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感恩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及实施途径探析

感恩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及实施途径探析

小编:

"

论文关键词:感恩教育 大学生思想教育 作用途径

论文摘要:开展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助于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能力提升。通过有效的措施途径对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报恩教育,使大学生做到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意识成为中国传统的价值信念与基本文化立场,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诸如“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卧冰求鲤”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我们必须教育大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教育学生明白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文素质、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点,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 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当前,国人中感恩意识的缺失比较普遍。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孝顺和关心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很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

感恩氛围缺乏,深层的根源在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感恩意识”的缺失从根本上讲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弃的结果。 家庭极少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感恩意识淡化的重要因素。在家里,父母视上重点、读名牌为头等重要,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孩子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当然,这严重扭曲了孩子的正常心理。

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是感恩意识淡化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社会评价学校以升学率为标尺,教师评价学生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应试教育使学校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十分严重。

社会舆论宣传教育不够是感恩氛围缺乏的深层因素。由于文革这十年浩劫的严重影响,当今社会又处于转轨换型时期,这些年来公共舆论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感恩文化方面宣传教育的不够;加之社会上过分强调竞争,人们普遍关注自我,不诚信甚至欺诈现象大量存在,因此造成当前社会环境下感恩意识缺失。

三、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高等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的高贵之所在。拒绝感恩,是道德的失落,是不文明的表现。

令人遗憾的是,感恩作为一种美德在许多人身上缺失了,感激已被不少麻木而浮躁的现代人所疏远和淡漠了。他们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

感恩教育是全社会的一个问题,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希望工程”,关乎我们民族的未来,这项工作仅靠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全社会都应该重视“感恩”教育,它是社会和谐的营养剂,应该成为社会的必修课;感恩教育更需要补课,让他们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意义深远,势在必行。

四、感恩教育的作用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我们的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更要教大学生如何做人。

1.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教育

感恩意识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荣辱观、价值观和担负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教育。

2.感恩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谐的种子。感恩是温暖的阳光,感恩是感情的粘合剂。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爱,情同手足。所以,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抱怨和对抗,多些友善和快乐。

3.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高校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感恩教育来引导和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他们做人的基本准则。感恩教育有利于完善大学生人格,提升情商。

4.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感恩是传统美德,是真善美的行为,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因此容易获得工作岗位,从而得到锻炼而迅速成长起来,大大增强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5.感恩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上升到更高层次,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培养大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家庭和睦;从社会而言,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切实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6.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学校“三风”建设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才懂得理解父母的辛劳,尊重老师的劳动,他们就会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刻苦学习,全面提高综合能力,立志全面成材,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感恩教育的开展促进培养道德自律的学生,同时促进了高校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和和谐校园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五、感恩教育的途径

开展感恩教育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学生是主体。感恩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

1.思想教育入手。以“八荣八耻”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2.从小事抓起。感恩教育不要好高务远,提倡大学生做“小事”,从学生主动擦黑板,清扫寝室,节俭朴素,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等实在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掘井人”。

3.融入教学管理。感恩教育无处不在,将其有机的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更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4.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采用多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场合的正面教育、事迹感染和氛围影响。思想政治者积极引导,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重行,使其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

5.家庭补上感恩教育课。“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家长也要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在假日里让他们帮父母做些家务,算算他们成长所花费的经济帐,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辛劳,父母要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6.搭建感恩教育的载体。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校园活动中,开展感恩专题教育;组织特色感恩活动;开设情感教育课或专题,开通心理情感热线;搞好特定节日的感恩教育等。

7.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家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积极的行动教育影响学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

在感恩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强调感恩教育的科学性。重视感恩教育的开放性,提高家长、学校、社会的整合力度。遵循感恩教育的规律性,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尊重感恩教育的平等性,时时刻刻做到尊重学生,一视同仁,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注重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参考文献: [2]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

(5):13.

[3]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6

(1):36.

热点推荐

上一篇:德国“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学习与借鉴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清贫读书心得(模板20篇) 2023年农技员年度工作计划(模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