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安顺城市文化景观溯源及文化特色探析

安顺城市文化景观溯源及文化特色探析

小编:

摘要:安顺拥有丰富的城市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是安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安顺历史文脉的延续。本文对《贵州通志》、《安顺府志》、《续修安顺府志》三本志书所载“安顺八景”进行溯源,认为安顺城市文化景观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时代的更新性,这是一个城市文化进行延续和发展的内在力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安顺城市文化的地域特色,希冀安顺在保护城市文化特色的同时,能在城市新区的建设中,延续安顺城市文脉和地域特色。

关键词:城市文化景观 溯源 城市文化特色 安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安顺是贵州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631年的城市发展历史,为安顺留下了丰富的城市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成为安顺城市发展的时间和文化坐标,代表了城市发展的演变历程和文化变迁,是安顺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安顺城市建设的改建和扩建,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很多城市文化景观和文物建筑,造成城市文化的割裂。本文拟通过对《贵州通志》、《安顺府志》、《续修安顺府志》三本志书中所载安顺城市文化景观(见表一)进行溯源,探究这些城市文化景观的演变及留存现状,对志书中八景之外的城市文化景观以及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文化景观进行梳理,分析新旧文化景观之间历史的传承性和时代的更新性之间的关系,挖掘安顺城市文化特色,以便在新城建设中通过景观符号的利用,使整个环境系统具有城市典型风貌特色,反映城市文脉的延续,同时又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志书中所记载的安顺城市文化景观

(一)《贵州通志》记载的普定八景概况

明万历《贵州通志》记载的普定八景,指的就是安顺八景。一景“龙洞飞虹”,在安顺城东门外飞虹山下。二景“凤献朝阳”,指东门外凤凰山,山形如扑地凤凰,其主体为凤骨,两侧斜坡即凤翅,其颈俯曲至南水关内复昂起,东岳庙(今为东林寺)正殿恰压凤头,神座适落凤嘴。因为该山位于日出东方,头朝向普定卫城,故得其名。三景“环峰拱翠”,指的是安顺环城皆山的整体景观,意出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四景“带水潆澜”,指贯城河的风光。贯城河山城带水,碧波荡漾,河上有九座石拱桥,六座平板桥,形成“九桥十八洞”的景观。五景“东潭印月”,指城东金钟山半山腰的潭池。六景“西墅绯桃”,指西门桃园,是当年城中仕女踏青的场所。七景“文峰夕照”,指今天的西秀山白塔,时为砖塔,形状像一支大笔,故名文峰。八景“圣泉漱玉”,指城南五里,有泉自山麓流出,即玉碗井。

(二)《安顺府志》记载的郡城八景概况

清咸丰《安顺府志》中记载的郡城八景条目,郡城即今天的安顺城。八景之首:“笔锋耸翠”,即今天的西秀山白塔。该塔的修建因为“初,郡城既建,形家以城南山势不耸,于南隅阜建塔以彰文明之象”。二景“砚石濯流”,指东水关静乐庵的偏石板,状若巨砚,故名砚石,与文峰塔相对,意寓笔砚相对。三景“高楼伴云”,伴云楼在安顺府署(今县府路),大堂东侧。四景“曲波泻月”,指贯城河风光。五景“星阁春暖”,指老东门坡大街正中的文昌宫,嘉庆二十一年知府张经田建文昌宫以复兴郡城三十余年无有中举之现状,后成为安顺登高望远揽胜之地。六景“文苑秋阴”,指城西莲社堂街(今醒狮路)“凤仪书院”。七景“钟惊旅店”,指旧大十字中心的钟鼓楼,形家认为安顺环山耸立而中权独陷,土星缺然,故设钟鼓楼于大十字,使五星得配,且可资守望,壮观瞻。钟楼报晨昏,晨钟破晓,惊觉逆旅,催人登程。故名“钟惊旅店”。八景“花映文场”,指“习安书院”,俗称“考棚”,在今市一中内。一中内的那棵老槐树就是习安书院留下来的古树。

