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高职生核心能力研究文献综述

试析高职生核心能力研究文献综述

小编:

"

论文摘要:高职生核心能力是高职教育本质特征之一,关系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决定的,因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要求学生的能力内涵进行适用性调整。当前高职生核心能力研究的立论依据仍然停留在1998年提出的定义规定范围,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在反思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隐性知识的获得能力”为高职生核心能力,并分析了该论点的立论基础和时代意义。

论文关键词:隐性知识获得;高职生;核心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是教育的任务和功能之一。随着社会知识经济形态的形成,以及社会职业分工的精细程度的加深,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要任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为复杂更为全面的要求。明确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能力要求,特别是明确社会对职教学生最本质、最关键的核心能力的内涵,才能进一步探索职业教育的本质,才能明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完成职业教育承担的社会职能。

一、对既有高职生核心能力研究的反思

第一,在对核心能力内涵的认识上,大部分研究者以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8年提出的职业核心能力定义,认为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往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许多论者依此为基础衍生出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具体由基本能力、关键能力和潜在能力三部分组成。基本能力细分为学习效果、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抽象概括能力、推理判断能力等方面。关键能力主要是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耐挫能力,具体又有职业行为能力、生存发展能力、有效理解和反馈能力、与他人协调合作能力、忍受挫折能力、排除干扰能力、自我减压能力等。潜在能力是包括积极求异能力、丰富想象能力、敏锐观察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灵活处置能力等。潜在能力往往是无形的、不可测度的。还有人提出高职生的核心能力分为普通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而在不违反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法》的前提下”,如果一所高校本着以教导学生成为“认识社会道德规范,掌握学科专业技能,符合社会进步发展,引领社区文明建设”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其学生能力的培养或许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模块”、“八项能力”。“三个模块”即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可持续发展模块。其中基本素质模块包括交流、社会认知、艺术修养三项能力。专业技能模块包含科学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评价与决策能力三项能力。可持续发展模块包括多视野认知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两项能力。 第二,在对核心能力的培养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专业技术素质教育,开展心理素质的教育,采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等措施上。还有人提出从发展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出发,构建高职教育的培养体系,但仍然不外乎几个方面,如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多元化课程,重视公共课和基础性课程的功能,重视实训课程等,关键是缺乏核心能力指标与培养措施关联度的研究。学生处在职业教育的场域中,获得职业(岗位)知识技能是主要的任务,获得职业(岗位)知识技能的能力就是他最重要最关键的能力。学生在课堂或实训过程中具体的教师行为、学生具体的学习方式与学生职业技能的某项指标提高的关联度,没有被论述,这样就造成研究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低。

第三,在对核心能力的研究中,大多是论述了核心能力的内涵和培养措施上,很少看到探索核心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核心能力由哪些普通能力组成?核心能力的实现需要哪些一般能力的支持?如何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区分核心能力发展的层次、阶段?各种能力是如何作用的?促进核心能力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等等。研究核心能力发展的模型可以使教师根据学生核心能力的结构、水平、需要进行设计合理的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和安排教育方式,并给予及时地指导和帮助,从而促进职教学生核心能力顺利发展、快速提高。 "

二、职教生核心能力研究的两个基点

职教生的核心能力研究立论基点之一是对“核心能力”的正确理解。正确理解必须逆本溯源的从语义方面纵向分析定义的内在规定性。“核心能力”是来自于企业管理学科领域的一个概念,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Iad)和哈默尔(GaryHamel)于1990年首次在《哈佛商业评论》提出,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能给一家公司带来特色的、成文或不成文的技巧、能力以及知识组合,它具有独特和不易模仿的特点,能给顾客创造巨大的价值,给公司创造良好的效益。核心能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和新事业发展的墓础。借鉴并拓展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ryHamel)的企业核心能力概念,可以看出核心能力就是具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对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核心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技巧,具有独特性、价值优越性、不可替代性、很难复制性,并且能对其他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的能力,是关键能力,但不是基本能力,也不应该是通用能力。

