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近十年民族经济学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

浅谈近十年民族经济学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

小编:欧迪久

施正一教授在《民族经济学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四个现代化》一文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建立民族经济学学科,也标志着民族经济学学科体系的逐渐确立与发展。不论从国外来看,还是从国内来看,以各民族经济为专门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工作已经开展起来,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新的独立的学科,已经处在形成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这不仅是站在理论视角、国内外实证与应用的视角上,更是从我国民族政策的不断明确与实施的角度上,提出了民族经济研究与民族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因此本文从民族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实证与政策三个角度对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而更好的把握民族经济学的学科发展与研究内容。

一、民族经济理论研究

近十年民族经济理论的研究仍然基于学科认识、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上进行分析与延伸,这些理论发展仍是在民族经济学作为独立的经济学科的基础上,并重视从民族特殊性的角度分析民族问题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注重研究方法的层次性与交叉使用。

(一)学科认识与研究对象

1.学科认识

从学科认识角度,东人达(2006)从民族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人类学的学科关系角度探讨了民族经济学的地位,认为无论从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而言, 民族经济学均属于经济学学科,所以基于中国国情而建立的民族经济学,因有效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迅猛发展,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民族经济学要研究各民族的经济问题,既要从民族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也要从经济的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这是对于民族经济学学科最通用的定义。王新红,胡莹(2009)认为要充实我国独创的民族经济学学科,就要在借鉴西方完善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论体系上,真正密切民族学与经济学的学科交叉关系,促进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的有机融合。包玉山(2012)认为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民族层面,民族经济学都是成立的,国家层面上的民族经济学探讨的是国民经济的民族性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民族层面上民族经济学建立在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社会的独立性。这就在通用的定义基础上深化了民族经济学的层次,同时进一步丰富了民族经济学作为交叉学科的内涵。

2.研究对象

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狭义扩展到广义层面,从研究特定少数民族到研究中华民族,从研究国内民族经济到研究国外地区民族经济问题,其研究视角不断广阔。刘永佶(2007)认为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明确经济的民族性的前提下对民族的经济发展与关系的矛盾进行研究。 包玉山(2010) 认为民族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少数民族经济应该包含少数民族特有经济和少数民族同质经济,这也是少数民族经济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与研究内容。杨思远(2013)从总体性与个体性的角度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其认为少数民族经济史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进步所造成的经济关系的变革。这是从经济史的角度对民族经济的研究对象进行的分析。这都说明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外延不断扩大, 但注重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仍是关键。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从认识民族经济学的民族性与特殊性出发的。施琳(2006)认为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是一项集民族调查与经济调研两种方法于一体的特殊的田野调查工作,这种特殊性就是尝试从民族的角度来观察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这就揭示了民族经济研究方法要注重从民族性的角度出发来关注民族经济的方方面面。当然这只是民族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具体研究中还要结合指导性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注重三个层次研究方法的统一。刘永佶(2007)在充分认识民族经济学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民族经济学应该运用辩证法的指导,不断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创造,因此其研究方法应该是实证与抽象的辩证统一。周英(2014)从社会科学新方法论的新趋势出发,认为少数民族经济学的方法论研究可以从西方科学化定性研究方法论实践以及定性研究后现代的叙述性转型中进行借鉴,以此来弥补定量研究的弊端。

总之,民族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归为学科认识、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等内容,这也是民族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维度与基本层面。

二、民族经济实证分析

民族经济的实证分析主要研究反映民族经济发展实际的现象与问题,主要集中于贫困与扶贫问题、产业发展与产业调整、区域经济与区域协调等三个方面。

(一)贫困与扶贫问题

关于贫困与扶贫问题的实证分析主要包括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的原因与不同层面,反贫困的问题及扶贫效果的分析等。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民族经济实证分析中关于贫困与扶贫问题关注的重点。

1.贫困发生的层次与原因

贫困发生的原因是多层次的,张晓琼(2006)通过对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接受帮扶的效果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其认为贫困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互动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少数民族主体的能动性、发展文化资源的能力和求变能力等。敬莉(2008)研究了新疆贫困人口的分布,其认为新疆贫困人口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呈现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治理难度大等特征,同时认为导致贫困的原因是区域客观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张亮晶等(2011)通过研究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及贫困特点的相互关系,发现贫困与生态环境恶化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具体表现为贫困导致生态恶化,生态恶化又促使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关系。张艾力(2012)从文化视角分析了蒙古族聚居区的贫困问题,其认为文化贫困是形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教育与接受素养的途径缺失导致的精神贫困最终恶化了经济贫困,文化因素导致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加剧已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徐爱燕等(2013)从经济层面与非经济层面分析了西藏贫困产生的原因,其认为从经济层面西藏贫困接近于发展经济学中的贫困陷阱,而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非经济因素中区域、人口及社会资源特征对于贫困产生也有较大影响。综上,有关贫困发生的原因中文化因素是最主要原因。

