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简析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简析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小编:

"

[论文摘要]构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遵循统一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并重性原则,努力建立结合机制、干预机制、服务机制、互助机制和保障机制于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体系

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全面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确保高校稳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探究基于实效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根本目的就是切实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构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1.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就是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将受教育者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实现教育者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统一,从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一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能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前瞻性,以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创新精神根据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尊重受教育者即全体大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是客体,也是主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要能唤起和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创造性、能动性,促进教育对象进行自我教育,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性原则,就必须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结合起来,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激发起自我教育的要求,培养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我要求,从而实现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化。

2.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标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而且要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热情、果敢、坚毅、人格健康、个性和谐、具有创新能力,成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并重性原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发展性教育引导与问题性咨询辅导并重,坚持预防学生自杀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并重。根据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型,即教育发展型和咨询治疗型。咨询治疗型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是具有医学特征的模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心理障碍或身心疾病患者为服务对象,以消除症状作为首要的咨询和治疗目标。教育发展型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模式则以所有的人群,特别是健康的正常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把求治者称为来访者,不以消除症状为首要治疗目标,而以促进来访者的成长、发展为根本目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二者兼顾,坚持二者并重。

三、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内容

1.建立结合机制。高校要理顺工作体制,从总体上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实现心理建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课程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切实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要鼓励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心理学知识的积累,将心理健康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达到宏观与微观并重,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两种教育理论的教育合力。

2.建立干预机制。高校要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方位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立由校(院)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班级心理委员和大学生心理社团组成的纵向链条;建立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家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和心理咨询室组成的横向链条;建立由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援助热线、心理信箱等构成的心理求助“绿色通道”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与干预体系等,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功能覆盖全体学生。

其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专家组的指导下,组织协调专业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通过授课、辅导、咨询及心理训练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院(系)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指导下,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委员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况变化,及时发现和反映学生的心理问题,对重点学生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并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学生心理社团则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形成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建立服务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应激事件或者外部环境造成的,从根本上消除或缓解这些负性事件的影响,对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作用。为此,高校除了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还要从学生资助、管理和就业指导方面,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外部条件。对于贫困学生,要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等资助,减少他们因为学费、生活费无法缴纳而带来的焦虑和压抑。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辅导员要及时介入,多给学生一些关注和辅导,有针对性地建立一对一指导与服务。对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建立就业基地,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应聘技能培训等,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

4.建立互助机制。高校要通过组建大学生心理协会、设立班级心理委员等,加强同辈教育骨干队伍建设。建立起联动机制、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即加强各层次同辈教育组织的互动与联动。定期组织同辈教育骨干培训,强化同辈教育骨干的专业知识修养,对在同辈教育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

5.建立保障机制。为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做到“五个到位”,即机构到位、人员到位、投入到位、场地到位和制度到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大力度、全方位的支持。

机构到位是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校(院)、院(系)、班各级心理健康教育负责组织,分别负责相应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人员到位方面,高校要按不低于1∶3000的师生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同时按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对固定的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场地到位和投入到位方面,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团体训练室、心理测量室等必需的工作场所并提供经费保障。在制度到位方面,要建立一整套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包括各机构的工作职责、人员管理和培训、工作程序等一系列制度。建立心理危机学生月报制度、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来访学生心理信息反馈制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案等,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热点推荐

上一篇:探析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和对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我的家乡贵州演讲稿分钟(通用8篇) 嵌入式心得体会csdn 嵌入式心得体会200字(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