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及其实践研究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及其实践研究

小编:方中奇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矢志追求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磅礴历史。在这一宏阔历史进程中,现代化与世界化,是助推中国发展进步的两大臂翼。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我们在短短数十年中取得骄人建设成就的重要经验。而发展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重要内容。今天的中国已经处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新认识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回望中国文化走出去实践的历程、现状,在盘点成绩、查找不足的基础上谋划新思路、实施新对策,是我们今后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事业中接力前行的应为之举。

一、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日趋高涨,当代世界各国之间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交流交融日趋频繁,在价值观、意识形态及文化国力领域的角逐较量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对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增强国际话语权,有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文化吸引力和价值影响力。如何打造面向国际的强大文化吸引力,是我们在全面开放新时期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硬实力的飞速发展,少数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文化意义怀着一种不安、疑虑,甚或敌视情绪。近年来,西方媒体肆意炒作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文明冲突论,乃至其津津乐道的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等,就是部分西方国家在文化上否认中国发展的积极意义,将中国视为文明秩序的敌人、意识形态上的恶魔,进而敌视中国、拒斥中国、妖魔化中国的直接证明。最近围绕南海岛礁吹填事件,美国更是从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和巩固其亚太霸权地位出发,在政治、军事与外交上拉偏架。与此同时,美国的主流媒体、民间智库和学者积极配合政府立场,大肆宣称中美关系已达临界点,在朝野上下掀起一股修正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政府奉行至今的对华接触政策的逆流。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来,少数霸权国家把中国当成新时期西方文明的最大挑战者,急欲凭借其经过冷战洗礼的包括刊物、图书、会议、研讨会、美术展览等在内的这个庞大的文化武器库,以在新一轮的价值观较量和意识形态斗争中击败中国。面对长期以来西方媒体、杂志、影视等文化产品牢牢控制国际文化传播话语权的西强我弱格局,积极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思想、阐释中国价值观,对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2.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

软实力与硬实力相辅相成,强大的软实力对促进国家硬实力的发展、以及整个综合国力的增强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中国愈加深入、全面地走向世界、融人世界,愈加广泛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几十年,走向世界、充斥国际市场的主要是中国制造的话,那么在今后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昂首迈向世界的将主要是中国产能、中国金融、中国企业与中国倡议。由中国发起并获得国际社会竞相支持的亚投行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就是新时期中国金融、中国企业和中国倡议走出去的典范案例。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4.1%,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继续保持世界第三位,已成为实际上的资本净输出国。跨国生产经营,就是跨文化生产经营。由于习俗、观念上的差异和隔膜,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初始步伐,难免遭遇这样那样的文化阻力。研究显示:大约有35%-45%的跨国并购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其中70%是由于未能实现文化融合而导致的。因此,《纽约时报》曾不无道理地指出:中国企业有实力购买海外资产是一回事,努力适应不同的文化与制度来更好地运作这些资产,是另一回事。经济出门,有待文化引路。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积极提升中国文化的海外吸引力,充分发挥好文化的软化剂、增进剂作用,是促进中国经济更好融人世界的应为之举,是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民族复兴光荣梦想的必由路径。

3.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传递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中国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中国一贯坚持的自主发展道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巨大成功,有力破除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长期迷信,动摇了西方主流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问题的发言权。在国际金融危机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下,今天的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盟成员国自身仍未完全出走危机的阴霾,经济状况持续低迷。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独树一帜的中国经济此时成了维系世界信心和希望的稳定剂。在此背景下,虽然西方主流媒体和学者基于意识形态之争而继续丑化中国、唱衰中国,但少数有识之士已然开始反思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深刻启示与世界意义。2008年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30周年。美国《时代周刊》总编辑艾略特于是年亲自撰文怀念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艾略特笔下,邓小平是其不曾谋面但却最难忘的当代领导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故事。它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事,不仅仅属于中国。显然,艾略特之所以视邓小平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绝不仅仅是因为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改变了中国,而是因为这一事业同时改变了世界,是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具有广泛且深远的世界意义。除艾略特之外,连长期鼓吹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也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中国模式的特殊性及其研究价值。于此境况下,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向世界积极阐释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传递中国声音、中国理论,贡献中国思想、中国智慧,对促进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与社会文化进步,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宝贵参考价值。

