了共同体之中各个成员的价值。“在有利于或者无损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下,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食草动物吃树叶和草,人类捕食动物,烧木取暖都不是错误的行为。橡树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但它也可以被利用。但其他物种受益于橡树的死亡。在一个和谐而稳定的结构整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作为其他成员生命得以延续的资源……系统的健康基于其长期的完整和稳定。”

(7)

另外,在尊重生命个体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关注一些无生命的生态系统、自然过程和其他自然存在体,从整体利益出发,维护整体的稳定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正视自然、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融入自然

一位老人由衷感叹:一个被捕杀的鸟类做成的标本,不再是一只鸟。因此他建议我们不要去博物馆,要出去寻找大自然。近处的公园,看看那些美丽的花草;远处的森林、大海,呼吸神秘而新鲜的空气,寻找小鹿的栖息地。当自然被移动了两次之后就失去它原有的价值了。真正的自然是可以伸手触摸到的自然。这位老人是约翰巴勒斯,美国著名的鸟类学家,也是自然文学作家。人们只有在走进自然的时候,才能从中探索,从中获得哲学和智慧。人性可以在自然中被塑造,摹仿是人的一种自然能力,自然的教化使得人类获得升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铸就并升华了人的情感和道德。现代的我们很少真正走进自然,不能像利奥波德那样融入草原和森林,感受自然的馈赠。因此,我们并不能真正地热爱自然,更不必说我们主动地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了。

(二)敬畏生命

人类接受了来自地球积累了40亿年的资源馈赠,书中的自序中说道,有些人可以在没有野生事物的陪伴下自由正常地生活,而有些人却不行。这些随笔就完全展示了那些不能缺少野生事物的在自然中的喜悦和面对困境的无能为力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他在书中强调我们只是自然中不断行走的一员,每一个物种在人类的进化成长中参与陪伴。他们的生命都有自己目的,即生长、维持和繁殖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他们是自然和历史的选择,许多物种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可能他们并不一定像人类一样拥有感官意识,但是我们不能主观地以是否为我们所利用这种功利性的标准判断他们是否应该存在。

或许我们看不到身边粗壮的梧桐树枝繁叶茂背后经历的风霜和虫害等磨难,但是它顽强的生存精神值得我们敬重。而动物们坚守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的尊重。南非的动物大迁徙中,我们可以看到斑马在穿越河流时,他们下了生死的赌注。水中无处不在的鳄鱼和巨蟒等待着幼年或者掉队的斑马,其惨状令人唏嘘。这些意外从未阻挡过它们的前行,像是履行一个永恒而必须坚守的承诺。同样在利奥波德的随笔中,他并没有直接描述对于自然生命的尊重,也没有提出生物平等论,但是自然生命对于自己生存利益的追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维护物种的和谐进化

在未来的50年,将会有100多万种陆地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关于一个鸽子的纪念碑》中,利奥波德惋惜于一个生物物种的灭绝。物种灭绝本是一种自然规律,但是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地球人口不断地膨胀。人类对于生活资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活动范围逐渐向外扩散到过去鲜有人烟的地方,自然承受人类越来越多的干涉。正是人类活动带来的巨大影响,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消亡的速度快了10000倍,大量的森林、河流、草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工厂、水库。人类活动把生物的自然栖息地割裂得支离破碎。新物种的产生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充足的空间,但是现在自然环境越来越差,生物失去了必要的进化条件和环境,物种不断地自然死亡,新的物种很难再产生。小时候秋天来了,抬头望天,常常看见南迁的大雁,以整齐的人字形队列奔赴温暖的南方,不禁会羡慕它们的悠然旅程。现在,当我仰望北方春天黄沙阴霾的天空,已很难见到它们飞回的踪影。荒漠化的草原也不再有羚羊的身影。

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的物种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生物圈,人类仅仅是其中一员。地球的生态系统远没有人们乐观预想的坚强,当它被破坏到不可修复的状态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也会随之瓦解。物种的灭绝不应当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代价。人类应该把破坏者的角色转变为保护者。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自然界,将足够的空间给予每一个进化的物种,才能达到共同和谐的进化,否则一个不相干的物种的灭绝将在生态循环之中为人类自己酿下苦果。

(四)改变“统治者”自然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人类贪婪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崇拜科技理性。“个体主义”的自然观使人们忽视自然规律的存在,利益驱使人类无休止的开发自然资源,肆意妄为地破坏生态环境,自然成了人类可以利用的对象,甚至是可以统治的奴仆。这种自然观所导致的后果是明显的,全球变暖、工业化学污染、土地荒漠化、人口剧增、核辐射等等,自认为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人类无法想出解决的对策。最近全国大范围出现的雾霾天气,让外出呼吸新鲜空气变成了一种奢侈。目前生态危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人们大都选择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肆意的夺取。

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获取可利用资源的仓库,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是休戚相关的。传统观念里人类是大自然的统治者,其实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给予者,现在我们要重新审视和构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自然中的一个小分子,是大自然整体的一个要素;人类不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和自然共生共荣的朋友;人类不再仅关注自然界对人的工具性价值,不再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破坏自然,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人类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大自然生态的平衡。

三、结语

在生态理论的发展和环保实践中,《沙乡年鉴》给予了人们不可替代的理论指导,它改变和拓展了人们的传统思想,把关怀的重心延伸到动物、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物种。在走进自然,了解自然的意义之后,人们才能热爱它、尊重它、保护它。正如美国著名的环境科学家诺曼.迈尔斯说过“科学家们说我们在挽救其它物种生命的同时,实质上我们是在挽救自己”。

(8)

热点推荐

上一篇:把握年鉴基本属性 全面提升年鉴质量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幼儿园中班学期工作计划总结十通用 2023年思想汇报是否必须手写(实用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