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吉林乌拉打牲文化特点探析

吉林乌拉打牲文化特点探析

小编:

[摘 要]吉林乌拉街的打牲文化特色浓郁,综观其文化脉络有其如下特点:满族特色浓郁;粗犷豪放包容;团结互助共生;地域特色鲜明;注重生态平衡;自然发展传承。对乌拉街镇打牲文化特色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和挖掘,将对吉林地区的人文环境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满族;打牲文化;特点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1)乌拉打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科学地挖掘、阐发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吉林市的乌拉街镇为满族的重要发祥地,这里现有大量的满族文化遗存,尤其是打牲文化更是声名远播,自顺治十四年(1657)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建立至宣统三年(1911)乌拉城内(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打牲乌拉协领衙门)两衙合并,乌拉街的打牲活动持续二百多年。在二百多年的打牲活动中,牲丁们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艰辛的劳作创造了吉林地区灿烂的打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打牲,满语为“布特哈,译言虞猎也”,

(2)即采捕和狩猎的意思。

从远古时起,居住在吉林的部族就要向中原王朝进送贡品,贡物由“肃慎”、“挹娄”时的 “矢石”到清代的人参、貂皮、东珠、鲟鳇鱼、松子、蜂蜜等应有尽有。有清一代,这些贡物均由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筹办。而所谓的打牲文化就是打牲乌拉人们长期以来采捕、狩猎生活的历史积淀,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吉林乌拉的打牲文化具有满族特色浓郁、粗犷豪放包容、团结互助共生、地域特色鲜明、注重生态平衡、自然发展传承等一系列特点。

一、满族特色浓郁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每个“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民族的独特性。每个民族所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态环境不同、民族的发展历史不同,必然会创造出不同的物质文化。每个民族由于思维方式、观察世界的角度和认知程度也不同,必然创造出不同的精神文化。每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不同,使得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文化也必定不同。从简单的衣食住行到语言文字再到宗教信仰、意识形态,都具有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

(4)

清代打牲乌拉的牲丁以满族为主兼容其他民族,加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地处满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区乌拉街镇,因此打牲文化满族特色浓郁,如饮食习俗、祭祀习俗、竞技娱乐习俗等都充斥着满族特色。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打牲文化又加快了满族习俗的生成。

首先从饮食习俗来看,民族的饮食习俗与该民族生存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及其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有着重要的关系。北方气候严寒,满族先民要经常远途打猎征战,普通的面食不如黏食耐饥抗寒,所以黏食被满族人民广泛食用。而牲丁们也要经常远途奔波,因此,这种耐饥抗寒、便于携带的黏食就成了牲丁们的主要食物。另外,乌拉街地区的满族传统火锅、野味烧烤、白肉血肠、水豆腐等满族特色浓厚的食物也都是牲丁们的美食。

其次,乌拉满族萨满音乐、乌拉陈汉军常氏旗香音乐、乌拉陈汉军张氏旗香音乐、乌拉陈汉军常氏花鼓舞蹈、乌拉陈汉军张氏单鼓舞蹈、乌拉满族秧歌等音乐、舞蹈形式;乌拉满族瓜尔佳氏家祭习俗、乌拉满族的猎鹰习俗;竞技体育项目满族嘎拉哈、满族的珍珠球、满族少儿竞技游戏赛威虎等都既是牲丁们生产过程的写照也是满族长期生活的一个写照,都是满族特有的习俗。

二、粗犷豪放包容

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粗放的生产方式,以及不断迁移而来的移民,形成了乌拉地区打牲文化的粗犷豪放包容。乌拉街原为明末扈伦四部之一乌拉部所在地。乌拉国灭亡后,布占泰的三万兵卒走死逃亡,努尔哈赤把剩下的乌拉遗民编户万家,成为乌拉地区的原始居民。由于其特殊的理位置和丰富的特产资源,后金及清把这一地区作为其采捕东北特产的一个重要地区,不断迁移各地、各民族的人口来到这里。打牲乌拉丁户的来源,除了乌拉灭亡后所遗满汉族仆外,还有从东北其他地方迁来的丁户,再有就是从全国各地发遣来的人户。例如五官庄的壮丁大多都是“三藩之乱”的降服者和平定后的被发遣者,他们或被安置在“吉林北五屯”,(今九台市胡家回族乡的蜜蜂营屯、红石屯、宝山屯、其塔木镇山前槐屯、卢家乡前央屯)或拨入打牲乌拉地方充当苦差,他们在编旗前既有汉人也有回人。现今九台市胡家回族乡的蜜蜂营屯的段姓回族的祖先就是“三藩之乱”的降服者。