二、当代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的现状与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走出去工作。在对外开放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在日益紧密的中外各领域交流合作实践中,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为下一步文化走出去事业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根基。

1.愈加明确和全面的中央战略部署

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论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问题时就曾发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的号召。新世纪初召开的十六大,将面向世界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特征。2004年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目标。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注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审视、部署和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工程。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总书记从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等角度,全方位阐明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根本原则、应循路径和重要抓手。为贯彻中央的战略决策,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除《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文化发展规划中浓墨重彩地刻画着中国文化走出去工作的实施蓝图外,国务院及其下属部委等还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培育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合作协议》、《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等诸多专门针对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性文件。在愈加明确的中央战略决策和逐步完善的政府制度性安排的引领之下,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强健。

2.蓬勃发展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机构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我国就成立了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1987年组建由教育部、外交部、文化部等多部门联合构成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协调推进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工作。1988年全球首家海外中国文化传播机构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落成开放。在海外实体机构的支撑下,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向前稳步推进。新世纪以来,以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韩国首尔孔子学院的设立为标志,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海外本土化机构建设迈人蓬勃发展新阶段。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在全球建成了20个中国文化中心、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依托遍布海外的实体机构,我们开展了数以万计的文化传播活动,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比如,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十年来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开展文化活动7万多场,受众超过5000万人。在上述机构及其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活动的推动下,全球掀起了新一轮中国文化学习热潮。目前,已有61个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学习者已达1亿人,比10年前增长3.3倍。在巨大需求的推动下,全球70余国家的200多所大学正积极申办孔子学院。美国《纽约时报》、英国《金融日报》、CNN、BBC等媒体多次评论、盛赞孔子学院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一个最好最妙的产品。可以说,蓬勃发展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机构,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实体性依托。

3.迈向国际的中国传媒事业

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是发布热点消息、传播实时资讯的主要渠道,是话语权的重要掌控者。改革开放以来,为打破西方媒体对国际话语权的垄断,中国传媒事业走向国际的步伐从未停止,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比如,我国早在1981年就开始向国际主流社会公开发行英文版《中国日报》。该报以其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生动性,赢得了世界民众的高度认可。在2014英国年度报业大奖(被誉为英国报业奥斯卡奖)的角逐中,后来居上的《中国日报》欧洲版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突出重围,摘得最佳国际报纸奖,动摇了西方主流媒体在国际报刊排名中的霸主地位。同时,中国的广播电视传媒也在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5年初,中央电视台在全球建立了两个海外分台、5个中心站和63个记者站,共开办了中、英、法、西、俄、阿和英语纪录7个频道,覆盖了世界171个国家和地区: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能用64种语言、分134个频率,向全球传播中国声音。此外,近年来我们亦高度重视网络新媒体的海外推广工作,并在短短数年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官方网站海外网,于2012年底正式上线,经过不到一年半的发展,海外网的日访问量即逼近4000万。其所推出的海客客户端、以及侠客岛与学习小组等栏目,均已成为广受关注的知名品牌。可以说,走向国际的中国传媒事业,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和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对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品牌

近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引领下,在各项政策、制度的支撑下,依托众多中外文化交流机构和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数以万计的文化走出去大型活动,创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品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精品项目有五个:一是与全球146个主要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在此基础上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巴西,以及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在内的欧盟诸国,包括越南、泰国、印尼等在内的东盟诸国联合举办文化年、文化季、文化月、文化周及中国艺术节、民俗交流节等大型品牌活动,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二是大力开展遍及海外各大洲的欢乐春节文化交流活动。2014年欢乐春节在112个国家和地区的321个城市举办了570多项大型活动,世界各国近1000位国家元首和各级政要出席,共吸引7000多万海外民众的热情参与⑩。三是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和组织搭建高层交流平台,如中美文化论坛、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文化部长论坛、中非合作论坛文化部长论坛等,定期商讨文化交流事宜。四是面向海外知名专家、汉学家、青年学者开展一系列来华访问、交流、进修等项目,如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奖学之旅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优秀学员访华活动、孔子新汉学计划等。通过吸引外国学者来华访问访学,培养一大批热爱中国文化、熟知中国文化、向世界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海外中国学家。五是启动多项中国图书海外翻译、出版重点工程,积极推动中国书籍、中华学术的对外传播与普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以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和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项目丝路书香工程等。

