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艾伦·帕克电影多元化主题研究

艾伦·帕克电影多元化主题研究

小编:柏海寰

[摘要]曾多次折桂奥斯卡金像奖重量级奖项的艾伦・帕克是英国当代导演中的重要代表,《鸟人》《午夜快车》《贝隆夫人》等影片均成为享誉世界影坛的佳作。1998年,艾伦・帕克成为英国电影协会主席,这不仅是对其执导的影片的充分认可,还是对艾伦・帕克本人的高度评价。本文将立足于这位影坛巨匠的代表性影片,以呈现艾伦・帕克的光影世界为基础,自战争主题、反叛主题、追寻主题入手,对艾伦・帕克电影的多元化主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艾伦・帕克;电影;战争主题;反叛主题;追寻主题

一、艾伦・帕克的光影世界

艾伦・帕克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消散的英国,战争使英国这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彻底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同时国内的贫富差距、等级制度、社会矛盾使英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艾伦・帕克成长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自幼以来便目睹着英国底层民众在内忧外患环境中的艰难生存状态,切身感受着他们内心的愤懑之情。尤其是在艾伦・帕克处于成长关键阶段即青少年时,“愤怒的青年”这一文学流派在英国崛起,其文学作品和思想内核对艾伦・帕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艾伦・帕克电影中深刻的批判性和不懈的追寻感奠定了基础。

艾伦・帕克在执导电影之前曾就职于广告公司,执导拍摄电视广告的经历使艾伦・帕克积累了一定的从影经验。20世纪70年代,艾伦・帕克开始涉足影坛,担任影片《两小无猜》的编剧,1976年,艾伦・帕克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即《小鬼头与贼阿爸》,《小鬼头与贼阿爸》虽然是艾伦・帕克的处女作,但却打破了英国本土的票房纪录,取得了许多英国本土影片难以企及的成绩,同时这部影片也标志着艾伦・帕克正式步入光影世界。1978年,艾伦・帕克执导了影片《午夜快车》并以此向好莱坞进军,这部影片不仅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认可,取得了上亿元的票房收入佳绩,还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配乐奖。此后,艾伦・帕克还执导了影片《名扬四海》《月落妇人心》《迷墙》《鸟人》《天使心》《追梦者》《密西西比在燃烧》《贝隆夫人》《大卫・戈尔的一生》等影片,这些影片大都获得了业界的好评。其中《迷墙》凭借离经叛道的故事情节和处理手法被评为英国后现代主义影片的鼎力之作;影片《鸟人》则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追梦者》则折桂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并获得了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影片提名;而创作于世纪之交的两部影片《贝隆夫人》和《大卫・戈尔的一生》则分别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电影歌曲奖、最佳音乐片奖和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多项提名。凭借上述优秀影片的创制,艾伦・帕克不仅在各大国际奖项上频频夺冠,而且享誉世界电影界。1998年,艾伦・帕克成为英国电影协会主席,这不仅是对其执导的影片的充分认可,还是对艾伦・帕克本人的高度评价。本文将立足于这位影坛巨匠的代表性影片,以呈现艾伦・帕克的光影世界为基础,自战争主题、反叛主题、追寻主题入手,重点关注《迷墙》《鸟人》《密西西比在燃烧》《贝隆夫人》《追梦者》等影片,对艾伦・帕克电影的多元化主题进行研究。

二、艾伦・帕克电影中的战争主题

对于经历过世界战争的国家而言,在电影中书写战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英国也是如此。在英国战争主题的影片中,我们大都能够看到的是对战争的批判和对身处战争之中的民众的同情与悲悯。在充满人文关怀的同时,艾伦・帕克战争主题的影片还对战争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的方式并不是通过对战争中生命的消逝和残酷的战争场面所体现出来的,而是在放弃了传统战争主题电影宏大叙事的同时将视角聚焦在战争中的个体,通过对经历战争的个体的身心状态,尤其是精神世界的呈现来实现对战争的巨大危害的呈现。

