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小编:

摘要: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实质性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不可回避的严峻挑战。高质量优秀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归纳了人才培养的十个重要环节,并探讨了各个环节的核心内涵,初步构建了优秀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构架。

关键词:教育教学理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工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步伐。“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合作交流日益广泛,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高等教育迎来了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还有许多薄弱环节,深化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

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的教育理念并未跟上时代的发展,教育目标长久处在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套对特定行业和职位有用的知识和技术的层面上,较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而缺乏培养学生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必然带来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时代、学科发展的前沿水平,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不尽合理,各课程之间的联系也不密切。

教学渠道单一,大多仍然沿袭班级授课的单一传统模式,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严重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讲授加考试”构成了教学活动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和学习。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评价体系偏颇。对学生的评价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考试测验仍然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几乎唯一的法宝,忽略了对学生潜在创新能力开发和评价。这种单一的形式不利于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方法单一,内容不尽合理,难以真实地评判教师的水平和成绩。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和教育功能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从以继承为主转向以创新为主。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各国教学模式的改变几乎都朝着通过探究式学习、实践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的方向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从以能力为导向到以价值观为导向。而价值观导向归根结底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以及对待社会、国家和世界。(3)从以课程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标准化的个性为主转向以培养多样化的个性为主。以学生为中心正在成为很多国家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导向。而以学生为中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员化发展,即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二是个性化发展,即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4)从信息工具使用到教学模式的改变。近20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然处于信息工具与技术使用的初级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仍然欠缺。(5)评估评价观念的重大转变。新的理念提出,评价评估要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评价评估的重点应放在改进课堂实践,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尽早参与以及将学生置于核心地位。通过评价评估发现问题,为教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因此,面对当前国际教育教学改革新的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紧紧围绕高等教育质量这一生命线,乃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根本任务。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客观深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我们必须把高等教育工作重心放在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上来,深入思考,探索并实践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改革思路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教学工作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始终是高校的生命线。

面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讨论与思考。在理论上,要对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培养的思路、方案、模式等进行更深入探讨,形成先进而完整的体系。形成办学特色;在实践中,要形成兼顾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思路,形成科学的适用于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并及时实施。最终达到实质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基于这一基本思想,本文提出在人才培养和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十个重要方面。

1.明确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立人教育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称: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鲁迅先生则明确指出:“教育是要立人。”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在国际教育界有着同样类似的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家斯金纳则用更加简洁且极富哲理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内涵,他认为:“教育就是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那么,所谓“剩下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和精髓,就是“独立的人格、探索的精神、学习的能力、践行的能力”。

因此,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专业知识虽然重要,但更需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探索、思考、学习以及践行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对于认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找准前进的方向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没有理性的自觉,是不可能在实践中做个自觉而清醒的教育者的。

2.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引导教学工作,形成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通过专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管理制度等实施人才培养的方案与计划。简单地说,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实施计划。

很显然,构建合理的、先进的、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将人才培养方案的精心研制和凝练作为重点。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2013年7月关于《理学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框架说明》的通知精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乃是该专业类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它主要适用于三个方面:一是作为设置专业的参考;二是作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性规范;三是作为质量评价的参考。

因此,“标准”是设置专业的基本准则,是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性规范,是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我们应该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本依据,引导教学工作,按照基于“标准”、高于“标准”、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依据各校各专业办学条件的实际,凝练形成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3.合理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先进的科学理论、技术与老旧的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体系的矛盾。因此,密切结合国际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统筹本科教育不同阶段、不同课程教学内容,梳理核心知识,优化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尽可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建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将教师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实质性地形成特色鲜明、国际接轨的理论教学体系,保证教学内容先进性。这些都是亟待进一步加强与深化的。

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对创新性人才培养尤为重要。传统教学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实践,但它强调实践教学的验证性过程,注重对经典学说的认知和接受,创新性实践环节较少,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需要在已有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按照实践教学“认知-综合-探索”循序渐进规律,统筹本科四年的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计划,构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协调配置、时间穿插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性教学新体系,完善本科实践教学环节。

总之,在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我们应该突出思维方法训练,加强实践方法创新,打破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的教学过程,使不同课程内容自然交融、互相关联。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最终建立特色鲜明的“自然认知-方法实践-综合分析-探索创新”循序渐进的课程新体系。

4.教学方法与方式的创新与探索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教学方式的改革必然要求和引起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减少课堂讲授学时,增加讨论课和实践课,使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信息量。积极鼓励学生直接参加部分教学活动等。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针对传统教学过程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单一、考核方式简单、教学内容单调、教学过程呆板、缺乏师生交流等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等弊端进行系统改革,形成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方式。

对于课堂教学,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孔子型课堂(知识驱动、教师主动、学生能动)、苏格拉底型课堂(问题驱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翻转型课堂(基于MOOc的在线学习、课堂质疑)、自主型课堂(程)学习(兴趣目标驱动、自主自觉行动、课内课外联动)等多种课堂教学形式。

通过教学方法与方式的创新,使教学过程实现五个转变,即:从验证性到设计性的转变;从灌输式到启发、讨论式教学的转变;从传统技术到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的转变;从单科性到综合性的转变;从认识性、继承性到创新性的转变。

5.建设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

推进教育创新和培育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工作,也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优秀的师资团队和教学管理团队是践行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体系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的关键要素。

应该以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强政策调控,科学设置机构和岗位,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任”,完善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学习、国内外进修体系,从而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应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重视师资队伍学缘结构优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缘交叉,改善知识结构和教育背景。对于理、工、农、医类专业,还要不断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形成能够满足实验教学需求、队伍稳定、专/兼结合的实验教学队伍。

专职教辅/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稳定、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素质高、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强。

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制度,落实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还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

6.建立一流的教学实验室

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的主导思想,牢固树立实验室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的思路,带动实验室建设上台阶。并逐步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实验室进行测试,为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提高科研素质提供平台和条件,这对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意识将起到积极作用。

在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大力倡导“教学科研一体化”的主导思想。使专业实验室不仅能够全方位地服务于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工作,而且能够在较高层次上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并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技术,这就极大提高了专业教学实验室的水平和档次,以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将科研成果实时转化为教育资源。高水平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奠定了教学的高起点、高标准。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自我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形成实践教学从理念到形式全面改革。同时,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方法、实践管理模式应该逐步国际化,这对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意识将起到重要作用。

热点推荐

上一篇:在“协同创新”中培养卓越法律人才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交叉任职心得体会(精选5篇) 最新急诊护士出科个人小结200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