5.迅速发展的对外文化贸易

近年来,中国文化企业积极发挥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的主体作用,承载着中国元素、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欣欣向荣。2011年底成立的上海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短短两三年中就已吸引232家企业人驻,注册资本规模达35亿元人民币,2013年度基地文化贸易新增总量已超过70亿元人民币,形成了文化产品走出去的上海新模式。据商务部统计,2013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达251.3亿美元,是2006年的2.6倍。另据《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2014)》统计,2013年度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到14.14亿元人民币,相比于2012年的10.63亿元,同比增长33.02%;核心动漫产品出口额达10.2亿元,比2012年的8.3亿元增长22.89%: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海外市场销售收入攀升至18.2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了219.3%。这些数据揭示了我们对外文化产品贸易在近年中所取得的良好成绩,彰显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强劲势头。

与此同时,地方力量、民间力量与社会组织、中资机构近年来也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实践中联合起来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如江苏省联合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组建江苏美国文化中心、伦敦江苏文化产业促进中心等,在海外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云南新知集团在柬埔寨首都金边成立华文书店,并依托该书店建成了首个海外中国文化之家。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策划、推出的《狼图腾》一书,其英文版于2007年在海外发行,创下了中国作家作品海外版权最高价格,甚至有媒体用中国文化产品在《狼图腾》的带领下大举进入英文主流市场来评价这次版权交易的重大意义。次年,该书即拥有了英、法、意等近30种语言的译本,并在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泰晤士报》及美联社、BBC、CNN等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对之进行报道和评论,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反响。可以说,地方力量热情参与的生动局面,亦显示出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蓬勃活力。

三、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实践中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冷战和意识形态对抗等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长期敌视、封锁中国,遏制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懈努力,我们才在打破西方封锁、融入国际社会方面逐步取得积极进展。故此,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工作存在起点低、历时短、经验不足等问题和短板,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交流格局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文化走出去中的这些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走出去的自觉自信有待进一步增强

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地带着我们的文化出国走一遭。走出去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异域国家撒下中国文化的种子,并期待其能够落地生根。因此,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我们以高度的自觉性进行精耕细作。但当前的文化走出去实践,包括一些大型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硬件配置而轻软件关切、重外在建设而轻内涵发展的问题,从而暴露出我们在文化走出去实践中缺乏探求文化传播规律的自觉性、缺乏关注文化传播落地效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等短板。比如在非洲的贝宁从事汉语教学时,我们一度不能根据贝宁的国情民情和风俗文化来进行针对性教学,而采用为欧洲法国人所编撰的教材,以致其中很多内容不适合物质生活相对贫困的贝宁人民,因缺乏切身体会极大地影响了当地学员的汉语学习热情。文化走出去之自觉性较为缺乏的另一种表现是,有些所谓的文化走出去活动,其实仅仅只是一个过场或幌子,其真实目的是到海外沾点洋气以求更好地内销。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国内艺术团体不惜出重金前往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以求成为载誉归来的国际级表演团体的例子:据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的文化参赞称,8个月的时间就接待了133个中国音乐团体,大部分都是来镀金的。这种出海不是为了传播自家文化而是为了沾取别人洋气的现象,不仅反映出部分国人缺乏走出去的文化自觉,而且反映了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走出去的文化自信。

2.文化的对外传播理念有待进一步创新

与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文化传播思想相比,我们当前的传播理念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是制约我们在文化竞争中有效夺取国际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受传统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往往存在慢半拍的情况,甚至在一些涉及中国敏感问题上,当国际媒体投入全力报道的时候,我们的主流媒体却往往集体失声,把话语权拱手相让。再如,针对同一个颇具新闻价值的重大事件,我们的一些媒体对内发布的中文稿件与对外发布的英文稿件,在内容上常常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注重区分内宣与外宣的传统做法,在过去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中外交流日益紧密的当代,自然会影响海外受众对我国新闻报道的透明性和公信力的信任。今天,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革新变化,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亦迅猛发展。新闻资讯的传播对时效性、透明性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于此背景下,如何与时俱进地创新文化传播理念,以真正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协调内宣外宣两条路径,是新时期扩大国际传播话语权并有效推动文化走出去工作向前发展所应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