(三)《续修安顺府志》郭石农的“咏习安八景诗”中的八景

民国《续修安顺府志》记载了安顺清末名士郭石农的“咏习安八景”诗,习安为安顺府城的代称。本文只是使用其咏八景的诗名,对于诗的具体内容,限于篇幅的原因不录用。第一首诗名“笔锋挺秀”,即今西秀山白塔。第二首诗名“砚石生香”,即城东北的偏石板,与笔锋遥遥相对。第三首诗名“甲楼十字”,即大十字的钟鼓楼,光绪年问更名鼎甲楼。第四首诗名“丁水三叉”,指贯城河水在李家花园(现今为若飞广场处)处汇合,形成丁字形状。第五首诗名“金钟覆地”,指金钟山,即《贵州通志》中的“东潭印月”景观以及《安顺府志》安郡城外八景中的“金钟横地”。第六首诗名“玉笏朝天”,在万仙洞,离城三十里,在汤官屯左侧,未被《安顺府志》列入八景。第七首诗名“华严书声”,指华严洞,嘉庆初,学使洪亮吉更名为“读书山”,离城五里,即《安顺府志》中安郡城外八景的“山洞读书”。第八首诗名“洪化海国”,在城南四十五里,旧系良田,明成化三年忽陷成海,周围约二十五里,未被列入志书八景。

二、志书所记八景景观的发展演变

(一)志书所记景观类型的发展变化

1.“普定八景”代表了安顺城市文化发展的兴起

“普定八景”中,城内外的自然景观居多,如“龙洞飞虹”、“环峰拱翠”、“东潭印月”、“西墅绯桃”、“圣泉漱玉”等景观,体现了安顺城市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多山、多溶洞、多潭池、多泉流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杨士德在《湘黔滇旅行日记》中“山很低,不过两三百米,一个个孤立着,散布在这个仿佛平原的地方,很是好看”的这段话,对安顺周围群山的描写就很形象地体现了安顺城“环滁皆山也”的美丽自然环境,也是对“普定八景”中“环峰拱翠”这一景观的最好注脚。这八景中自然景观多于人文景观,也体现了明朝时候安顺城市的发展还处于兴起阶段,人要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很高,人文景观还不多,但也开始出现,如“带水潆澜”就代表了安顺城市建设形成的景观,表明城市在宜居的同时,也塑造了城市山水风光,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的文化景观;

“文峰夕照”景观是安顺文化兴起的象征,更表达了历史上安顺人希望地方文化发达、人才辈出的强烈心理诉求。

2.“郡城八景”体现了安顺城市文化的繁荣兴盛 “郡城八景”的景观和“普定八景”相比,原先的纯粹的自然景观不见了,八景都体现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八景中首景“笔锋耸翠”,二景“砚石濯流”,五景“星阁春暖”,六景“文苑秋阴”和八景“花映文场”都与安顺的文化教育事业密切相关,这些景观表达了安顺人重视地方文化发展的强烈愿望。三景“高楼伴云”,七景“钟惊旅店”是安顺城市的高层建筑,除了“培风水,关盛衰”的目的之外,更多是“资守望,壮观瞻”,是安顺人登高揽胜、抒发高远志向、陶冶高洁情怀的地方。至此,安顺城市的人文景观具有了更多的人文教化功能,体现了安顺人重视文化教育、陶冶性情的价值取向,更包含了安顺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安顺城市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地方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气息浓厚,已发展成“西南一大都会”。