1982年,艾伦・帕克执导拍摄了影片《迷墙》,这部电影一度成为英国青年竞相追捧的对象,在《迷墙》中,艾伦・帕克塑造了一个陷入疯狂状态之中的男主人公形象。影片男主人公平克成长于单亲家庭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夺去了平克父亲的生命,为了弥补缺失的父爱,母亲对平克十分溺爱,在这种缺失父爱和母亲溺爱的畸形成长环境中,平克逐渐沦为一个终日依靠毒品生活的边缘化青年。在经历了迷惘的青年时期后,平克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但成长过程中的阴霾并未因时间的推移而消散,无法给予妻子正常男女之爱的平克最终遭遇了妻子的背叛。在《迷墙》中,导演艾伦・帕克并未直接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却通过男主人公平克的悲剧人生阐释了战争所带来的深远危害。同样对战争进行批评的艾伦・帕克的影片还有上映于1984年的《鸟人》。《鸟人》由马修・莫迪恩、尼古拉斯・凯奇等人主演,讲述了由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艾尔在越南战场归来后与同样亲历战争的旧友“鸟人”的故事,整部影片聚焦于两个参加越南战争的美国大兵的精神世界,通过对二人精神世界的呈现批判了战争对民众的精神摧残。艾尔自战争归来后在精神病院遇到了曾经的友人“鸟人”,“鸟人”曾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男孩,在众人看来,“鸟人”是一个怪异的男孩,他甚至脱光衣服和金丝雀生活在一起,艾尔却一直不离不弃地陪伴在“鸟人”身边。当越南战争爆发后,艾尔被迫参军,“鸟人”也在战乱中与艾尔分离,面对金丝雀的死去和艾尔的离开,“鸟人”的精神世界面临着崩塌。于是在艾尔离开后不久“鸟人”也参加了战争,但事实上,战争的残酷使“鸟人”的精神世界彻底崩塌,自战场归来的“鸟人”一直被巨大的炮弹声音和血肉横飞的死亡所笼罩,成为精神病患。在这部影片中,“鸟人”的精神世界在战争的逼迫下逐渐走向崩塌,导演艾伦・帕克正是借此对战争进行了无声的批判,他没有借用《鸟人》主人公之口对越南战争大加指责,而是将这种批判与影片故事融为一体,引导观众对战争的巨大危害进行严肃的审视。

三、艾伦・帕克电影中的反叛主题

在对战争进行批判之外,艾伦・帕克在其执导的影片中反叛着英国社会存在的种族问题和等级制度。无论是种族问题,还是等级制度,在英国社会一直是敏感问题,作为英国当代导演中的代表,艾伦・帕克勇敢地直面这些敏感问题,执导了包括《密西西比在燃烧》《贝隆夫人》在内的经典佳作。

与艾伦・帕克的许多饱受赞誉的影片不同,《密西西比在燃烧》在上映之初并未获得业界的认可,许多影评人认为这部影片关于白人拯救黑人的故事情节十分老套,甚至将《密西西比在燃烧》视为一部彰显白人种族主义的影片。但细观之下,艾伦・帕克在《密西西比在燃烧》中所着力体现的是不同种族之问的相互关爱,对不同种族之间的界限进行了淡化。《密西西比在燃烧》改编自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的真实故事,1964年,三K党在密西西比州劫持了一辆旅行车。此后,旅行车中的民权主义者便失去了踪迹,而影片主人公安德森就是参与此案的探员,侦破案件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安德森最终通过案发小镇的副镇长即当地三K党徒的妻子破获了案件,拯救了黑人。在影片中,导演艾伦・帕克着力凸显了安德森对黑人少年的关爱,同时以批判的角度呈现了影片中白人对黑人受到伤害所呈现出的漠然态度,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影片传递出了一种对于突破种族壁垒的希冀。

