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高考变向中的高中改革

高考变向中的高中改革

小编:

“走起”不容易,先固化再优化

谢春禄(浙江省杭州二中校长助理):浙江的高考改革方案采用“3+3模式”,统一高考招生共6门科目,3门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和外语,考生根据拟报考学校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个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选考科目。“高中要不要走班”面临两种选择:要么不走班,按照7门选考3门的方案,就会有35种组合,那么把相同组合的同学组成各种班(有些组合人多还得分成几个班,这样一个年级原本13个班现将超出35个班),这必然要求学校大量引进教师,但这显然不太现实。所以,高考改革必然带来“走班制”。

“走班”之后,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全校是39个班,那么教学楼就建了39间教室。“走班”之后,学校就得加紧搞基建,教学楼得重新布局,现在我们的许多课都只能安排在实验室里上。“走班”对学生上课时间的影响也很大。现有的10分钟课间时间本来是给学生放松和上洗手间的,用来“走课”的话,够不够学生从这间教室走到那间教室?匆忙的课间长期下来会不会影响小孩的身心健康?即便走到了另一个教室,又怎么把控这堂课学生有没有迟到,有没有旷课?“点到制”如果做不好,一堂课的质量就会大大下降,一节课是40分钟,如果每次拖占5分钟,这节课损失不小。另外,“走班”的学生只是选择了相同的课程组合,却未必是同一个班的,因此当老师想给学生布置作业或者通知事情时会觉得很乱,不知道该找谁把事情布置下去,班主任管理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任课教师更多地参与,形成成长导师制。我们学校现在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选课和选师同步,如果没有学生选上某位老师的课,这位老师就失去了正常的高考科目教学,只能被安排教普通选修课,因此他会感到压力巨大。而如果只有5名同学选同一位老师,这个课上还是不上?不上,老师不服;上,一个人教5名学生,资源浪费。当然“走班”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临时性的,随着上级部门的统筹安排,学校教师与学生的磨合,相信自主选科与“走班”上课给学生的良性发展意义更加深远!

马占武(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我们学校在2000年就立足本校实际,尝试并实施了选课与“走班”教学。当时学校实行的是平行分班,但学生的差异比较大,有考700分的,也有考300分的。所以当时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高一之后行政班不变的情况下,从高二数学、物理、化学3科开始实行选课“走班”教学,将成绩优良的、较好的、较弱的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材料,C层次的学生,给他们提供的东西就少一些,老师讲得更细一些,这样确实能解决一定的教育问题。但它也带来我们管理上的很多不便,比如考勤、教学秩序、班级管理等问题,因为虽然行政班是不变的,但上课的时候,学生要分别“走班”到不同的教室去,班主任或者教A层次,或者教B层次,或者教C层次,总有一部分行政班的学生教不到,班主任就不容易了解这部分学生,随之对他们的指导方案也就不大跟得上,在管理与教学上存在矛盾。

现在我们还在进行着选课“走班”教学,但只是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参与,不足全年级人数的5%。学校提供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赛方面及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方面涉及7个学科2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选课“走班”教学确实发挥了具有学科特长学生的优势,也为大学提供了他们真正所需要的学生。但是,这种模式在满足更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方面做得还不够,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的选课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和规划,在“开得了”和“开得好”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有热就有冷,有冷就有热。学校能不能促进教师的流动,或者是区域性的教师互相借调、调配?在一个学区片里面,能不能通过网络技术以在线网络教育等方式对常规学校教育进行补充?总之,“走”起来更好,先固化、再优化,一点点去探索,毕竟“走”出这一步很不容易。 “走”起来才能“活”起来,学区统筹是趋势

沈献章(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我们学校走的是一条“行政班教学”和“走班制教学”相结合的道路。“走班制”主要有3种模式:第一种,完全开放的“走班”模式。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90多门国家选修课程、20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每个学期的第一周是学生选课的日子,我们把本学期所有开选修课老师的课程内容和照片做成展板在校园展示出来,也放在学校网上,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第二周开始试听,学生如果感觉老师的讲课很合自己胃口,就可以确定选择这位老师的课;如果觉得不合适,可以再选其他课程。只要上课时间不冲突,想选几门就选几门。第二种,以年级为单位,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学科“走班制”教学,高一年级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必修+选修课程联合“走班”教学,高一年级部分班级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学科“走班制”教学,初一年级课外拓展课程、初二年级综合实践课程“走班”教学。第三种,高

二、高三文科班数学、英语实行分层“走班”教学。因为如果让行政班里考50多分的学生跟考150分的学生一起上课,“想吃的吃不饱,不想吃的吃不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就解决了两极分化的问题。

“走”起来才能“活”起来。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已成为学校发展的方向。

“走班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走班”在自主学习能力强、自觉性强、自理能力强的学生身上有很大优势,这类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有潜力的学科来学习。但是对不爱学习、自觉性差、基础差的学生,没有班主任管理的“走班制”就不适合了。在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模式下,同学科的教师一块集体研究打磨课程内容,这门课往往会讲得比较精透。但在“走班制”模式下,老师自始至终是一个人上一门课或者一门课的某一部分,跟其他老师联系少了,这对青年教师的进步和成长是有不利的。

薛丽霞(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校长):我们学校目前“走班”的初步安排跟人大附中相似,基本实现了校本选修课程的全校“走班”,大概每年提供给学生选择的课程有120~150门,但是由于受学校地域位置面积、教室数量所限,学校目前实行的是以初高中学段内的“走班”选修,会人为增设一点开课门槛,以保证能够根据实际的场地和师资条件调配资源。同时我们在初中年级部分国家课程中尝试开展全年级的“走班”分层选课,从目前看实践效果蛮好,但这种尝试可能还是基于学生学业能力水平基础之上的一种分层和“走班”,并没有完全实现高考改革目标下的学生选课概念,所以现在课程组合的方式还很少,希望通过摸索为这一轮改革积累课程和管理上的经验。