3.“咏习安八景诗”体现了安顺城市文化发展的继承性

郭石农的“咏习安八景诗”中的八景,沿袭了前面两个时期中的一些景观,同时把景观的范围扩大到了城市之外。其中有两个景观沿袭了三个朝代,只是名称有所变化,“笔锋挺秀”,《贵州通志》叫作“文峰夕照”,《安顺府志》叫“笔锋耸翠”,实则都是指今天的西秀山白塔。“丁水三叉”,《贵州通志》叫作“带水潆澜”,《安顺府志》叫作“曲波泻月”,实际上都是指贯城河的风光。而今天,西秀山的白塔成为安顺城市的时间和文化坐标,成了安顺城市的形象标志。贯城河依然与今天安顺人的生活环境、生活品质密切相关。“咏习安八景诗”中的八景与“郡城八景”的四个景观一脉相承,它们分别是:“砚石生香”对“砚石濯流”,“丁水三叉”对“曲波泻月”,“笔锋挺秀”对“笔锋耸翠”,“甲楼十字”对“钟惊旅店”。而“金钟覆地”则与“普定八景”中的“东潭印月”相对,与安郡城外八景中的“金钟横地”相对。所以,“咏习安八景诗”很好地体现了安顺城市文化发展的继承性。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安顺人历来就对“八”这个数字情有独钟,志书中记载的景观多是“八景”。历史发展到今天,安顺人对“八”这个数字的情感依然如故。2011年安顺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面向安顺市举行了“安顺八大系列”评选活动,这一系列的评选结果中就有“市区八大景点”项目,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对安顺城市文化的继承与延续。新评选的“市区八大景点”为:王若飞故居、安顺文庙、安顺武庙、谷氏旧居、安顺历史文化街区、西秀山石塔、华严洞、虹山湖。这些景点多体现了时代的更新性,如“王若飞故居”、“谷氏旧居”、“安顺历史文化街区”、“虹山湖”。但是其中“西秀山石塔”和“华严洞”这两个景点则是对历史上“安顺八景”的继承,“安顺文庙”、“安顺武庙”虽然未列入志书八景中,但是它们代表了安顺城市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和安顺人崇文尚武的价值取向,所以安顺城市文化景观的发展,有着历史的继承和时代的更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色得以延续并继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二)志书中所记景观的留存现状

1.消失的城市文化景观

随着朝代的更迭,城市发展的变迁,安顺城市文化景观也发生着变化,会增加新的文化景观,同时有些旧有的文化景观也可能消失,这是城市文化发展的规律。如西门的“西墅绯桃”,如今再也看不到西门外绯红绚烂的桃花和踏青的仕女。原来安顺市“环峰拱翠”的美丽景象,因为今天城市的扩展和高层建筑的修建,山体和视野都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钟鼓楼曾经是安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关系着安顺城市的风水,文化的发达,地方的兴衰,在安顺人心中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于1951年城市扩建的时候被拆除,从此成为老安顺人心中永远的记忆与遗憾。与“笔锋”相对的“砚石”再也不会生香。“高楼伴云”、“星阁春暖”等景观再难觅其踪迹。曾经“带水潆澜”、“曲波泻月”的贯城河,今天已然成了死水沟、臭水沟,不再有“山城带水,碧波荡漾”的优美风光,严重影响了安顺人的生活环境,严重破坏了安顺城市的形象。

2.留存下来的城市文化景观

志书八景中还留存下来的景观已不多见。“文峰夕照”这个景观经过了600多年的沧桑历史,一直到今天,依然是安顺城市形象的标志。但令人担忧的是,周围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已经对这个郭石农诗中“何来大笔势摩天”的景观造成视觉上的严重遮挡。“凤献朝阳”这个景观因东林寺的存在,目前还能依稀可辨其形迹,但是随着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这个景观最终将消失在高楼大厦中。“文苑秋阴”这个景观,现今还存留了“凤仪书院”遗址,

“花映文场”还留下了今天市一中内那颗古老的槐树。处于城郊的华严洞和玉碗井还保存得较好。这些经过沧桑岁月留存下来的城市文化景观,是安顺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延续着安顺城市文化的发展脉络,承载着安顺城市文化的记忆,寄托着世世代代安顺人的情感与渴望,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些珍贵的文化景观命运堪忧。

三、志书八景之外的文化景观以及新增加的景观

(一)志书八景之外的文化景观

除了以上列入志书中的各种八景之外,安顺城市中还留存了很多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极高的文化景观,尤其是寺庙庵堂、清真寺、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这些宗教文化景观,表明了安顺历史上儒、道、释、伊、天主、基督等宗教信仰和谐共处的文化现象,说明安顺在历史上是一个文化多元交汇相融的城市。

