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回归生活的研究生和谐德育研究综述

论回归生活的研究生和谐德育研究综述

小编:

"

论文摘要:现有关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学术道德”三个方面,而忽视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真实生活体验,毕业、就业、婚恋,科研诚信、科研生活中的幸福感和社会责任感等等,以及他们对自我现在和未来的定位。文章提出了“回归生活的研究生和谐德育”理念,从真正回归生活的视角进行研究,对研究生和谐德育的理论和实践途径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回归生活;研究生;和谐德育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的地位和作用将愈加显现,而社会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研究生的德育状况却不令人满意。对于一个在年龄结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心理承受力、社会适应力等方面都与本科生有相对较大差异的研究生群体,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呈现出了政策化、抽象化和环境单一化现象。因此,需要加大研究生和谐德育的培养力度,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把德育与生活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生活引导研究生走向更好的未来。

目前国内对研究生德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研究生德育在具体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二是为构建新的研究生德育理念寻找新的理论基础和新的探讨视野。前者的研究难以提升到研究生德育理念的层面;后者的研究难以在研究生德育的具体工作中产生实效。笔者认为两方面研究沟通的桥梁应该是回归研究生生活的德育理论和实践探讨。

一、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

从国内来看,自古代以来中国就非常注重德育的发展。但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社会价值日益多样化,德育的发展渐渐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变化,出现了与生活脱节的现象。为了实现德育的改革和创新,理论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研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育向生活回归成为德育改革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对回归生活的和谐德育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和谐德育概念内涵的研究

在学界,“和谐德育”还没有作为一个严格的词汇被正式提出来。最早提出“和谐德育”一词的是詹万生教授,詹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中,主要是从大、中、小学德育存在着的倒挂、脱节、简单重复、过频变动和脱离实际的现实出发,提出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体系的基本思路。

王克认为和谐德育就是要人们拥有民主的理念,公正的品质,诚信的道德,创新的精神,沉着的性格,环保的意识,做到自身的全面修养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资雪琴指出和谐德育需要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与人的发展为宗旨,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造和谐的环境,使人得到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时桂平提出了相似的含义,第一是在德育中要解除矛盾和反作用力,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优化学校的教学环境,使各个主体和要素之间和谐相处;第二是调节学生内在的道德品质结构,这既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又能完善全面发展的人格,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尽管定义表述方法各不相同,但都离不开“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和谐发展为宗旨”这一点。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界对和谐德育概念的研究较多,虽然“研究生和谐德育”这一完整提法在资料中尚未涉及,但是相关研究不少,比如“研究生和谐关系”、“研究生和谐班集体”、“研究生工作中的和谐思维”等等。

2.关于德育回归生活的概念内涵研究

对于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这一概念的内涵,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张志勇在文中提到,建立以生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体系既是学生道德生成的源泉,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手段。也就是说,学生的道德生活经验必须进入学校道德教育课程,即回归生活也就是回到日常生活中,回到实践中,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徐金寿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回归生活的德育不是随意地去附和生活,而是指“高于”生活,“源于”生活,从而找回德育生活的精神所在。杨秀莲认为,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可摆脱教学过程中说教的概念化、抽象化、教条化,挖掘德育蕴藏于生活中的资源,从根本上加强生活与道德教育之间的联系。

迄今为止,与研究生相关的德育生活化研究资料虽然不多,但吉丹如等人提出的“推动研究生德育生活化”的理念,却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基础和理论支撑。"

3.关于研究生和谐德育模式的研究

近几年,众多学者构建了许多不同的研究生德育培养模式。吉丹如等人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研究生德育模式,即一种主体性德育模式。这种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德育模式,它是通过规范的或某种超越现实理想的道德教育去塑造与培养人,它对今后德育改革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优势集成-研究生德育工作新模式是由张培英等人提出来的模式构建思想。当前高校之间竞争激烈,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出社会最需要的人才。该模式是以“学生满意,社会得益”为出发点,突破传统的管理和决策思路,把培养目标-社会需求-成本结算加以整合,结合优势实行集成管理方法。张体在研究生德育和谐发展模式中则强调“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简称KAP模式)。现代科学的综合发展和现代社会的迅速进步需要复合型人才,知识、能力与人格就是对现在人才的基本要求。研究生教育训练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人性的完善,这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由此可见,对于研究生和谐德育模式如何转变,如何回归生活,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摸索和探讨。

二、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从国外来看,20世纪后期,重视教育、重视通过德育促进个体发展,几乎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最先明确“和谐教育”定义的是苏霍姆林斯基,他认为“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之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表现自我,把自己的内在本质,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在积极劳动和创造中以及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一书中,严厉地批判了传统教育的“银行储蓄观”,提出了著名的“对话式教育观”,弗莱雷认为,我们的教育不是谁教育谁,也不是自己教育自己,而是通过世界来相互学习,这种教育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种解放,是一种自由和和谐,而非对话则是一种压迫和强制。

三、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众多学者对和谐德育提出的相关背景、理论基础以及构建模式等方面都做了较为广泛的探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目前我国研究生和谐德育的研究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譬如,从理论基础来看,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很少将心理学运用其中;从研究方法来看,对于研究少年德育研究的实践探索还不够,没有具体深入;从研究领域来看,对研究生德育研究多局限在国内,中西方的比较研究少等等。因此,以“回归生活,实现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研究生和谐德育研究是目前德育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这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析和谐社会下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心得体会军旅歌曲有哪些(实用5篇) 2023年第四季度思想汇报(案例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