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的高职教育改革

关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的高职教育改革

小编:

"

[论文摘要]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也是为社会培养其所需求的人才。高职教育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确保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社会需求 改革

近年来,高职教育在教育模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经验,取得了可喜成果。然而,高职教育在怎样去了解社会需求、能够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人等普遍性问题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索。

一、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高职人才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当今社会对高职教育以及高职学生究竟有什么要求?需要什么样的高职人才呢?我们可以从温家宝总理2009年1月10日在江苏省常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园对学生们说的一席话中找到答案。温总理要求高职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不仅要懂知识,还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生存”,此外还希望高职学生能够锻炼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用自己的本领为人民服务。不难看出,温总理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寄予了四个层面的厚望:一是读好书、懂知识——构筑发展的基础;二是练好真本领、掌握岗位技能——搭建就业的平台;三是正确面对社会、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自身价值;四是完成国家、社会所赋予的历史任务一回报社会。

高职教育要特别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这种综合品质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许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十分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高职大学生成为职业人所必需的基础,在对企业招聘职业院校毕业生时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要求排序的调查中,现代企业的用人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全方位职业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要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职业学院应高度重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培训,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社会对高职教育应承担的责任、高职学院扮演的角色、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前条件就非常清楚了。高职人才应是具备良好的品德素养、一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技能;既具有远大的理想,又不好高骛远;既能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又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教育为满足社会需求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标志,就是看它能否培养出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优秀人才并为社会所公认。”近年来,高职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既迎来了绝好的发展机会,也出现了发展中的困惑与障碍。高职教育在发展中的困惑与障碍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思想观念、办学经验、办学资源上。其中,最重要的是办学定位问题,不同的定位,对社会需求的四个层面重视程度就不一样:片面追求初次就业率,忽视职业素养和爱国情操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变成了赚钱的机器——教育理念问题;重知识、轻技能——思想观念问题;轻知识、重技能,将高职办成职业培训机构——培养目标问题;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适合的岗位,知识不牢、能力不强、技术落后——办学资源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找准高职教育在社会分工中的定位、角色、任务后,要明确教育目标,并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开展其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其中关键是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动态、学校本身发展规划,量力而行,创特色,树品牌。

三、高职教育怎样才能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

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供给相比,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的总体格局未发生根本的改变。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大学生数量过剩,归根结底是大学教育不能跟上时代发展,大学生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1.培养人才,育人为先。育人是大学最先产生的职能,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主要特征之一。高职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活动中,人无疑处在中心的位置,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要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教育体制、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应当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人的聪明才干的发挥,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都应当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使学生懂得和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

2.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为立人之本。学校要着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障体系,积极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职业素养培育为特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通过“三育人”活动,将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及崇尚科学贯穿到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中,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具有明显产业(行业)文化特征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及职业认同感;多途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功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

3.全面发展、内化素养。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是要经过长期内化才能形成的,已成为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前面所提的基本道德规范外,高职教育更要注重学生道德、意识和态度的职业性教育。具体地说,职业性教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性,职业教育的最典型特征就是职业岗位(群)的指向性,教育的目的就是以胜任职业岗位(群)工作为目标;二是综合性,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是在职业过程中不自觉地体现出来的道德、意识和态度的综合表现;三是可塑性,职业素养是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不断积累、扩展、丰富、深化、延伸的提升、再造与重塑过程。职业素养的内化过程主要是隐性的,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已创造性地将知识、技能、态度融为一体,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很不尽如人意。一是校园文化中的企业文化分量和品位不够,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要深度融合,使学生既有大学生活的归属感、又有对企业文化的憧憬;同时校内实训基地不仅仅是企业的场景布置,更重要的是高尚的、有品位的精神文化,如企业的文化沉淀、品牌影响等,使现代企业制度认知、竞争意识培养、质量意识形成、效益观念建立、纪律观念养成等环境化,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二是社会实践活动与职业素养内化联系不密切,活动主题空洞化、活动过程形式化、活动结果负面化。社会实践要进企业,通过师生与企业技术人员或合作攻关研发的技术、工艺,或参与生产,或参与产品市场流通与调研,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真枪实干,教育和熏陶学生懂得什么是职业、职业做什么、责任是什么、风险是什么,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否则,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没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反而形成轻浮的作风。三是隐性的工作过程知识或工作经验在教学中体现不够,职业素养只能在工作中体现,没有真情实境,就没有实战意义。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教学,为完成任务,学生将会自然地形成工作团队,体会合作的力量、技能的重要、沟通的必要、创新的效益,才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精神、诚信意识等,才能激发学生热爱专业、珍惜职业,由学生蜕变成职业人。