各族移民的涌入,使打牲乌拉地区成为多民族的居住区。不断迁移而来的汉、回等各族人民在从事生产劳动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乌拉街有三霄殿、圆通楼、观音阁、清真寺、山神庙、关帝庙、城隍庙、财神庙、药王庙等多民族、多种宗教信仰的各种庙宇,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回族信仰的伊斯兰教,汉族信仰的道教、佛教,满族等北方民族信仰的萨满教等在乌拉地区兼行并存。可见长期的打牲生活及各民族的融入,形成了牲丁们粗犷豪放、海纳百川的性格,也造就了打牲文化的包容性。

三、团结互助共生

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给人们提供极大的生存空间,但广阔的大自然也充满威胁。为了战胜自然,获取生产生活的产品,人们往往需要团结协作才能生存下去。面对凶猛的野兽,茫茫的林海,进山打牲需要成帮结伙才可能取得收获。早期满族大规模的行围打猎就是依靠集体力量获取打牲产品的一种典型的团队劳动形式。旋律优美、内容丰富、节奏清晰的长白山森林号子记录了伐木工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的心声。(长白山森林号子在2008年被申报为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采参,放山的过程中,放山人讲究平等、互助、友善。放山挖到人参,卖的钱帮伙成员不分老幼一律平分;抬棒槌时遇到别的帮伙,就要见面有份儿,如果两帮都是单人,那就见面分一半儿;帮伙之间不争山场,讲究先来后到,发现已经有人在这座山了,就赶紧转移到另外的山场;搭的地炝子下山时不拆,留给别人用,临走还要留下米、盐和火柴,以备救助他人。由此可见,团结协作、互助共生是打牲文化的又一特点。

四、地域特色鲜明

打牲乌拉所在地区物产资源丰富,有鲟鳇鱼等各种鱼类及东珠、松子、松塔、红白蜂蜜、白小米、野鸡、山梨、鹿尾、鹿肉等各种特产,在打牲生活中,围绕着这些特产资源及打牲活动,产生了许多丰富的地域活动,如松花江的祭江活动及珍珠球等游戏竞技活动。

松花江的鱼类资源丰富,进贡的鱼类有鲟鳇鱼、鳟鱼、细鳞、翘头白鱼、细鳞白鱼、草根鱼、鲤鱼等多种,除了完成衙门需要的采捕任务外,松花江的鱼类资源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所以,能否顺利地从松花江获取鱼类资源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古时,松花江开江是一件惊险的事情,春天的时候如果遇上“武开江”,巨大的冰排从上游呼啸而下,这时,冰排堵塞河道,顿时洪水成灾,瞬间无数生灵遭到涂炭。为了取得收获,求得平安,为了能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减少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人们在其有限的认识范围内,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各种祭祀活动中,以祈求生命的平安和生活的顺利。因此,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和打牲的牲丁们一年之中往往要举行多种祭祀松花江的活动。除了每年春天举行的例行松花江江神庙祭祀外,打牲衙门在牲丁捕鱼之前都要举行祭江仪式,同时民间每年还要举行三次江祭――春江祭、夏鱼祭、冬鱼祭。这种地域特征明显的松花江上的江祭活动,体现着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和认识,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尊重。

东珠是东北地区的特产,主要产在松花江、黑龙江的河流中。东北河流所产的珍珠颜色泛青,光泽圆润,自古就为东北各族所珍爱,很早就对其进行采捕。汉晋时期活跃于东北中部的夫余族,已将东珠作为重要的特产。魏晋之后,辽、宋、金、元时期,东珠日渐成为东北各民族与中原间贸易重要的商品。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建立之后,东珠是衙门采捕的一项重要特产。打牲丁在南至松花江上游的长白山脚下,北至三姓、黑龙江、瑷珲一带,东至宁古塔、珲春、牡丹江流域的广大地域内分区采捕。江河采珠是既艰苦又危险的活计,每年一进阴历四月“打牲丁”,在“采珠的头人――‘珠轩达’的带领下,乘船开往珠子采捞地区,一干就是半年,到八月末九月初方可回家。”

(5)品质好的东珠又比较难得,牲丁们为完成采捕任务往往命丧黄泉。为了打发采珠期间难熬的岁月,牲丁们苦中作乐,创造了一种地域色彩十分浓厚的游戏项目――“采珍珠”。后来经过满族人民的不断完善,成为现今的体育项目――“珍珠球”。“珍珠球”是打牲乌拉的满族先民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创造,是满族打牲生活的活化石,是具有浓厚地域性的体育竞技项目。

另外狩猎比赛及赛威呼等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源于乌拉地方的打牲狩猎活动和东珠及鱼类的采捕活动,也是典型的地域文化活动。

五、注重生态平衡

打牲文化具有很强的生态性。存在于各地的打牲习俗在诸多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维护着东北地区的生态平衡。在打牲生产中,有许多维护生态资源的习俗和禁忌。

