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走近名家――郭沫若

走近名家――郭沫若

小编:

【美文一】

芭蕉花

文/郭沫若

这是我五六岁时的事情了。我现在想起了我的母亲,突然记起了这段故事。

母亲在十五岁的时候到了我们家里来,我们现存的兄弟姊妹共有八人,听说还死了一兄三姐。那时候我们的家道寒微,一切炊洗洒扫要和妯娌分担,母亲又多子息,更受了不少的累赘。

白日里家务奔忙,到晚来背着弟弟在菜油灯下洗尿布的光景,我在小时还亲眼见过,我至今也还记得。

母亲因为这样过于劳苦的缘故,身子是异常衰弱的,每年交秋的时候总要晕倒一回,在旧时称为“晕病”。晕病发了的时候,母亲倒睡在床上,终日只是呻吟呕吐,饭不消说是不能吃的,有时候连茶也几乎不能进口。像这样要经过两个礼拜的光景,又才渐渐回复起来,完全是害了一场大病一样。

芭蕉花的故事是和这晕病关联着的。

在我们四川的乡下,相传这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母亲发了病时,我们便要四处托人去购买芭蕉花。但这芭蕉花是不容易购买的。因为芭蕉在我们四川很不容易开花,开了花时乡里人都视为祥瑞,不肯轻易摘卖。好容易买得了一朵芭蕉花了,在我们小的时候,要管两只肥鸡的价钱呢。

芭蕉花买来了,但是花瓣是没有用的,可用的只是瓣里的蕉子。蕉子在已经形成了果实的时候也是没有用的,中用的只是蕉子几乎还是雌蕊的阶段。一朵花上实在是采不出许多的这样的蕉子来。

这样的蕉子是一点也不好吃的,我们吃过香蕉的人,如以为吃那蕉子怕会和吃香蕉一样,那是大错而特错了。有一回母亲吃蕉子的时候,在床边上挟过一箸给我,简直是涩得不能入口。

我们的祖宗原是福建的人,在汀州府的宁化县,听说还有我们的同族住在那里。我们的祖宗正是在清初时分入了四川的,卜居在峨眉山下一个小小的村里。我们福建人的会馆是天后宫,供的是一位女神叫作“天后圣母”。这天后宫在我们村里也有一座。

那是我五六岁时候的事了。我们的母亲又发了晕病。我同我的二哥,他比我要大四岁,同到天后宫去。那天后宫离我们家里不过半里路光景,里面有一座散馆,是福建人子弟读书的地方。我们去的时候散馆已经放了假,大概是中秋前后了。我们隔着窗看见散馆园内的一簇芭蕉,其中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大黄花,就像尖瓣的莲花一样。我们是欢喜极了。那时候我们家里正在找芭蕉花,但在四处都找不出。我们商量着便翻过窗去摘取那朵芭蕉花。窗子也不过三四尺高的光景,但我那时还不能翻过,是我二哥擎我过去的。我们两人好容易把花苞摘了下来,二哥怕人看见,把来藏在衣袂下同路回去。回到家里了,二哥叫我把花苞拿去献给母亲。我捧着跑到母亲的床前,母亲问我是从什么地方拿来的,我便直说是在天后宫掏来的。我母亲听了便大大地生气,她立地叫我们跪在床前,只是连连叹气地说:“啊,娘生下了你们这样不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了!”我们都哭了,但我也不知为什么事情要哭。不一会儿父亲晓得了,他又把我们拉去跪在大堂上的祖宗面前打了我们一阵。我挨掌心是这一回才开始的,我至今也还记得。

我们一面挨打,一面伤心。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该讨我父亲、母亲的气。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在别处园子里掏了一朵回来,为什么就犯了这样大的过错呢?

芭蕉花没有用,抱去奉还了天后圣母,大约是在圣母的神座前干掉了吧?

这样的一段故事,我现在一想到母亲,无端地便涌上了心来。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

啊,母亲,我慈爱的母亲哟!你儿子已经到了中年,幼年时摘取芭蕉花的故事,为什么使我父亲、母亲那样的伤心,我现在是早已知道了。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

(选自《郭沫若诗文精选》,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思考练习】

1.文章写在四川的乡下芭蕉花是不容易购买的,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怎样看待作者兄弟二人偷摘天后宫中的芭蕉花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父母亲为什么对兄弟二人摘天后宫中的芭蕉花非常生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体会文章最后一段话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以“芭蕉花”为题,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文二】

橘 颂

文/郭沫若

清晨的橘园,暮春,尚有若干残橘,剩在枝头。园后为篱栅,有门在正中偏右,园外一片田畴。左前别有园门一道通内室。园中右侧有凉亭一,离园地可高数段。亭中有琴桌石凳之类。亭之阶段,正向左,阶上各陈兰草一盆。阶下置一竹帚。园中除橘树外,可任意配置其他竹木。

