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在课堂中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

在课堂中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

小编:

"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立足现实,改组教材

时代的发展,使得现行教材内容明显暴露出滞后性。教师应该把握时代对数学的要求,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内在需要出发,灵活组织处理和运用教材,并及时吸收、补充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现在课本上的例题大都是一些条件充足、问题明确的标准题。可在实际生活中,问题并不像课本中的例题那样,条件和问题都十分明确,一一对应,而是需要自己去收集数据,选择条件。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课本中的例题进行适当的改造,成为“问题解决”形式的题目。例如,可将“李老师带50元钱,买了8个文具盒,每个6元,还剩下多少元?”这类题目,改编为“李老师到文具店买六一节活动奖品,准备买文具盒8个,每个6元,只带50元钱够买这些东西吗?”由于改造后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但又不能套用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迫使学生自己去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学生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的办法。除了应用50-6×8=2(元)进行比较外,不少学生还想出了别出心裁的方法:用50÷6=8(个)……2(元)和50÷8=6(元)……2(元)两种假设的方法进行推断,得出50元钱够买每个6元的文具盒8个。

立足现实,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可以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可以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逐渐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

二、利用现象,引入新知

良好的开端如同纽带,联系着学生的元认知与新问题,恰当地运用生活现象引入新课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促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含义时,可运用生活实际这样引入:妈妈买来8个梨,要平均分给4个人:爸爸、妈妈、姐姐和我,可以怎么分?由于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的事例,所以学生对这道题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跳绳比赛,和自测脉搏活动,让学生记住自己每分钟能跳绳几下,每分钟自测脉搏跳几次。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三、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情景的创设,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国传统的教育,深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把教育的目标定为“传授人类千百年来实践所形成的稳固的知识”,在教学模式上采用5个环节,有着太多的“教师中心”色彩。实践情景的创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色彩。如二年级中的表内乘法口诀,在教完之后,进行一节实践课的教学。可以这样创设情景的:秋天到了,你们想欣赏秋天的景色吗?秋天的景色是多么美啊!大家想不想去秋游?但秋游时在家都得带点心,下面是一些食品的单价:面包,2元;苹果,1元;梨,2元;炸鸡腿,5元;话梅,3元;果冻,5角;可口可乐,4元;饼干,2元……让同学们用20元买秋游点心,你计划怎样买,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请同学们用前面学过的知识,看谁安排得最合理?这样的情景创设,把知识点融在情景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解决问题,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四、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生活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笔者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计算学校操场旗杆的高度,如何测量?面对如此高难度的问题,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有的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倒下来量,还有人提议量升旗的绳子,再除以2。这可是个好办法,可顶上有一部分,怎么办?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1米的米尺,笔直插在旗杆边。这时正阳光灿烂,在旗杆影子的边上马上出现了米尺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0.45米。于是启发学生思考:从尺长与影子的比,你能想出测量旗杆高度的办法吗?学生开始议论纷纷,也不断地猜想,不断地假设,终于得出:旗杆的高度与它的影长的比等于米尺的长度与它影长的比。(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旗杆影的长,算出了旗杆的高。于是举一反三,学生兴趣盎然,利用课余还继续测量了学校附近电视塔的高度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五、认知数学,回归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了简便运算后,走进市场,了解商人的口算技能;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组织学生在校门口记录来往车辆,然后加以统计,并发现规律。学生兴趣很高,知识也在娱乐中得到巩固和应用。……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热点推荐

上一篇:音频功放电路教学项目设计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去别的学校听课后的收获和感受 最新博物馆实践心得体会300字模板 2023年班主任技能大赛教育故事演讲一等奖 班主任技能大赛教育故事演讲稿三分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