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高校办学特色与特色化的辩证思考

关于高校办学特色与特色化的辩证思考

小编:

"

[论文摘要]高校办学特色是一个不断着色、固色与增色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文章分析了办学特色与本色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归纳了特色化的影响因素,指出特色化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自我完善与卓越发展的过程。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 办学特色 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

高校的办学特色就是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近年来,人们之所以对高校教学质量有颇多非议,就是因为高校办学同质化。高校要实现特色化办学,培养出具有自身特质的人才,就必须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扮演好自身应有的角色,在办学过程中树立特色意识,强化特色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履行好自己的教育职能。其中,厘清办学特色与特色化的辩证关系,是特色创建的基础。

一、办学特色与办学本色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特色与本色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对立,既相依存又相映衬,体现出事物的同一性与特殊性。本色是事物表现出的原有品质与风貌,是同类事物本性所在和归属依据,具有共性化和同质化特征。特色是事物表现出的独有品质和风貌,是事物的特质所在和区别依据,具有个性化和特质化特征,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显性态势和竞争优势。与本色相比较,特色至少还应具有独特性和先进性特征。独特性所表现出的“独有”与“特殊”,是同类内在的个性区别,是个体品质上可识别的显性方面,而先进性体现在“领先”与“进步”上,是个体性能上的优势所在,是与同类相比较所表现出的较强竞争力。如果一个事物不具有独特性就不能称为有特色,不具有先进性就不能稳固和发展特色,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因此,特色必须要具备独特性和先进性,才能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需要认清的是,特色并不是事物原本固有的状态,在本色基础上才能发展起来。本色是事物存在的基础,特色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本色求同,特色求异。本色需要巩固,特色需要破立。因此,高校不应因追求特色而淡化或抛弃本色。

高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本色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品质与风貌,是学校在高教系统中的价值体现,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特质上。办学本色,是高校原本固有的品质与风貌,是高校建立与存在的基础,具有普适性。高校办学特色是在办学本色基础上,长期对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和高等教育价值观不断探索与追求的结果,是在办学理念、办学环境、地域文化、培养目标与模式等的差异前提下,不断巩固和强化这种差异中逐渐形成的,是在不断固本求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塑造核心竞争力过程中,着色、增色并不断固化特色的过程。因此,特色建设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无特色的学校要树立特色意识,加强特色建设,努力使学校着色,精心培育起特色。特色弱的学校要努力保持特色,扩大色域,不断增色,使特色更加突出。有特色的学校要不断巩固和完善特色,努力增添色泽,使特色更加鲜明,成为学校的办学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无论高校塑造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其目的和意义并不在于特色本身,而在于形成特色、保持特色和发展特色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上,在此过程中不断使学生受益,使社会受用。也就是说,高校的办学特色必须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质量提高为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自身特质的人才来,才能称得上特色,这样的办学特色才是成功的,才具有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那种只图短暂效应而营造出的特色,虽屡见不鲜,却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作秀而已,对人才培养毫无益处。

二、影响高校办学特色化的因素辨析

影响高校办学特色化进程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高等学校管理与导向方面

宏观上,国家缺乏多样化的高校分类管理,使得众多高校办学定位不准,在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上趋同,导致高校千校一面,特色不明,缺乏有效的多样化评价机制与监管体系,仅用本科、专科和研究生培养两三套方案对全国2260多所高校进行评估,不经意间把高校办学导向了共性化。缺乏多样化的发展目标规划与导向,使得高校在高质量和高层次办学追求上只见“华山一条路”,导致学校发展目标与规划呈现同一化,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理念与理论指导,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论上创新不足,至今没有形成高等教育中国特色化。不可否认,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非常必要,但是却不应照搬照抄,应与本校的实际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元素,进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才能逐渐形成自身特色。

(二)高校自身管理与定位方面

微观上,高校自身缺乏对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高等教育价值观长期而执著地追求,致使办学特色定位不准,管理不稳定,学校办学难以着色;缺乏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热衷于学习或拷贝别人的做法,造成人才培养难具特色;缺乏正确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与办学理论指导,忽视特色建设的稳定性与长期性,造成特色建设不稳定、措施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特色创建难成一色;缺乏稳定的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忽视定位管理的一致性与连续性,办学过程带有主观性与功利性,人才培养呈现随意性与盲从性,造成学校发展难有起色;缺乏对自身办学本源性差异的定性与甄别,忽视学校间个性差异对发展的促进作用,造成有益的个性没有得到有效巩固与拓展,陷入特色化误区,学校办学难以增色。这种管理与定位上的问题,应尽快矫正,才能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

(三)办学特色创建与维护方面

近年来,高校热衷于特色创建,一夜间,“特色兴校、特色立校、特色强校”口号喊得震天响。仔细分析其中一些所谓的“特色”,不难发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共性化与同源化问题。高校办学如同事物发展一样,也存在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共性是存在的基础,是内在联系;个性是存在的依据,是本质区别。没有共性难以衬托出个性,没有个性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高校内在的办学特征是相互依存的基础,是共性而不是个性,如果学校将办学的共性当做个性来对待,不去追求个性发展,就会步入实践误区,创建的特色也只是泛化的特色,将无法形成真正特色。而一些似曾相识的特色,虽经文字润色或事例佐证,但也不难辨认出其同源关系与品质。这是因为一些学校为求捷径,学习和引进别人教学管理模式或人才培养方式的结果,不加吸收与充实,没有加入自身元素或赋予新的内涵,就急于推出来创建,这无疑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是难以成就特色的。