(二)立足区域经济,搭建专业群建设平台

要搞好职业教育,资源是关键。高职学院只有依托地方(或行业)、服务于区域,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才能办出特色,创立品牌。

1.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职业教育单靠学校本身的力量是办不好的。它必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区域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等,才能培养出有区域经济特色、适应区域经济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高职学院其专业设置必须紧紧贴合区域经济结构。以湖南的长株潭地区为例,《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出台后,制定的各专项规划中40%的项目、50%的园区都集中在长株潭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试验区。但长、株、潭的经济结构分工各不相同,相应的资源也不一样,在这经济一体化的三个城市中,不同城市的学校专业设置其侧重点就应不一样。

2.构建专业群,有利于教学资源、基础能力建设。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学校的建设则是一种积累与沉淀,学校的文化——品牌与特色、学校的人力资源——教师、学校的教学资源——实训场地与设备等,不可能像建工厂一样突击建设或企业技术更新将厂房设备推倒重来。所以,高职学院在进行顶层设计时,专业设置必须以专业群进行构建,以利于学校的专业文化和资源(如师资、实训场地设备)的共享共建,也保证这些资源(如师资、实训场地设备)不因专业的调整而抛弃、浪费或消失。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方向

由于技术的进步、工艺的更新、装备的提升,职业教育的专业调整与充实比其他教育要频繁得多,所以,必须敏锐地跟踪市场来确定专业方向,否则,就失去竞争力。

1.及时了解社会需求。有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又招聘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这反映了学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等方面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市场人才需求信息闭塞。学校要及时了解研究政府的产业调整政策,分析导向性社会需求信息,如《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将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确定为全省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确定为四大先导产业,这些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推出对今后的人才需求会产生什么影响?从事这些工作,他们应具备什么样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学校要及时将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讨论、宣传、备案、存档,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改造和扩充,储备前瞻性信息。

2.结合学校优势、确定专业方向。把握了市场需求信息,就掌握了办学的主动权。学校只要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区域经济的规划,前期的市场分析,结合学校本身的优势、特色,将专业群中的专业进行调整、充实、改造,确定专业方向,并把握好提前量,推入市场,同时做好教学内容更新,整合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建设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质量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其关键在学校,只有建构既满足社会需求、又符合学生智能特点及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完成其使命。职业教育是与产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高职教育已逐步建立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教育集团”为标志的教育与产业紧密联系的纽带作用明显。目前,对应于大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专业而言,比较成功的是“订单培养”和“工学交替”两种模式,人力资源比较分散的专业、小专业还没有找到较理想的模式。所以,除了政策的支持外,高职学院应继续探索与相关产业、企业合作的途径,特别是要发挥行业协会、职教集团的作用,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当然,更重要的是学校要为企业排忧解难,进行技术攻关或技术开发,只有双赢才能合作长久。

(五)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研究

课程建设一是要满足培养目标,二是要符合高职学生的智能特点。知识方面,技能型人才要有成熟和适用的知识,也要有能跟踪较为前沿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知识贮备;技能方面,既要有胜任本职岗位的专业技能,也要有职业迁移和职业拓展所需的基本技能。目前,高职教育主要有两种课程模式:“模块式”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由于两种课程的基础理论不同,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存在教育理论上和操作技术上的障碍。因此,高职教育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还必须深入研究,打破理论上的藩篱,构建一个模糊学科分类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强化岗位职业技能的实践训练体系,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由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决定的,其中,教学对象起决定作用。高职学生群体的智能差异大,因此,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发挥自身的优势,教师加以引导,才能获得最佳效果。职业教育从内容到对象均适合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综合应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或项目驱动等方法,辅之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某些环节还应实行双导师制:如某个施工项目的教学或毕业设计等完全来自生产岗位的真实任务教学,应该由学校老师和企业中该项目的主持人或主要参与者担任导师;如项目施工,学校教师只能教导学生按规范正确施工、完成任务,而企业导师却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现场经验;如毕业设计,学校老师可以只提供课题目标和要求,数据采集与分析、设计方案论证则可由企业导师指导。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增加可靠性感觉,能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天天有进步、能力天天在增长,在成功中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之外,教师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等均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总之,高职教育近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仍没有脱离困境,只有不断改革与探索,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凝练办学特色,创建品牌专业,用品牌和特色去参与市场竞争,用办学水平和声誉去赢得市场,才能确保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思考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红字读后感开(精选5篇) 教师学期个人工作计划表(优质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