高职生核心能力立论基点之二应是把高职学生与普通高等学生进行能力区别。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型人才为主。对技能的学习、运用和迁移能力是职教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不难看出,把职教学生的核心能力内涵规定在“交流表达能力、数字运用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八种能力上的论点,混淆了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都是做一个合格社会公民或劳动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它不是核心能力,因为不具有独特性、竞争优势和对其他能力的影响和支配作用。正像美国通用汽车的核心技术是不能等同于日本本田汽车的核心技术一样的道理。

三、高职生的核心能力应为“隐性知识的获得能力”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对技能的学习、运用和迁移能力是职教学生必须的能力。职业教育中的“教”就是教师把技术技能从书本或教师自身转移到学生身上,“学”就是学生从书本或教师(师傅)身上学到职业技术技能,这是一个技术转移(技术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主体上)的过程。

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也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技术转移中的显性知识是以编码化的形式(如作业指导书、图纸等)移交给技术采用者的,转移的时间成本较低;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是技术成果转移中不能或没有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有关技术成果的构思、设计、试制及其生产的技术诀窍类知识以及技术成果研发单位及其员工的理念、精神、价值观等文化层面知识和内化在员工头脑中的管理知识,这些技术成果中的隐性知识通常物化在机器设备上、存在于技术成果研发人员的头脑中或隐藏在技术成果中,属于技术方法型知识,主要指人们行为或行事的技巧、技能和方法,既如何做的知识。在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是最难获得的,也是影响技术掌握、转移的最关键环节,是在反复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完成的。隐性知识的获取能力,就是对隐性知识的识别、选择、获取和应用能力,一旦掌握或提高,就能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技能既操作技能,就能很快适应不同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提高职教学生的竞争力。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所有的教育类型都涉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传授,但知识侧重面不同。高职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主要是工作过程性知识,是使学生知道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中如何做、如何做得更好的知识,这些都属于隐性知识;因此,“隐性知识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知识的内涵”。隐性知识的学习是职业能力的重要基础与途径。现代的建构主义职业能力开发理论突出强调职业能力开发的情境性、个体性、建构性,注重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生亲身参与教学行动的过程,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解决实际项目、问题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行动过程中不断地体验、积累、摸索、顿悟来建构个体隐性知识体系,这个过程是学生职业能力逐渐提升、渐进形成过程,因此,高职教育对知识系统的获取、应用、评价和创造的过程,是一种对隐性知识实施管理的过程。高职生对隐性知识的获取能力,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将来的工作环境中,都是最基础、最主要、最重要、最具竞争力,并能对其它能力产生支配作用的核心能力。

四、“隐性知识的获得能力”确立为高职生核心能力的意义

第一,把职教学生核心能力确定为“隐性知识的获得能力”有利于对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进行哲学思考。姜大源提出了“以隐性知识管理为基础来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论”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的重要意义“传统意义上的普通教育学和教学论侧重于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而职业教育学和教学论则侧重于对隐形知识的管理的新观点,为探究“普职”差异并为寻求解决差异的手段及其理论依据”职业教育对两种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要求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决定的。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语境中,这里的工和学都是学习的过程。学指的是理论的学习、课题的学习,工是工作中的学习,车间中实习实训中的学习。职业教育强调“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就是要求不断提高学生获得在岗位情境中获得非编码化的隐性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工学结合的真正要求,创新工学结合教学形式、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二,深入研究影响职教学生核心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的核心能力是在职业教育场域中的实践中形成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的,既包含由教师的个人因素,如教师的技术意识、技术知识、人格特质、专业精神,也包括客观因素,如技术特点、学校管理、教育模式、教育评价、学生及家长的观念等。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有目的的教育和有计划的训练。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都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作为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我们要研究这些因素对学生核心能力影响作用的大小、影响的方式等等,从而在能力的培养中,增强促进因素,控制制约因素。这一现实要求必然涉及到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模式的创新。理论研究应把学生核心能力发展的一般理论和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结合起来,解决改革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建立起科学的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策略,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第三,有利于把握正确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界研究的另一个热点是课程改革。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具象思维或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人,能较快地获取隐性知识,当前,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逐步深化,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已成为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和内容。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外在形式的模仿不是教学改革的实质。高职教育课程及教学模式等的变革,其核心应重视对应于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性知识的学习,强调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知识体系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自我建构,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隐性知识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析学科教学论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精忠报国串讲词 班会主持稿(优秀9篇) 纳税操作心得体会报告(通用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