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如何发挥指导教师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浅析如何发挥指导教师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小编:

"

论文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 分类指导 双导师制度

论文摘 要:为更好地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区分专业硕士导师和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制定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遴选标准,落实双导师制度;淡化校内导师职称和资历限制,鼓励导师年轻化;按照学科和专业组建导师小组,发挥团队作用。

目前中国导师制度存在遴选条件僵化、结构单

一、水平参差不齐、责权利不清等问题,成为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在导师的选择上大都没有进行区分,引起了对于这两类研究生在培养模式上的模糊和混淆。应该将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一步区分,突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更好地发挥导师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一、区分专业硕士导师和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实行分类指导

根据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和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要求,本文认为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导师的选择机制上,应该进行区分,即二者由不同的导师分开指导。由于来自不同学校不同本科专业的研究生,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学生,其本身水平也不一样,尤其是现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硕士在学术水平上的区别更加明显,所以分类培养模式在研究生教育中势在必行。从学生角度来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更希望获得实践能力,或者是理论知识应用的培养,从导师角度来看,有些导师理论水平有限,但实践应用能力较强,他们更希望给予学生在实践应用上的指导,而非理论研究。因此,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硕士分类培养,导师各取所长,区分专业硕士导师和学术型研究生导师,按需培养,取长补短。

专业硕士导师可以从现有导师中分离出来,例如,学校里有些导师理论水平较高,但校外学术交流较多,行政工作繁忙,这些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应该让这些导师专门负责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不承担专业硕士的指导任务。而有些导师学术水平一般,但工作经验丰富,校外有实业或担任某些企业顾问等,这些导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多,能够给予学生更多实践工作方面或者人生规划方面的指导和建议,适合担任专业硕士的指导教师。专业硕士导师还可以从优秀的青年讲师中挑选,例如自身学术水平较高,教学达到一定年限,所指导的本科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青年讲师。

二、淡化导师职称和资历限制,加重年轻导师的比重

中国现有导师制度对职称和资历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具有带硕士研究生的资格,而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一般都在40岁以上,因此目前学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呈现出年龄较大的特点。年龄较大的教授在理论方面有成就,但创新能力不够,接受前沿性的东西或者对新知识反应不及年轻老师敏感,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要求并不严格,更多的是强调实践性,因此需要年轻化的导师队伍培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中国研究生扩招迅速,导师数量相对不足。根据研究生培养规划,到2015年,中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将达到硕士研究生总数的50%,那时导师数量不足将表现得更加明显。而导师数量不足影响到导师对学生的精力投入,进而影响到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中国应该允许和提倡优秀的副教授带博士研究生,相应的,优秀的讲师也应该被允许指导硕士研究生。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导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还可以为导师队伍注入年轻活力,提升导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该淡化校内指导教师对职称和资历的限制,加重年轻化导师的比重。对于理论水平尚未达到副教授所应具有的理论水平,而又在同级别的老师中具有较好的理论水平的优秀讲师,他们有能力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方面,这对教师本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给优秀讲师更好的研究环境,为其跨入副教授行列提供平台。另一方面,讲师的加入会使研究生导师趋于年轻化,为研究生导师团队注入新生力量。可以从年轻的讲师中挑选出部分优秀讲师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例如,已经发表了权威期刊论文或者指导本科毕业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讲师;从国外留学归来,或者参加过国外的学术交流活动的讲师;与企业联系密切,有充分校外资源,工作经验丰富的讲师等。"

三、制定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遴选标准,落实双导师制度

由于目前中国研究生培养在课程设置和导师选择上没有将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硕士进行严格区分,学校还是相对重视专业硕士在理论水平上的培养,使得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和提高。为了满足专业硕士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要求,学校应该采取双导师制度,并切实地推行。学生自主选择校外导师会导致校外导师水平不一,而且不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评和监管,另外,学校一般有很好的校外导师资源,因此,学校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主动帮助学生选择和落实校外导师,并且这种双导师制度应该得到有效的监督。

中国专业硕士人数相对较少,研究能力较高,与企业合作的可行性较大,因此,校外导师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实践活动应该得到充分落实,并成为高校的一种制度。中国每年都有很多优秀毕业生,不乏具有高等学府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或者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最终在国内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工作。这些优秀资源都可以被高校充分利用,聘为校外导师,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突出专业硕士在某一领域的专门培养。

学校应该与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制定相应的标准聘请校外实践导师。首先,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选择上,应该选取一些在某一领域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单位和企业,如政府部门,医院和大型企业等。其次,应具有硕生以上学历,这类导师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上。第三,达到一定级别以上职务(如科级干部或者中层经理及以上),工作经验丰富,尤其是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或者实践工作年限在十年以上等。

四、按照学科组建指导教师小组,发挥导师团队作用

应该按照学科和专业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团队里的导师可以来自本学科,也可以来自其他相关学科,可以来自本校,也可以来自外校,这种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的导师团队将带来学术思想碰撞和知识互补。加强导师之间的联系,可以根据学科或专业组建教师指导小组。一般以五位导师为一组,小组内成员所研究的学科专业基本相同,可包括专业硕士导师和学术硕士导师。组内安排导师定期组织学术报告,每周召开学术讨论会议,包括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学位论文课题、中期检查和预答辩及答辩等,所指导的研究生都必须参加。导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术讨论,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可以由学生组织学术论坛,分组讨论。一般而言,大型的学术会议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导师讨论小组或者学术会议建立三十人左右的规模比较合适,一般也就是五个左右的导师和他们所带的二十多名研究生组成讨论小组。

参考文献: [2] 王莹,朱方长.中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

(2). [4] 石敏,陈翌庆,许育东,王雷,苏海林.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1,

(1

2). [6] 李娟.建设导师队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科技与管理,2000,

(1).

热点推荐

上一篇:探析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房东与多人合租签合同(优质5篇) 幼儿园中班教案五大领域(十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