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有关民族地区高校特色化翻译教学模式的分析研究

有关民族地区高校特色化翻译教学模式的分析研究

小编:龚才豪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受到强烈冲击,各民族地区的对外交流合作也愈加迫切。以贵州为例,由于国家西部发展政策倾斜,贵州成了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个核心地区。近年来,一些重大的国际、国内活动频繁在贵州开展。同时,贵州自身也抓住机遇宣传自己,积极到世界各地举办各种民族歌舞表演,少数民族民问艺术品展览,展开各民族古村寨、服饰等的世界文化遗产中报工作,积极开发民族地区优势产业,如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推广旅游品牌等,真正向外展示着贵州各民族多彩的风貌。

中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给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很大契机,在这一过程中,翻译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对外翻译成为了展示民族形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与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对外翻译宣传的工作和任务越来越多,翻译市场前景可观。然而,与民族地区发展形势相悖的是,我们缺乏熟悉地区社会经济状况、懂得民族民问语言文化、能够胜任沟通任务的高水人应用型翻译人才,这使得对外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沮碍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瓶颈,翻译产业亟待发展。虽然,在一些重大场合我们可引进一些翻译人才,但是,要完成种类繁多的、有着丰富含义的民族文化的翻译工作,仅靠引进几个翻译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民族地区还需着眼于本地翻译人才的培养。因此,各民族地区高校翻译教学必须重视地区发展的特色化需求,结合对地方经济文化情况的研究,摸索出一套既适应时代需求,又具本地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要立足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目前,不少民族地区高校的翻译教学目标较笼统,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没有考虑民族地区发展的特色化需求。因此,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的新形势下,如何满足社会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培养出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外语水平高,具备扎实民族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知识的专业化翻译人才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各民族地区高校作为为地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科技各方面外宣翻译工作注入人才力量的主要来源,首先要定位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校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除了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掌握基本的翻译技能和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外,还应考虑地方因素和地方特色,重视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问文化历史的宣传、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必须加强学生民族语言文字、文化历史、习俗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其在今后的工作环境中能胜任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对外翻译工作,能充分展示介绍民族民问文化,达到走出去,引进来的宣传目的。除此之外,民族地区的翻译人才培养还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建构及教育资源合作,根据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及教学资源建构自己的翻译教学体系。由以上目标看出,民族地区的翻译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培养出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性曰笔译人才,以此解决地区高水平、实用型翻译人才奇缺的问题。

二、构建有特色的课程设置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翻译教育存在着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最突出的问题是课程设置特色不明,忽视本地用人需求。民族地区各高校培养人才应结合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结合自身师资和办学特长,创建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以本地区的翻译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比如,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集聚地,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问文化及类型多样的生态系统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民族文化的开发和生态旅游成了贵州发展的又一个重点。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原有翻译学习所必需的核心课程,即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和通识教育,还应重视民族文化知识教育,开辟民族文化知识课堂,开设具有本地特色的一些课程(可以以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如各典型少数民族语言、民俗文化、民族地理、民族历史、民族旅游等课程,其中民族语言、民俗文化课程可在大学一年级时就开设,便于学生对其有较深厚的学习与认识。通过学习以上课程,使学生对民族地区的语言、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逐渐有个整体了解,做好职前准备。当然,这对各高校配备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师资提出了要求,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可以通过聘请民族语言、民俗文化研究专家课堂讲授或专题系列讲座的形式来补充。同时,在生源遴选方面,可以多考虑来自典型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

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有赖于合理的课程设置。民族地区高校只有认清地区发展的特色化需求,才能创建出科学的有特色的课程模式,才能针对性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

三、实行多元务实的翻译教学

当前,民族地区高校的翻译教学与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联系不密切,翻译教学缺乏特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较单一、空洞,缺少实效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各高校必须走多元务实的教学之路。

1.翻译教学应丰富调整教学方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目的和任务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传统翻译教学是教师讲解理论、方法,学生只是机械地操练,没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制约了翻译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应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运用语篇教学、任务教学、模拟教学、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真切地参与到翻译的全过程,掌握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提高翻译能力。比如,为了让学生灵活、完整体验翻译过程,可采用语篇教学。语篇是有着完整语义表述的自然语言,语篇教学可让学生学会根据语篇语境来斟酌字句的意义,琢磨转换规律,选择符合原意的句子结构和译文,切不可脱离语篇孤立地去考虑字句的理解与表达。在以工作坊为形式的模拟式教学中,可以让参加者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去发现认知的自点,了解阻碍有效发挥潜能的因素,对照教学要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互动中让每个参与者都有自省的湘会和可能。

2.教学内容要贴近现实需求,结合地区发展形势,体现地区发展特色。传统翻译教学,教学内容陈I日,题材单一,译例主要以文学类为主,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应对社会实际需求。因此,要更新教学内容,改变原来重文学、轻实用的倾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引入与地方经济文化等有关的材料,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地方经济文化特点及现状。部分内容可邀请社会企业家、社会翻译工作者来讲学,通过他们的切身感受和事例,让学生了解到活生生的素材。此外,地区教育部门和高校应提供实用性较强、有真实翻译案例的教材,或组织力量编写涉及地区经济文化、历史等发展特点的有地方特色的翻译教材。由于对外交流的频繁开展,各种会议、展览在民族地区层出不穷,这些会议活动的名称、标识等一般都有英汉对照的翻译,教师可有意收集整理这类资料。同时,教师可收集民族地区各种艺术节中涉及民族语言、文化、建筑、服饰、艺术等方面的有汉英翻译对照的教学素材,充实教学课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灵活考虑翻译策略,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四、重视翻译实践

翻译是一门突出技能、实战性很强的学科,翻译实践是对空洞翻译教学的最好补偿。因此,在课堂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加强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把学生带入企业或工作现场。这不仅能够丰富深化其专业知识,强化其翻译技能,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为以后进入翻译职场做好准备。

做好翻译实践要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教学实践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或模拟翻译实践,这样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前而提到的翻译工作坊就可以成为学生课内翻译实践的很好形式。

教师可直接将真实的翻译项目引入翻译课堂,以具体的翻译任务为目标,将翻译真实化、将课堂社会化。比如,教师可收集各种需要翻译的真实材料,让学生来完成,然后评选出来,给予一定报酬;或学生译好后给教师存档一份,作为评分依据。课外实践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利用假期和教学安排的社会实践时问去本地或周边地区各大型的国内、国际性盛会,各类涉及少数民族民问文化艺术宣传的活动现场观摩、参与翻译活动,或去一些事业团体、外资企业、博物馆、文史馆、民族民俗研究所等翻译需求量大的单位进行翻译实践,培养独立开展翻译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建立专门的翻译实习基地。这不仅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检验其翻译综合素质、施展翻译才华的平台,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对意向求职地的文化经济等各方面作较为深入的调研,以便更好地调适自己。同时,实习基地的建立,有助于为学生提供真实、多维的信息来源,使其有足够、真实、具体的翻译体验,有湘 L会自省、内化所学知识,切实提高翻译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结语

翻译是沟通的桥梁和媒介。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各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要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翻译教育应考虑地方因素,重视自身特色建设,在此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更新课程设置、改进教学观念,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适应翻译市场的需要,培养出有实干能力,受社会欢迎的翻译人才,达到繁荣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目的。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析国有企业秘书的选聘论文火鸡与松鼠的选择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军官双争工作计划(模板5篇) 2022纪检委员表态发言简短和感想(9篇) 大一新生对大学三年的规划(专业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