3.文化交流的方式与策略有待进一步改善

近几年,我们国家在制度、政策、资金、组织等各个方面对文化走出去工作给予的支持力度非常之大,可谓是不遗余力。这充分体现出我们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事业的高度重视。正是在国家宏观层面上的有力推动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但是,其中的有些做法,也极易导致国外受众对我文化交流意图的误解。2014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宣布停办孔子学院。该校的108位教授联名建议叫停孔子学院,他们所称的理由是担心孔子学院的政府背景和不计成本的投入方式,会影响学术自由。虽然芝加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停办孔子学院的风波在国际上没有产生大家所担心的连锁反应:但此类事件也提醒我们要进一步思考文化交流中的方式和策略问题。文化之所以被称为软实力,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潜隐的,是以通过柔性的方式打动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激起人的共鸣为标识的。因此,文化交流一定要注重方法上的柔韧性、灵巧性,以及策略上的隐蔽性、曲折性。

4.文化走出去的效果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更化

好的效果评估体系,是检测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成绩与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引导文化走出去战略更好推进、更优发展的指挥棒。而在盘点近年来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成效时,我们通常会列举成立了多少家海外文化传播机构、通过了多少个文化交流协议、举行了多少场大型文化交流活动、覆盖了多少个国家地区和多少海外群众等等。其实,类似于此的成效统计,只能反映当前对外文化传播中我们究竟做了哪些工作,而不能反映这些工作在影响异域的他们(海外受众)上有什么切实效度。客观而言,在文化走出去的中外交流实践中,从中的起步角度看,我们在短短数十年间确实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但从外的落地角度看,我们距成功实现塑造良好中国形象这一预期目标仍有较远的路途。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6月份发布了全球40国对华好感度调查的数据。调查显示,西方主要国家的受访者对华好感度普遍偏低,如美国人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比例为380-,加拿大是39%,英国45%,意大利40%,德国34%,日本最低,仅为9%。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增强中国文化的海外吸引力与影响力。文化走出去的成效,体现在域外民众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积极接纳与正面认同之上。因此,在文化走出去的效果测评指标上实现由重数量统计到重质量评估、由重外在建设到重内涵发展等一系列转化,是新时期切实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发展的应有举措。

5.学术精品的涵育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新世纪以来,我们在文化走出去实践中培育打造了不少有重大影响的活动品牌和交流项目,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除了这些交流活动类的品牌外,包含当代中国思想、中国理论和中国价值观的文化经典、学术精品还十分稀缺。纵观近年来中国图书版权的国际输出状况就可以发现这一点。经过不懈努力,虽然我们在版权输出的总体数量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输出的图书内容及其质量却不容乐观:在类别构成上,语言类、生活类、文化类的出版物占有市场份额较大,思想类、政治类、学术类的出版物则相对较小。而其中能够进入西方发达国家主流文化渠道且能够影响西方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出版物更是寥寥无几。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中国大陆思想文化界的学术研究在国际化程度上仍然较低,与同属东亚的日韩相比、甚至与港台地区相比都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推动当代中国思想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到使我们的学术研究达到国际化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精品的涵育力度上勤下功夫,要求当代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中国大地、总结中国经验、创新中国话语,努力打造真正具有思想内涵、理论厚度和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名典。