2.反贫困与扶贫效果

关于反贫困与扶贫效果方面,游新彩,田晋(2009)通过构建AHP- FCE 组合评价模型,从经济、社会、生态、政治和脱贫状况五个子系统对样本村进行了综合绩效评价和效果分析,用数据分析得到了综合扶贫效果显著的结论。张平,祁永安(2009)以甘肃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县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对贫困人口和收入的影响角度进行了分析,其认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真正扶贫要注重政府干预机制作用,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庄天慧等(2010)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基础设施完善和贫困观念变化等方面探讨了自由贸易区对于少数民族边境贸易县的减贫作用,最后得出贸易自由化对于具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减贫效果显著。曹召胜(2014)探讨了武陵山民族贫困地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行政体制束缚、协同发展政策不明确等方面。总之,反贫困与扶贫的问题还有很多,如何从扶贫的效果来寻求更优化合理、更加精准的政策机制仍有待完善。

(二)产业发展与产业调整

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主要涉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支撑产业和产业集群等方面。这也表明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与适宜的方向。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鲁建彪(2007)分析了傈僳族社区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生活的变迁,并对傈僳族社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进行剖析,其认为傈僳族社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包含农业所有者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与农业生产工具和水平等方面,并提出傈僳族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源于地方村民小农意识的留存和远离市场经济的两大原因。郝戊,李晟韬(2009)从科技创新角度分析了内蒙古科技活动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的关系,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科技投入要素对于产业经济结构的影响程度显著不同,因此要着重发挥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培育区域创新系统,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更有利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鲍海峰,张平(2009)从内蒙古稀土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内蒙古优势产业的传统发展模式,提出要走内生集约型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提升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总体来讲,完善市场、科技创新、培育特色等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关于产业支撑与产业集群,朱文,姜太碧(2008) 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和支撑产业发展关系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要提高城镇化水平,需要不断发挥支撑产业的支持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董洪清(2010)从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角度探讨了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其认为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作用和凝聚效应在不断加强,但要注重延伸产业链条,增加资源附加值,这样才能不断突出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林军,李快满(2014)关注了甘肃民族地区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其认为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规模小、效益低、结构不合理、融资难、创业积极性不高等方面,并提出了提升整体竞争力,拓宽融资渠道等对应的解决措施。综上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势产业集群效应均处在不断提升当中,如何从创新和竞争力因素的短板中寻求突破至关重要。

(三)区域经济与区域协调

区域经济与区域协调研究主要集中在县域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县域经济研究主要包括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韦丽云(2009) 从广西桂林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多层次产业化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其主要从建立实体创新、金融创新和公共政策创新的基础上来实现。黄健英(2010)主要探讨了边境少数民族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分析了边境少数民族县域经济的特点,包括经济的民族性突出、边境优势突出、经济结构多元和发展不均衡等特点,并提出了发挥边境效应、发展特色经济和民生经济等发展模式。方茜(2015)通过构建发展水平、经济成长、投资环境和发展潜力四个层面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四川阿坝州东南部经济区县域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其得出了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包括投资驱动经济增长减弱、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与旅游业支撑能力不足、经济竞争力增强但发展潜力降低、产品同质化与无序竞争、内需与外向型经济不足等五个方面。因此可以看出发展县域经济发展要抓特色,构建多层次的优势发展模式。

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同样作为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肖琼(2009)研究了四川、云南地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机制,其认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还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镇化进程、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徐艳飞等(2010)以云南为例研究了边疆民族地区区域协调发展与演化特征,其认为云南区域系统发展处于从经济制约向资源环境制约转变,其特征是协调程度超过资源环境承载之后,就出现了区域协调程度与经济发展的背离,其得出云南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自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系统的相互协调发展。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王录仓等(2013)从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性(高寒地理环境、多元民族文化)出发,研究了其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与方式,其认为城乡一体化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落后、人居分布离散、基础设施落后、收入差距大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空间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一体化于一体的多元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综上可以看出,民族经济范畴的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殊性,把握这些特殊性才能更好的寻求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真正动力。

