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90后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试论90后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小编:

"

论文摘要:90后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问题包括珍爱自己生命与漠视非己生命的反差、混淆虚拟生命与现实生命的界限以及过分张扬工具理性价值忽视价值理性。优化生命意识教育应以回归生活与德性为起点,着力于90后大学生幸福感受力的培养,改善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构成的教育生态循环系统。

论文关键词:虚拟生命;幸福感受力;教育生态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便肯定了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苏格拉底通过呼吁“认识你自己”将哲学研究的主题从自然回到人自身,这也蕴含着以人的生命为目的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则大大发展了“人是目的”的思想,他们把目的王国从哲学理念转回到现实的可能性生活之中。他们要求人不再围着其他东西转,而应围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因此,生命意识教育内含着对每个人的充分尊重,是教育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关系的重要纽带。当前高等教育已经面对90后群体,社会高速发展不断彰显物质财富与技术的力量,生命延展的长度以及拓展的领域可以依赖科学改变,但是生命价值的内涵却在成功与财富的局限空间里无法突破,由此导致生命意识教育问题演变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焦点。

一、技术与虚拟的共谋:90后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问题探析

1.珍爱自己生命与漠视非己生命的反差

马克思曾指出,人追求幸福的行动并不一定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控制自然的欲望与能力。“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90后大学生的成长伴随着国家技术革新、人与自然关系由征服到和谐转变的历程,社会飞跃式的发展不断印证工具理性的适用而忽视价值理性,由此导致90后大学生强化了自私的个性,习惯站在自己立场上考虑问题而忽视他者,形成道德冷漠与漠视旁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其一,为个人小的利益获取不惜牺牲他人生命为代价。90后大学生往往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抚养过程中无意识将其置于中心位置使其自我中心主义不断膨胀,部分家庭不惜代价地满足子女需要的教育行为更加剧了其自私的德性。他们融于集体生活与社会生活以后,作为社会组成成员的部分,从而失去了家庭王子、公主式的备受关注的骄傲。集体与社会中难免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冲突,在此冲突中,部分大学生采用极端的剥夺对方生命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例如药家鑫交通肇事后持刀将受伤妇女捅死的理由仅是主观上个人觉得农村妇女太难缠。其二,漠视动物生命与自然界生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不断膨胀,人定胜天的思想不断得到科学飞速发展的支援。这使得90后大学生中存在两种危险的倾向。首先是漠视动物生命,虐待动物。90后大学生由于家庭常有饲养宠物的习惯,部分大学生在校园内也饲养宠物,但目的显然只是为了消解空虚与寂寞,所以出现了高校校园每到毕业的季节,校园遗弃宠物激增的现象。此外,环境责任意识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的淡薄本质上珍爱自我生命漠视非己生命反差的表现。

2.混淆虚拟生命与现实生命的界限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90后大学生带来了生活的巨变,出现了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社会的网络社会即“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无人不网”。90后大学生不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而且也生活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网民超越了地理、时间、对象等的限制。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扩大了生活的圈子,开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生活。一方面,网络正在改变传统的教育形态;另一方面,网络也正在为生命意识教育的社会生态制造一个新的难题,它使个体的发展出现无序状态。

首先,多元异质道德文化对中心——边缘两级框架的瓦解对生命伦理规范的冲击。网络的无中心化使得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异质伦理文化,不同时段、不同类群的道德文化都能在网络上共存,这样,大学生就有机会去领略多样的异质的道德文化,并激起他们进行比较与评判。在这个过程中主流的道德语境框架很难控制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反而为受教育者道德价值的无中心化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其次,网络游戏不断升级暴力张扬不仅导致大学生群体网络游戏成瘾的病态,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甚至把虚拟世界中杀人的游戏复制到现实生活中来酿成悲剧。过多地迷恋网络游戏给生命意识教育带来的影响包括淡化责任意识。虚拟世界所为游戏者编制一套可以为所欲为的程序,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游戏的过关可以忽略生命伦理规范。

3.生命价值教育存在的误区

马克思·韦伯把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以追求效用为目的,而价值理性则强调目的、意义和价值的合理性。现行的生命价值教育过多的强调工具理性,掩盖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缺失,以及其急功近利的心态。于是个人功能给社会功能让路,社会本位代替了个人本位。由此,90后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存在以下误区,其一是过多关注生命的索取价值忽视奉献价值、强调个人价值忽视社会价值。90后大学生家庭经历了财富趋同到贫富悬殊的变化,加之社会转型期间由于国家政策调控不当所引起的“非常态致富”,在导致物质基础极大差异的同时,所激发的多元意识不断瓦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基础。在这样情况下,解决实际问题与奉献社会相比具有时间上的优先性。其二是过分强调成功标准而忽视善恶标准。90后大学生背负着家长成龙成凤的殷切希望,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早教革命开始被竞争的丛林法则所裹挟,加之择校、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让孩子成功几乎成了家长唯一的要求,由此忽视了德性的养成与历练,忽视成功的道德方向。 "