东城区的区域面积比较小,学校数量也相对较少。比如我们学校总共有230多名教职员工,在排列组合课程时,教师人数少,排列组合的可能性就少。有没有办法实现教师身份的穿越,让其他学校的老师为我所用?虽然从人事制度的角度讲,老师不太可能一下子失去原有学校的身份,但是在教师使用上,我们希望能将教师的学校身份模糊化,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将各所学校教师资源统筹起来,盘整特色课程,让教师成为“学区人”。区域内资源整合、统筹使用是大势所趋,比如“北京翱翔计划”的很多项目就引进了大学的、实验室的专家和资源,这部分社会资源如果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可能会是今后解决教师问题时,不能说是最主要的,但至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补充。而前面老师提到的“历史热”,如果能够实现在区域范围内盘整师资,科目今年热、明年冷而引起的教师紧缺、教师过剩的风险必定会有所降低。

不搞“一刀切”,找到每个学生的“发动机”

于振丽(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我们学校从2011年开始全面的分层选课,学生选择的依据,一是学习内容,二是学习方式,比如有的孩子擅长自学,有的孩子适合老师引导一下学习,有的孩子适合同伴合作学习。“走起来”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师资、教室数量和学生管理模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挑战,学校应该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要打破年级的界限,打破传统的学期约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教学,比如,高一要把7门选修课程(包括生物)开足,还要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帮助学生选择好就业、生涯方向。高

一、高二两年循环开设学考和选考课程。在学生管理模式上,管理责任可以由多位老师共同承担并根据需要动态更替,即设立导师、咨询师、常规及自习管理、小学段及研究性学习、教育顾问、选课排课等分布式领导项目组。此外,教室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班化将教室合理切割,增加教室数量,取消教师集中办公室,改为学生教室,通过建设功能教室,让功能教室成为老师的工作室。如果学生的选择过于集中于某一学科,这门学科的老师会明显不够,而另外学科老师却出现过剩现象,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通过老师的跨校交流解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需求较少的学科的老师承担分布式领导工作来调节,教师的工作量应该是教学工作量与承担分布式领导工作量的总和,在教学上,要变教师的教为中心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对学生的教育要变管理和控制为陪伴和引领。

新一轮高考改革使学生从扬长补短到扬长避短,有利于找到每个学生的“发动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从程序公平、机会公平向内容公平迈进了一大步。

刘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预测我国的“走班”上课大体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突显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充分的课程选择权,培养优长,发展个性;另一种是应对高考改革,依据学生高考选考科目“走班”上课。显然前一种是主动“走”,要彻底改变教学体制,课程设置力争百花齐放;后一种只是被动“走”,能少走就少走,能不走就不走。目前不少学校正在想办法按学生的选考科目集中编班,比如“物理、化学、历史”班、“化学、生物、地理”班……这种应试编班,似“走”非“走”,与课改的初衷有很大差距。由于条件所限,要求所有学校“走班”上课一步到位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新高考实行后,“走班”上课会呈现出多种形态,发展的方向应当给予正面引导。 从全班统一上课到一个学生一张课表,“走班”上课给学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整个教育系统都要发生深刻的改变,就像欧几里得几何公理体系,改变其中一条“平行公理”,就会形成一整套全新的非欧几何。彻底的“走班”上课,确实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然而,适合的教育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学校来说,都是最好的教育。即使同是发达国家,像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很多中学还是坚持班级授课。“走班”上课绝非只有优点,没有缺点。例如,学生管理,思想教育,安全防范,教学研究等方面,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实行“走班”上课必须千方百计地扬长避短。

全面实行“走班”上课需要有一定条件作保障。例如上课的班额不宜大,学校课程必须丰富,与之相关联的教师人数和质量、教室数量和专业化水平都需要有很大提高,教育经费也需要有大幅度的增长。此外,师生和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也是“走班”上课成功的关键。我国的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优质学校基本具备了“走班”上课的条件,可以率先走起来,积极探索实验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欠发达地区和基础薄弱学校,在适应高考变化的同时逐步“走”起来,循序渐进,最终实现理想的教育改革目标。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与地区不同,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实行走班上课绝不能一刀切。

“走班制”实际上涉及很多方面,包括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课改设计、教学安排、培养模式、学生管理、师资水平、师资评价,理念问题等等,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各自负起责任,共同协调,推进改革,也需要家长、学生、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总的来说,一要深化综合改革,没有综合改革,单项改革就很难推进;二要针对国情进行差异化改革,例如目前西部地区若要实现全面“走班”确实不具备条件,“走”不起来;三要将高中改革与大学改革相结合,例如考生按照“专业+学校”填报志愿,高校要求的3门选考课程怎么组合亟须研究。如果按照专业大类、学科大类招进了学生,将来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考上了物理系,但却没有选考过物理课,他只是化学、生物考得好,那么高校该如何培养这些学生?大学学分制又该如何保质保量?这些问题都将反过来会对未来的高中教育产生影响。

当下高校所面临的改革实际上已经迫在眉睫了,有的大学现在还在静等,认为上海、浙江2017年才开始全面实施高考改革,自己暂时不急准备。殊不知改革的计划将面临很复杂的一系列问题,基础教育、高中阶段的压力很大,大学的压力更大。高考改革不仅倒逼高中改革,也倒逼着大学的改革。大学更应有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高考改革积极主动推进自身改革与发展。

热点推荐

上一篇:《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解读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消杀工作新闻稿 小区消杀工作简报(实用5篇) 护理心得体会300字(5篇) 保险公司反洗钱工作总结报告(精选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