如果说艾伦・帕克一直对种族主义持反叛态度,那么他对于英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等级制度则是深恶痛绝的。对于出生并成长于英国中低层的艾伦・帕克而言,英国森严的等级制度一直是其在电影创作中着力反叛的对象。在接受访谈的过程中,艾伦・帕克曾多次表达了自己对英国等级制度的痛恨和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的同情。艾伦・帕克曾坦言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一直被告诫要遵从等级制度并放弃向上流动的希望,这甚至成为他不愿意留在英国本土进行电影创作的重要原因。上映于1996年的影片《贝隆夫人》是艾伦・帕克反叛等级制度的重要代表作品,这部影片又译为《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以阿根廷传奇女性艾薇塔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在等级制度下艾薇塔充满传奇和悲剧性的短暂一生。影片女主人公艾薇塔出生在一个十分贫寒的家庭之中,尽管如此,艾薇塔却对未来满怀憧憬,少年时期的艾薇塔曾陷入了一段失败的恋情之中,正是这段恋情使艾薇塔踏上了传奇发展之路。跟随爱人来到首都的艾薇塔很快遭到了无情的背叛,流落街头的她凭借姣好的容貌成为摄影师争相拍摄的模特,借此进入上流社会的艾薇塔遇到了贝隆上校并成为耀眼的政治明星。尽管如此,艾薇塔贫苦的出身也一直成为上流社会的富人阶层所批判的焦点,甚至被富人阶层称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的卑贱女人。艾薇塔也曾感叹,在这一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出身贫贱的自己很难被理解。在艾薇塔33岁这一年,她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这位“穷人的旗手”虽然英年早逝,但她对底层劳动人民和贫民孩童教育所做出的贡献却被历史所铭记。在《贝隆夫人》这部影片中,艾伦・帕克通过女主人公悲剧而传奇的一生体现出了对等级制度的强力反叛和对底层民众奋发向上的赞美之情。

四、艾伦・帕克电影中的追寻主题

出生于1944年的艾伦・帕克虽然并未真正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却伴随着艾伦・帕克的成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社会因战争中的巨大消耗而问题重重,面对国家的衰落,新的执政党在民众的期望下推出了“新英国”的发展口号,但经济危机并未在“新英国”中停止,失望的情绪感染着包括艾伦・帕克在内的英国民众。由此,对于实现梦想的怀疑在艾伦・帕克心中生根发芽,这种怀疑在其追寻主题的影片中得以呈现。

在上文论及的影片《贝隆夫人》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艾伦・帕克对等级制度的批判,还能够感受到追寻梦想途中的艰辛,影片主人公艾薇塔虽然怀揣梦想来到首都,但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不能为其提供公平的发展环境,艾薇塔只能通过出卖色相来依靠男性进入上流社会。进入上流社会后的艾薇塔也并不能真正融入其中,不懈的努力只能使她获得底层民众的拥戴,却难以得到政界的认可,最终在竞选副总统的过程中失利。在艾伦・帕克的另外一部追寻主题的影片《追梦者》中,导演为观众呈现出了又一个追梦失败的故事。《追梦者》的主人公拉杰米成立了一个名为“承诺”的乐队,梦想着将美国黑人的灵魂音乐引入爱尔兰,拯救爱尔兰生活庸碌、精神迷失的现状。经过不懈的奋斗,“承诺”乐队开始小有名气并获得了许多爱尔兰民众的拥戴,然而这种奋发向上的追梦姿态却在乐队成员的骄傲和猜忌中土崩瓦解,拉杰米也只能无奈地面对乐队的解散。在影片《追梦者》中的故事背景地都柏林,有上千个乐队,其中大部分的乐队成员均处于社会底层的生活之中,可以说,这部影片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主人公拉杰米在追梦过程中的无奈,更展现了都柏林乐队的生存境况以及追梦青年的困境。在追梦主题的影片中,艾伦・帕克虽然秉持较为悲观的态度,但细观影片,却能够发现导演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观照。

正如上文所述,艾伦・帕克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一直生活在英国等级制度的压迫之下,备受压抑的底层生活使他能够在影片中更为真切地呈现出民众的疾苦,无论是被迫参加战争的艾尔和被战争逼至精神死角的“鸟人”,还是在等级制度压迫下依然力争上游的艾薇塔,抑或是在追梦途中败倒的拉杰米,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均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但透过这层悲剧色彩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导演艾伦・帕克温柔的内心和影片的人文关怀。

热点推荐

上一篇:网络流行文化传播中团属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创新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老师寒假培训心得(通用15篇) 逃课检讨书篇(汇总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