1.文庙

根据《贵州通志》记载:“关王庙,城内北,永乐年问建。”指的是旧大十字东北隅的关帝庙、武庙。武庙内供奉关羽和岳飞。由大殿、两厢和观音阁组成,殿内36根10多米高的方石柱,整石整料,无镶无接无缺,撑起大殿宏阔的空间,石柱不假装饰,简洁质朴,方正刚直,体现了武庙所蕴含的内在文化精神,与相隔不远的文庙内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石雕建筑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为安顺石柱殿堂之冠。武庙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圆通寺

位于安顺西秀山脚下,据秦敬《圆通寺碑记》:“圆通寺,创始于明洪武十八年,重修于永乐六年,皆镇远侯顾公之力也”,始建时间与万历《贵州通志》的记载相同。《贵州通志》记载,安顺城区在明代建有坛庙三十二,其中圆通寺堪称第一大庙,经过明、清两朝历次重修,成为安顺城区三大寺庙之首(即圆通寺、东岳庙、崇真寺)。现存大殿为贵州省为数不多的明代木结构古建筑,大殿内也有28根整石料雕成的石柱,石柱风格与武庙内石柱风格相同。

圆通寺与西秀山上的白塔一起构成安顺著名的城市文化景观,郭石农有诗云:“何来大笔势摩天,塔见圆通望俨然。”白塔与圆通寺相得益彰。现在环绕西秀山修建了塔山广场和景观道,成了市民观景、散步、休闲、健身的地方。

4.崇真寺

5.东岳庙(今东林寺)

安顺三大寺庙之一,位于城东南隅南水关贯城河畔东,始建于明万历年问。建筑奇特,高低错落,供奉东岳大帝和南岳神,香火很盛。在“普定八景”中的“凤献朝阳”之景,意指凤凰山的山体如一只扑地凤凰,而东岳庙正殿恰压凤头,神座适落凤嘴,体现该庙处于山水交汇、依峰耸峙的绝佳地理位置。

6.灵泉寺

灵泉寺位于老大十字北侧,东临安顺茶城、中华北路、王若飞故居,南抵老大十字。寺前有大龙井,为安顺古井。大龙井后有龙王庙,过去天旱时,官府带领城中官绅市民求雨之地,现为安顺市文物保护单位。灵泉寺名当由该井而来。

7.清泰庵

除了以上儒、道、释等各种宗教建筑景观外,安顺还有清真寺、天主堂和基督教堂,并拥有各自的信众,宗教活动频繁,体现了安顺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另外,安顺城内古井很多,现今城内还保存下来的古井,应该加以保护。安顺唯一的老城墙残段位于南门大桥,如今只剩下33米,被保护下来供人们怀想安顺建城时的城市规模,凭吊怀古。

(二)新增的城市文化景观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其肌体会随着时代发展进行更新。老的城市文化景观可能会消失,新的文化景观会产生。蕴含在文化景观中的文化内涵诸如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民俗特征、宗教信仰等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安顺在近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增加了几个很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景观是“王若飞故居”、“谷氏旧居”、“安顺历史文化街区”和“虹山湖”。

1.王若飞故居

王若飞是安顺人心中的骄傲,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其故居位于安顺市若飞大道北道中段东侧,由王若飞故居和王若飞事迹陈列馆组成,是安顺市最有代表性的红色旅游景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切为人民打算”是王若飞一生践行的准则。

2.谷氏旧居

安顺人津津乐道的话:“一门三中委”,指的就是位于今天安顺科学路(原来儒林街中的“大箭道”)28号-34号房院的谷氏旧居。“三中委”指的是谷家三兄弟谷正伦、谷正纲、谷正鼎都是原国民党政界的大人物。谷氏旧居与王若飞故居相距不远,两所旧居的这种相隔而望很有意味,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国共两个政党对垒成败的象征。“一切为了人民打算”的朴实话语,则道出了两个政党胜败的玄机。所以保护谷氏老宅也是很有历史与现实意义的。

3.安顺历史文化街区

安顺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东起若飞中路,西至若飞北路,中华东路以北,若飞北路以东,清泰庵、人民路以南,以及文物保护单位王若飞故居和灵泉寺的保护范围。总用地面积35.11公顷。