二、回归与优化:90后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路径选择

1.回归生活与德性:生命意识教育的起点

生命意识教育从目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培养人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与幸福能力;就其过程来说,它本身就应该是一种生活、一种幸福。虽然不能说生命意识教育偏离了它的轨道,但不能否定的是在今天的生命意识教育中,这种背离生活与漠视德性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这种生命意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了自己的本质,忘记了自己的使命。正如威廉·格拉斯尔博士在《没有失败的学校》中所描述,在学生心目中,他们在学校所做的事与他们的课外世界完全分离了。生命是非常有限的,生命意识教育之初衷是想花上一段时间,让受教育者理解生命的可贵并自觉升华生命的价值。生命意识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让大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并理解生命的本质,从而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只有回归到生活过程中大学生才能从社会整体系统的视角理解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从自我感受的视角对事情做出武断的决定。正如刘次林在《幸福教育论》中指出的,一个自杀的大学生如果能体会父母从十月怀胎到含辛茹苦抚养子女到大学阶段的曲折经历,以及该行为带来家庭社会的伤害,他就不会把自己的痛苦看做是越不过的大山。

此外,生命意识教育必须回归到德育为先的轨道上来。当前生命意识教育将生命意识的核心价值张扬为成功与致富,这使得道德修炼的衡量标准显得空洞,放弃自我生命与剥夺他人生命的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但其仁爱与爱人之心的缺失正揭示了生命意识教育对道德修养的忽视。

2.幸福感受力的培养:生命意识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幸福虽然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但是它对个体的生命质量、对社会的进步都存在显著的影响。如果说幸福观教育主要是提升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水平,为培养大学生感受幸福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的话,那么,对大学生追求幸福能力的培养更应是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使命。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永恒主题,追求幸福是人的内在需要,是人的一种潜能,这样潜能的开发与唤醒必定是需要生命意识教育作用的发挥。

生命意识教育要培养90后大学生的幸福感受力。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激发大学生产生幸福感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然而一些大学生却缺乏幸福的感受,或者说因感受幸福能力的低下而丧失幸福感。就今天的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生活在比父辈优越得多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中,生活几乎能够提供其所需的一切,然而许多大学生不仅不能感受自己所处的幸福情景,有的反而滋生郁闷、沉重与负担感,原因是多方面的,幸福感受力的待提高是其中原因之一。正如赵汀阳深刻的指出,“是否能够获得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敏锐感到幸福之所在,在这种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感受力可以通过生命意识教育来形成和改善,幸福感与对幸福的感知及感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关联,弗洛姆指出:“幸福和生命力、情感强度、思想及生产性的提高相关联;不幸则与这些能力和功能的衰退相关联。”现代生活中物质主义、享乐主义、非理性主义、金钱关系、钱权关系等畸变的生存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当代大学生对真的幸福生活的感知,钝化了大学生的幸福感,这在“生在福中不知福”的90后身上尤为明显。生命意识教育有责任担负起彰显90后大学生幸福生活的重任,使学生形成感受幸福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去追求幸福。

3.优化教育生态:改善生命意识教育的环境

杜威认为,“一个人的活动和别人的活动联系起来,他就有一个社会环境”。社会环境通过个体活动,塑造个体行为、智力和情感倾向。对于生命意识教育而言,它也存在一个生态环境的问题。生命意识教育社会生态环境循环互动可以看做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循环互动体系。

(1)家庭环境:生命意识教育的细胞。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生命意识教育的结果,不同的家庭环境对生命意识教育效果的影响是不同的。家庭环境由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结构和家风构成。优化影响生命意识教育的家庭环境一方面要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另一方面不能仅为了经济条件的改善而忽视家庭团结和睦,要营造完整友爱的和谐家庭。家庭的分崩离析往往是子女生命意识偏激的源头。此外要维持家庭成员至少一家三口基本的结构,减少长时间的家庭成员的距离隔离。要营造民主平等议事且内含社会道德的家风。

(2)学校环境:生命意识教育的社会连接点。根据生态系统自然平衡、协调进化的思想,生命意识教育必须营造宽松有序求实进取、和谐的学校环境,以促进生命意识教育社会生态健康发展。一是要营造大学生自由成长的生态环境。二是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欣赏大学生生命的灿烂,让教师从师道尊严的圣坛走向人人平等、自由民主的教与学之间交流、碰撞。三是要创设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大学生情操,构建大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

(3)社会环境:制约着生命意识教育生态的发展方向。社会环境将生命意识教育对象置于一个宏观的教育背景中,它不仅引导着生命意识教育的环境,同时也制约着整个生命意识教育生态的进化方向。社会环境通过强调精神层面的环境来影响受教育生命主体,它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相互渗透、牵制。社会环境对塑造大学生生命意识的价值取向起着重要作用。优化生命意识教育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营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道德气场;另一方面要通过法律保障对漠视生命践踏生命污染环境的恶劣行为予以约束。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析网络化图书馆管理员素质的提升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应急物资运输问题数学建模论文 最新幼儿园大班开学工作计划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班务计划(实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