鹰是猎人的飞天助手,一直为满族人民所喜爱,因此猎鹰也是吉林乌拉人民重要的打牲活动。

满族先世,自古以来就有捕鹰的习俗,尤其是金代的女真人,在朝廷中特置鹰场,专门管理捕、驯鹰事宜,极为重视。至今,生活在松花江上游吉林乌拉街一带的满族聚居地,还流传着“鹰狗无价”的俗语。满族崇鹰的习俗出现很早,在原始萨满祭祀中,神鹰被视为众神之首。在生产力低下时期,只是靠人的力量很难满足生活需求,于是人们就借助动物的力量来帮助自己。鹰具有凶狠的本性,把这种猛禽驯化成功,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来获取猎物。满族人利用鹰的这一特性,不断地把这种猛禽为我所用。经过捕鹰、驯鹰、熬鹰、用鹰、放鹰等一系列过程来完成对鹰的使用。比较有意思的是用鹰之后,牲丁们在春天的时候,要将鹰除去绊子,喂饱后纵其飞走,俗称“放鹰”。鹰的捕捉十分艰难,它的习性既聪明又凶猛,猎人捕获其十分不易,往往跟踪、追寻十天、半月,好的猎手才能捕获一只。辽朝契丹贵族喜爱鹰,强迫女真人贡献,女真人因不堪忍受贡鹰等一系列的负担而起兵反抗。由此可见,打鹰十分不易。打鹰不易,驯鹰也非常艰辛。更为重要的是鹰被满族先民视为精神图腾,再加上康熙皇帝“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

(6)的赞誉。使得猎鹰的身价更是扶摇直上。那么这么艰难获取和驯化,而又身价倍增的猎鹰为什么要放掉呢?这恰恰折射出满族人在长期同自然斗争的过程中,认识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不能有贪念,要给自然界生命延续的机会,这样人们才有可能长久地获取自然界的资源。放鹰就是是为了鹰能够进行繁殖,以期更多的鹰能够为人所用,这种原始的认识,反映了满族先民那种朴素的生态平衡观念。

人参是东北地区特有的物产,由于人参比较珍贵,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神灵化,在采参的过程中,往往有许多禁忌。其中一有条是放山人自觉遵守的重要行规即:“抬大留小”。所谓“抬大留小”就是小棒槌不挖,即使是遇到成堆成片的棒槌,小的也要留下,待其长大后留给后人来挖。放红榔头市的时候,要把成熟的参籽儿撒播到土里,长出参来后留给后人。这种对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做法,和儒家文化强调的“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理念殊途同归。

打牲过程中类似的禁忌还很多如:狩猎讲究“打亏情”。春不打母――因雌性野兽春天要下崽;秋不打公――因雄性野兽秋天要配种,传宗接代。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打牲时人们不会有过多的贪念,往往遵循一定的准则,例如,打大牲口(虎、熊)时不打小牲口;打小牲口(兔、野鸡)时,不打大牲口;打老虎时对其他野兽一律不动。这些朴素的打牲准则自觉地维护了生态平衡,也给打牲人自己留下了生存空间。

六、自然发展传承

打牲乌拉地区人们在长期打牲生活中形成的打牲文化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有很多内容都被自然传承下来。

首先是自然传承的饮食文化。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及长期狩猎、采集、捕鱼的生活,形成了特殊的饮食文化和饮食方式。而这些特殊的饮食文化和饮食方式被自然地传承下来。打牲乌拉地区的人们喜欢小米,喜食黏食,粘糕、粘豆包、各种饽饽;喜欢喜吃白片肉、血肠、猪肉下粉条等。这些特殊的饮食习惯体现出了鲜明的打牲文化特色,是打牲文化自然传承的结果。尽管社会在逐步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独特的饮食习惯却仍有所保留。现代东北菜中的酸菜猪肉炖粉条、白肉血肠成为吉林地区的特色菜肴,这些都是这一地区传统饮食习惯的继续。而喜食烧烤、喜欢肉类、喜食黏食也反应了先民狩猎生活的记忆。

其次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服饰文化。旗袍是起源于渔猎民族地区的袍服,一般都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和其他比较激烈的活动,这种服饰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合体,可见选择袍服是为了适应北方各族打牲生活的需要。满族作为一个崛起于东北地区的民族,对袍服的改进起了重要的作用,后成为标志性的民族服饰。入主中原以后,满族的旗袍开始了汉化的历程,旗袍的制作吸取了满、汉、洋等多种元素,成为风靡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种服饰类型,也是中华民族服饰的杰出代表。旗袍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它的演变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化过程,也是一部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史书。

凡此种种,打牲文化的自然传承还有很多,如祭祀文化、萨满文化、年文化等等,这里不一一赘述。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7)纵观吉林地区的打牲文化既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对这一特色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和挖掘,将对吉林地区的人文环境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作出一定贡献。

热点推荐

上一篇:英国工业化时期的铁路建设对社会的影响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党员身边无违章心得(案例19篇) 2023年消防员工作思想汇报(大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