历史街区内存在大量珍贵的文物、古建筑、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的建筑和传统的街巷风格,文庙、武庙、贯城河、清泰庵、灵泉寺、王若飞故居、谷氏老宅等文物单位都聚集在历史街区内,除了这些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之外,更可贵的是,因为街巷内生活的世居居民,使得历史街区成了活态的遗产,具有浓郁的安顺地方生活气息,安顺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隐性的文化,在历史街区得以继续延续和发扬。历史街区是人们情感的依托和文化归属感的源泉。历史街区表达了当今城市化进程中为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城市文脉和地域特色的时代需求。 4.虹山湖

四、安顺城市文化景观体现的文化特色

(一)安顺地方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安顺城的儒学教育开始于1394年。在这600年的兴学历程中,培养出大量的人才,也培育了安顺人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的内在精神。安顺城市文化景观“笔锋挺秀”、“石砚生香”、“星阁春暖”、文庙等是安顺人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的历史见证。在城市历史发展中,很多景观消失了,但是“笔锋挺秀”(西秀山白塔)、文庙等文化景观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今天成了安顺城市文化的象征,这是安顺人对文化尊崇的结果。1938年4月6日“湘黔滇旅行团”抵达安顺,留宿文庙,闻一多先生曾经画了文庙的透雕盘龙石柱的速写,当时的文庙有县教育局派专人管理,每年农历的八月二十七孔子诞辰,还要举行盛大的祭孔典礼,而当时国内的“孔家店”多已被打倒,改办成学校,安顺地方对孔子的尊崇让“湘黔滇旅行团”师生的惊讶迷惑,其实这极好地说明了安顺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二)城市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交相辉映

1.城市人文景观的喀斯特地貌特征

安顺城市文化景观体现了与自然地理环境的交相辉映、和谐交融。安顺的地理环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龙洞飞虹”,“环峰拱翠”,“东潭印月”,“圣泉漱玉”,“砚石濯流”,“金钟覆地”,“玉笏朝天”,“石蕊凌波”,“华严书声”等景观,都体现了安顺多山、多溶洞、多潭池、多泉流的喀斯特地貌特征。

2.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格

安顺城市人文景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交融的特征还体现在建筑材料、建筑特点、建筑审美方面。西秀山白塔,文庙的石雕,武庙、圆通寺的石柱,贯城河的石堤、石栏、石桥、石井,石铺的房屋与街道,历史街区的青石板路,老城墙的斑驳石墙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安顺地方出产优质的灰白色的建筑石料,由此而衍生了安顺人特有的石头建筑、石雕艺术和建筑审美情趣,而这一切都是与喀斯特地理环境相适应的文化成果,形成了安顺人将日常生活与审美欣赏,将人的内在精神需求与外在自然的馈赠相结合的安顺特色建筑风格。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安顺城市文化景观的最终表现力。

(三)多元交融的宗教文化

安顺城市文化景观中留存的大量的宗教建筑,是儒、道、释、伊、天主、基督教和谐共生的文化现象的历史物证。除此之外,还活跃着本地各种民间宗教信仰,体现了安顺人对天地人心的敬畏和反思。这种多元交融的宗教,表明了安顺是一个移民杂处、文化多元的城市,这些宗教表达了安顺人的各种精神寄托以及文化心理,形成了安顺地方本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它存在于建筑问,融到生活里,对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行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安顺文化是在喀斯特地貌特征的基础上汉族移民文化与本土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的产物,文化底蕴迥异于贵州其他地方。从本土文化特色人手研究安顺城市文化景观,追寻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立足安顺的区域特点,为城市的发展寻找一种科学可行的发展模式。

通过历史文化景观的溯源和对近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梳理,我们认为安顺城市文化景观体现的城市文化特色迥异于贵州其他地方的文化,所以应该成为安顺城市建设中的一种文化本底,一种本土景观设计的方法,尤其是在城市新区的建设中,将本土城市文化景观进行符号化,使得整个环境系统具有城市典型风貌特色,反映文脉的延续,同时满足时代发展需要。通过景观手段,来保护安顺本土的生活方式、良性的本土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

热点推荐

上一篇:贵州少数民族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索引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