2.局部化与表象化问题。高校的优势学科或特色专业并不代表学校的办学特色,因为办学特色的受益者不应局限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而应包括所有的学生。学校如果以特色专业或优势学科为突破,逐渐扩大受益面,逐步发展成办学特色,则不失为特色创建的一种选择,但是切不可将办学特色等同于局部化的专业或学科特色。近年来,人们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当做特色创建的金科玉律,并不完全符合高校办学规律,高校也不可能都包罗万象,做到大而全,因为这样不利于高校多样化发展和高等教育体系完善。如今一些高校的综合化发展与之不无关系。另外,为迎接评估通过临时性投入和形象化建设,用硬件建设或媒体宣传来标榜特色,只不过是功利性的包装而已,一点也体现不出内在特色来。高校通过加强硬件建设来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开展媒体宣传来树立学校形象无可厚非,但是只重视外表塑造而不重视内涵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无益处。因此,那种只求大而全,不求精而强,或只求表象与形式,不求内涵与实质的做法,应予摈弃。

<> 3.全面化与片面化问题。高校某些方面的不同与差异不能完全概括为特色,如果学校把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甚至某个专业与课程等的差异,都当做特色,那将无特色可言。评估中有学校总结出两三个,甚至四五个特色,就是这一现象的具体体现。特色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告诉我们,高校办学特色的重心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是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能使学生产生特质变化的事物,那些与此无关或联系不大的创新与改革,不应当做办学特色来对待,要防止特色建设全面开花。而把教学管理模式、后勤改革模式、科研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学科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的改革说成办学特色,夸大其中的功能与作用,并加以渲染与固化,这在高校评估中并不少见,是特色片面化的具体表现。

三、高校办学特色是一个不断特色化的过程

高校办学特色不仅是一个不断着色、固色与增色的过程,更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这一过程永无休止。无论对已经具有办学特色的百年老校,还是对正在创建特色的新兴院校来说,都是一个形成、发展、巩固与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由内化到外显,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为高校办学持续特色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动力;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影响,为高校的差异性变化不断提供特殊的养分和氛围;不同的办学理念、办学类型、培养目标、服务面向、专业或学科结构与培养模式等,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质化奠定了个性化发展基础和实践条件。高校应在不断创建、巩固和完善中促进特色累积与提升,进而实现特色化发展。特色化发展主要蕴涵在以下过程中:

一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高校办学与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实现办学特色化的需要。为此,高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切实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保持适度办学规模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使学生烙上学校特色的烙印,彰显出不同的色彩,受社会所青睐。要清楚,高校特色化程度,最终取决于学生健康成长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素质提高的显性程度,取决于所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程度以及受欢迎的程度,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因素使学校社会地位与声誉提高的程度。一些高校之所以难以实现特色化办学,就是因为他们背离了办学宗旨,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不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目标,因而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也就没有结果可言。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综合国力的竞争,高校办学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社会功能,成为影响综合国力的一大要素,从而凸显了高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存在价值。因此说,高校的特色化已经演变成了社会化过程,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这是特色建设的不变定律。

二是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不断促进个性特质发展的过程。高校办学特色化是一个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不断追求个性发展与特质发展的过程。每一所高校都不会永远满足于现状,会有更高的目标追求,因而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多方面都会不断进行探索、改革与创新,这也是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有助于促进改革与创新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渐取得突破,从而达到质变,走上一条个性化发展道路。办学特色化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调适,不断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过程。为此,高校的办学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以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不断自我调适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从而实现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相适应。其中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维护教学稳定是实现特色化的首要条件,所有的改革与创新必须符合自身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质量和促进自身发展,如果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创新而创新,破坏了稳定,导致质量下降,无疑是对教育规律和办学宗旨的违背,是不可取的,要摒弃那种谈到改革或创新就称好的错误观念。

三是坚持独立自主创建,不断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纵观办学特色比较鲜明的学校,其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无不根植于学校,生成于学校,成熟于学校。所以说,高校办学特色创建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在厘定自身优势与劣势前提下,找准发展方向,以传统底蕴为基础,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发挥好校内外可利用的资源优势,有的放矢地加以构建。特色是一个由浅到深、由弱到强、由隐性到显性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需要全体员工长期努力和不断培育才能形成的。期间维护特色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非常重要,是不断促进特色化的重要保证,切不可因有所起色而不增色,更不要因某种需要而中断或另起别色。要知道,特色创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几代人积极探索和精心打造,在不断总结、积淀、提炼和完善中才能得以形成的,是需要高校的管理者们和全体员工,像维护自身声誉一样去精心呵护才能得以实现的。因此,只有使特色不断增色,才能确保特色富有活力,色彩更加鲜明。

四是追求卓越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过程。办学特色化是人才培养整体优化的过程,既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优化,也要对学校的管理、教学和课程进行优化,需要不断地扬弃。这一过程是促进全员积极参与的过程,需要在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引领下,结合本校实际,促使全体员工参与学校的办学;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充分展现自身独特办学风貌中,促使办学成果不断固化与发展;在不断经受时间考验和实践检验中,促使特色在校内外产生深远而有价值的影响。这一过程是不断追求优质办学和卓越发展的过程,需要在更高的发展目标、更优的教学质量和更好的办学效益感召下,坚定信心,矢志不渝,永不停歇地奔向目标。这就需要高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促使办学思想、管理模式、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等方面不断继承、改进、创新与发展,坚持不懈地积累与完善,努力达成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达成教育可行性与社会适应性的有机统一,达成学校客观存在与员工主观努力的有机统一,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论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网店客服工作职责(九篇) 形势与政策中美经济关系论文(优质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