6.文化产业的集群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当前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工作主要依靠作品送出去的形式进行,而非产品卖出去的形式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对外文化产品的吸引力还相对较弱这一事实。能够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是能够流行的文化。缺乏为海外受众所喜爱的、能够引领消费时尚的文化产品,是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相对不高的直接证明。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规模和体量较为弱小的国内文化产业相对缺乏创新创造的活力氛围。据统计,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虽然可以腾飞一词来形容,但由于起点低、基数小,因此至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仅占当年GDP总量的3.42%,与同期占其GDP总量约1/4的美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与实力具有非常巨大的差距。而当年中国文化产品的对外出口额也只有251.3亿美元,仅占我国同期货物出口总额的1%。与美国文化产品占世界市场四成多的额度相比,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面临的竞争压力非常之大。事实上,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由于文化产业基础薄弱,而没有能够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以致这些富有魅力的中国文化元素屡屡被西方国家借去并创作出诸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文化产品热销全球,并藉此传播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因此,扩大我国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体量,在集群化规模化效应的促进下提升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在此基础上培育文化消费品牌,是新时期增强我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文化更好走出去的必由路径。

四、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在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一项涉及对内对外各项领域和各个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是一项关乎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梦想的长期战略工程。我们要有胸怀大局的气度、把握大势的睿智、着眼大事的能力,在政府主导、全面统筹、协调兼顾的基础上,努力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实践的创新发展。

1.坚持软实力发展与硬实力建设的协同推进

十八届五中全会刚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强调要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这对我们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实践亦具重要指导意义。文化之为软实力,在一定意义上是因其为一种难以具体把捉的无形力量;而文化之为当今世人普遍关注的软实力,是因这种无形的力量又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处不在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因此,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文化,不仅依托各种精神产品而存在,而且附着于人类生产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之上。这就是硬实力之为软实力赖以存在的根基的原因。以美国文化为例,把美国文化传向全世界的载体,不仅仅是迪斯尼的动画或好莱坞的大片等文化软产品,而且包括苹果、别克、李维斯、可口可乐在内的众多物质硬产品。而当全球消费者痴迷于此类物质产品时,这些硬产品本身甚至可以摇身变成一种强大的文化符号,俘获着异域消费者的文化认知和心理认同。因此,在我们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必须同时关注软实力之成为实力的重要基础即硬实力的建设,为软实力的硬化奠定坚实的支撑。

坚持软实力发展与硬实力建设的协同推进,需要从战略高度打造中国制造的质量优势与技术优势。当前的中国,是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一的经济大国。中国制造早已充斥全球的各个角落。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主要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价格因素,而相对缺乏高超的质量优势与技术优势。2015年3月份,中国外文局等联合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4)》显示,中国制造的产品品质是阻碍海外受访者购买中国品牌的主要因素。如有6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产品的质量不过关,60%的受访者认为假冒伪劣产品太多,紧随其后的两大因素是食品安全问题和售后服务不佳。我们认为,如果中国产品在世人心目中是缺乏硬质量的伪劣货、是欠缺自主硬技术的低廉模仿品;那么不具硬实力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时不仅不会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反而会削弱中国的国家形象、降低中国文化的对外吸引力。因此,打造高质量与高技术含量的中国产品,使中国在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从制造大国成功转型为制造强国和技术创新强国,对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对外建设具有无可取代的基础性作用。

2.扣紧文化走出去的价值观传播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对外建设,本质上就是要对外展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蓬勃生命力和强大感召力。因此,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必须扣紧价值观传播这一工作主线。对外传播中国价值观,不是要像西方少数霸权国家那样进行对外文化侵略与价值观输出,而是要在文化多元多样的全球文明生态中积极展示中国精神的斑斓价值,从而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交流互鉴、推动各文明体的和谐健康发展。

对外传播中国价值观,要打破国际价值观传播领域里西方国家长期垄断的话语霸权。信奉文明冲突理论、强调国强必霸逻辑,是西方文明长期以来牢固执守的文化偏见。近代以来,西方诸强更是携武力之威,以唯我独尊的心态,通过血与火的战争向世界传播西式理念,以图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当历史积淀深厚、文明传承悠久的中国以不同于西方的模式探索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时,固守传统冲突思维的西方学者、政客就常常喊出中国发展是威胁、不发展也是威胁这种异己的存在本身横竖都是威胁的谬论。面对这一局面,对外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价值观,就是要打破西方国家对世界各民族普遍追求的现代化模式之解释霸权,打破西方国家对民主、正义、自由等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定义权。