总之,无论是贫困与扶贫问题、产业发展与产业调整还是区域经济与区域协调都是基于民族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进行的实证分析,反映了民族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有利于我们认清民族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发展现实,并进行科学的政策决策。

三、民族经济政策研究

民族经济政策研究既有从宏观层面进行探讨的,也有从具体地区、具体政策等微观层面进行考量的,但都根据民族经济政策实施与发展的实际进行了相应的评价,提出了民族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与建议。

(一)民族经济政策微观评价

对于民族经济政策的评价主要是从具体的政策出发,对具体地区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其中有关扶贫政策、财税政策的相关分析较多。

从扶贫和反贫困政策角度来讲,李忠斌,陈全功(2008)汇总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开放式扶贫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惠农政策)和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扶贫政策(扶持标准放宽、物资资金倾斜、扶贫专项资金、金融信贷优惠、社会参与扶贫、开展重点扶贫等)及其对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积极影响。李瑞华(2009)在对少数民族贫困县的贫困状况、贫困程度、贫困特点以及致贫原因等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反贫困政策,具体包括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缩短反贫困规划周期、建立完善贫困评估监测与指标体系等。

从财税、金融政策方面,赵晓芳(2010)调查分析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认为货币政策在贫困少数民族地区传递的障碍远远大于一般欠发达地区。因此有必要从改善经济金融环境出发,优化货币政策传导环节,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应等。张家寿(2010)从金融政策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与跨越式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民族地区金融政策实施应该注重政策引导与创新,同时注重改善金融环境和促进产融结合,最后逐步放开投资规制门槛,丰富金融机构结构等。李俊杰,刘渝(2011)从税收优惠政策角度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以来其对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能力的作用,并提出适当延长优惠期限,积极引导外资对产业的投向和构建基于民族生态环境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总之,民族经济政策的微观评价主要侧重于扶贫、财政金融等方面的评价。

(二)民族经济政策宏观分析

民族经济政策宏观层面主要对民族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归纳分析,对政策实施的不同内容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和扶贫政策等。

冷志明,游新彩(2008)主要研究了民族地区经济政策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的历史变迁,及其带来的财政风险、税收负担、产业调整困境等问题。张丽君等(2010)回顾了建国以来的民族经济政策及其所产生的作用进行了评价,提出民族经济政策构建要注意国家宏观战略与地区微观实际的结合,同时确保民族经济政策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实施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促进民族地区开发式扶贫,建设政策绩效评估体系等。 朱宏伟(2011)从理论层面归纳了民族经济政策的时间、空间两个层面的研究对象,及研究问题、思维方式、资料来源、分析技术等研究方法,同时重点分析了民族经济政策的研究内容包括具体内容和过程内容,具体内容则包括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优惠政策、扶贫政策等,过程内容则为政策的形成演变及评价等。张彦虎,李万明(2012)梳理了民族经济扶持政策的财税、贸易、金融和支援扶贫政策的实施过程及作用,并根据我国民族经济政策改革调整与创新的迫切性,提出要构建与民族地区地域环境、文化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新型扶持政策体系。总之,从宏观层面来看民族经济政策,其分类、特征和作用是其主要研究的方向。

无论从宏观层面把握民族经济政策,还是对民族经济政策进行微观评价,可以看出民族经济政策作为民族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的作用已经日益凸显,民族经济政策与区域政策、国家政策等紧密联系,又延伸到民族经济发展的深处与实际,对于促进民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结语

民族经济学学科理论的发展是建立在民族与民族经济问题的基础上的,民族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又激发新的民族经济研究视角与思维方法的产生。民族经济的实证分析是把握民族经济发展现实,检验民族经济发展的细节与过程的必要环节,而民族经济政策作为运用民族经济理论的实施工具与反馈机制,对于改善和优化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和矛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从民族经济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上,可以看出从民族性与特殊性的维度上探讨民族经济问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因此无论是民族经济的实证分析还是民族经济政策的研究都是民族经济学发展的重要维度,民族经济理论、实证与政策三个维度从不同层面开拓了民族经济的研究视角,同时不断促进民族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完善。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民族经济学学科的关注、构建、完善与发展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析金陵折扇传承发展路径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优秀新闻报道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15篇) 2023年化验员工作业绩总结(汇总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