屈原左手执帛书一卷,在橘林中略作逍遥,时复攀弄残橘,闻其香韵。最后于不经意之间摘其一枚置于右手掌上把玩。徐徐步上亭阶,坐在阶之最上段。一时闻橘香韵,一时复举首四望。有间置橘于阶上,展开帛书,乃用古体篆字所写之《橘颂》。字系红色。用朱写成。

屈原徐徐地放声朗诵。

辉煌的橘树呵,生长在这南方,独立不移。绿的叶,白的花,尖锐的刺。多么可爱呵,圆满的果子!由青而黄,色彩多么美丽!内容洁白,芬芳无可比拟。植根深固,不怕冰雪■霏。赋性坚贞,类似仁人志士。 读至此中辍,置书膝上,复取橘置掌中把玩,闭目玩味。

此时宋玉抱一小黄犬由外园门入,年二十左右,着短衣,头上挽两卷■。见屈原,即奔至其前。

屈原:那很好,你们年轻人有起早的习惯,更能够时时把筋骨勤劳一下,是很好的事。我为你写了一首诗啦,我们到亭子上去坐坐吧。

宋玉随上,立于左侧。

屈原:你把阿金(小黄犬名)放下,念念我这首新诗。

宋玉:呵,年青的人,你与众不同。你志趣坚定,竟与橘树同风。你心胸开阔,气度那么从容!你不随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你谨慎存心,决不胡思乱想。你至诚一片,期与日月同光。我愿和你永做个忘年的朋友。不挠不屈,为真理斗到尽头!你年纪虽小,可以为世楷模。足比古代的伯夷,永垂万古!

宋玉:我怎么当得起呢?

屈原:我希望你当得起。你看那些橘子树吧,那真是多好的教训呀!它们一点也不骄矜,一点也不怯懦,一点也不懈怠,而且一点也不迁就。是的,它们喜欢太阳,它们不怕霜雪。它们那碧绿的叶子,就跟翡翠一样,太阳光愈强愈使它们高兴,霜雪愈猛烈,它们也丝毫不现些儿愁容。时候到了便开花,那花是多么的香,多么的洁白呀。时候到了便结实,它们的果实是多么的圆满,多么的富于色彩的变换呀。由青而黄,由黄而红,而它们的内部――你看却是这样的有条理,又纯粹而又清白呀。它们开了花,结了实,任随你什么人都可以欣赏,香味又是怎样的适口而甜蜜呀。有人欣赏,它们并不叫苦,没有人欣赏,它们也不埋怨,完全是一片的大公无私。但你要说它们是――万事随人意,丝毫也没有一点骨鲠之气的吗?那你是错了。它们不是那样的。你先看它们的周身,那周身不都是有刺的吗?它们是不容许你任意侵犯的。它们生长在这南方,也就爱这南方,你要迁移它们,不是很容易的事。这是一种多么独立难犯的精神!你看这是不是一种很好的榜样呢?

宋玉:是。经先生这一说,我可感受了极深刻的教训。先生的意思是说,树木都能够这样,难道我们人就不能够吗?人是能够的。

(选自《屈原》第一幕,有删改)

【写作借鉴】

本文虽然为历史剧《屈原》的节选部分,但和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一样,同属托物寄情、咏物寓志一类的散文,情词真切,格调昂扬。文章让屈原置身橘园,为颂橘设置典型环境,人橘相互映衬。屈原朗声诵读《橘颂》,拉开了颂橘的序幕。《橘颂》用简洁的语言从生长地、叶、花、刺、果子,色彩、根及禀性等方面对橘进行了颂扬,并点明与仁人志士的相似之处,为下文进一步揭示橘子的精神预设伏笔。接着作者安排宋玉出场,屈原对年轻人抱有极大的希望,因此,对于早起的宋玉,屈原欣赏有加,称赞他“与橘树同风”,胸怀开阔,洁身自好,真诚刚正,不屈不挠,“可以为世楷模”,“足比古代的伯夷”。屈原在颂扬了宋玉之后,接着由人而树,进一步来阐述橘树精神。颂扬橘树时,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外形到精神,全方位地进行描述和颂扬,描写与抒情融为一体,颂扬橘树为表,托物言志,由树及人是本。作者借千年之前的古人屈原之口,发今人之声,抒今人之情,寄寓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寄寓了对伟大的中华民族和英雄的中国人民的热情赞颂。

【思考练习】

1.本文第一段文字属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赏析下面的句子。

它们一点也不骄矜,一点也不怯懦,一点也不懈怠,而且一点也不迁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橘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借物抒情,从文中屈原对橘树的赞美可以看出屈原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版参考答案见第二十二版)

热点推荐

上一篇:走进缤纷世界 感受自然魅力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儿童购物的感受 购物的心得体会(模板8篇) 大学生创业论文参考文献(专业14篇) 感谢父母的初中(模板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