争夺价值传播话语权,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立足中国实践,从理论层面增强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总结、提炼与阐释力度。当代中国大地上充盈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原创性实践、独创性做法,并持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独特发展成就。但是,且不说西方人依照自己的思维对中国模式充满重重歪曲、误读,就是中国自己的部分知识分子从理论上审视、思考中国实践时所运用的概念、逻辑和思维框架都依然很西方,从而将中国实践的解释权、话语权拱手相让。因此,争夺价值观传播话语权,必须提升理论创新意识。而要提升理论创新意识,首先应自觉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次要在融通古与今、中与外的基础上进行话语创新,并运用自己的新范畴、新概念、新表述讲清中国道路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文化渊源与演进脉络,讲清当代中国人选择这一发展道路的历史背景与逻辑必然,讲清中国模式、中国理论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促进意义和重要借鉴价值。唯有如此,我们向世界发出的中国声音才有浑厚的底气,我们向世界传播的中国价值观才能够坚实挺立,我们导向世界的中国文化,才真正富有吸引、影响异域民众的魅力。

3.坚持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原则

文化是人的创造物。人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在意涵和千姿百态的呈现形式。因此,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进程中扣紧价值观传播的主线,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单纯地就价值观说价值观,而是应注重撷取多样化的表述内容以及世人所喜闻乐见的丰富表达方式。

坚持传播内容的多样化,要求我们既要努力打造阐释中国价值观的理论精品、学术名典,走阳春白雪的高端化路线,从而掌握国际价值观传播的学术话语权;又要多方展示具有中国特色、中华风韵的生活文化和百姓文化,走下里巴人的大众化路线,以培育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普及的民意基础。相较于精深的学术思想和复杂的观点争论,通俗的生活文化更容易在世人心中引起共鸣,从而激发人们对异域文化的善意。声誉远播海外的中华饮食文化,就是我们在价值观传播中值得借助的重要生活文化。《舌尖上的中国》正是通过讲述中国百姓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而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热情。编剧们在展示一道道美味的同时,把普通中国百姓的勤劳、善良等优秀品格不着痕迹地渗透其中,在节目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把中国价值观播向了世界。此外,调查显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众所渴望了解的中国信息中,传统文化高居榜首。因此,文化走出去实践中我们还应当着力展示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是在讲述历史和传统时,我们要注意立足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来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文化,注意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符号来彰显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理念。

坚持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就是在始终确保政府主导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企业、高校、民间组织、中资机构等的力量,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共同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当今世界愈演愈烈的文化软实力竞争,在本质上是价值观的竞争,蕴含的是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对外建设,事关价值观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事关中国国家安全和民族前途命运。因此在文化的对外交流实践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但是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并不意味着完全由政府出面来包打天下,甚至于过于浓厚的官方色彩,反而容易使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新时期的文化走出去实践中,我们应进一步淡化官方立场,更多地采取商业往来的形式、民间友好交往的形式、高校学术交流的形式等来协同推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

4.坚持文化走出去的本土化原则

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就是引导世人走近、接触、了解中国文化,进而使其尊重、欣赏乃至认同中国文化,也就是让中国文化的种子在异域文化的土壤上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生根的前提,是走出去的文化首先能够落地。这就要求我们讲述、传播的中国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能够接地气。此即跨文化传播实践中的本土化要求。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曾将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化比喻为一张地图,并认为每个国家和民族都站在某一张以自已为中心的文化地图上去观照其他地区的异文化,并产生出许多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文本,以此来认识和对待异文化。格尔兹的这一认识体现了其对跨文化传播现象的内在本质的深刻洞见。事实上,近年来外界人士之所以关注中国文化、并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其原因并不是由于世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普遍的猎奇心理,他们真正关注的是中国文化对其自身文化所具有的潜在启益价值。我们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正是借助世人对中国文化的这一关切,在积极展示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之同时,培养世人对我国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温情与敬意。

坚持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本土化原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异域民众的文化特点、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进行中国文化对外表述的话语体系转化。俗谚谓到哪山头,唱哪山歌,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不能不看对象地自说自话,而要首先学习、研究对方的文化和习惯,做到人乡问俗、人乡随俗。习总书记在坦桑尼亚向非洲人民发表题为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演讲时,开场一句热情的哈巴里所展现的亲切、友好形象,就使中非人民的心灵紧紧地贴在了一起:他在柏林发表演讲而援引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的德语俗谚时所传达的真诚和善意,亦即刻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这些生动的例子都是文化传播中注重话语体系本土化的典范。实现中国话语的本土化转换,除要学习研究异域民族的语言文化之外,还应注重借助异域的人才资源,实现中国文化传播主体的本土化转换。因为本土化人才与广大受众的心理更贴近,对本土受众的文化需求、表达习惯更熟稔。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教授直截了当地指出:一个中国人不论他的英文有多好,都不应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要翻译应找一位文学修养很高的英国人,因为他知道怎么更好地表达。此论揭示的正是本土化人才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坚持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本土化原则,不仅要实现文化表达方式和传播人才的本土性转换,还应努力推动文化传播载体与路径的本土化。在当前的文化走出去实践中,我们十分注重自己的发声渠道如新闻媒体等的走出去建设,注重国家主流媒体的海外覆盖率、落地率。这一举措从长远而言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受接受习惯的影响,对一个国家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而言,其据以接触、了解外来文化的载体和路径,一般还都是本土性的传播媒介。比如,西方主流媒体借助其强大优势在中国的落地建设进行得再好,中国街头的大多数老百姓也还是靠我们自己国家、甚至是自己所接触的地方媒体来感知世界。中国外文局等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4)》也有力证实了这一点。数据显示,海外民众主要是通过当地媒体了解中国,其中最为受访者青睐的是当地传统媒体(有57%的受访者选择这一渠道),其次是当地新媒体(有40%的受访者选择该渠道)。这就要求我们对外传播、推介我们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产品时,应大力借用本土性的传播载体、打开本土化的发布渠道与推广路径。

5.坚持文化传播人人参与原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就是对外塑造中国形象、展示中国魅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此一过程,除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及市场的参与、调节作用外,还应依靠千万民众的积极配合。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4年中国内地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而全年入境旅游人数则达1.28亿人次。仅中美两国之间,每天都有约1万人往返太平洋两岸。曾任美国新闻总署署长的默罗说:文化传播的决定性因素,是那最后三英尺,也就是面对面的对话。因此,无论我们在国家层面投入多么巨大的财力支持,无论我们通过多么丰富的渠道、方式和策略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无论我们阐释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观的作品多么美好、文字多么迷人,如果在中外民众之间进行最后三英尺的亲身接触和交流时,我们不能使世人感受到我们身上的文明气质与友善风度,那么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中国形象的影响力,均将失去据以挺立的根基。因此,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有赖于全体华人树立人人参与的自觉意识和担当精神。

坚持文化走出去人人参与原则,首先要求全民自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近世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加之中外文化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部分中国人在海外旅行时给当地人留下的印象并不十分友好。瑞士的火车为中国人开通旅游专列、德国的餐厅为中国人独辟用餐专区、泰国的寺庙则禁止中国人使用其部分厕所。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一个国家的形象,体现在其具体国民的形象之上;而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取决于其内在的基本素质。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和彰显,有赖于生活于此种文化之下的国民在精神素养上映衬这种文化。因此,中国国家形象的外在塑造,必须与全体国人自我品格的内在修养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从每一个人开始,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开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把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并通过我们平时生活和日常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向世界彰显一个文明大国的国民所应具有的开放精神、包容胸襟、磊落风范和亲善魅力。

坚持文化走出去人人参与原则,还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的积极作用。据统计,目前海外华人华侨有6000多万,分布在世界198个国家和地区。广大侨胞在海外奋斗、拼搏,并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在当地艰难实现本土性转化的一个缩影和范例,他们可谓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而且,无数侨胞虽身处国外,但却时刻心系着祖国的发展进步和祖国融人世界的进程。中国文化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身的独特影响力,实为广大海外侨胞的真诚期盼。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可以、而且应当团结好遍及世界各地的广大爱国侨胞,奏响宣传中国文化的国际交响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创新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的战略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在全市法治宣传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提纲内容精选 有关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范文范本(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