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北京人口基数调节研究绪论

北京人口基数调节研究绪论

小编: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北京地区人口控制机制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人口调控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三章】北京市人口现状与问题

【第四章】北京市人口预测与资源承载力预测分析

【第五章】北京市人口增长调控经验借鉴

【第六章】北京市人口调控的对策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北京人口数量把控体系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城市化发展迅速的现代,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急速增长,与此同时,人口数量也在急剧膨胀。此类特征在大城市表现的尤为明显,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前进,不但城市人口在日益增长,城市人口的增长速率也在日益提高。和环境容纳量类似,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城市的人口容纳量也是有限的,假使人口数量超出了城市所能承受的范围,将会给城市的市民带来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不便,市民的日常生活质量也得不到保障。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在给城市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无形的巨大压力。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人口流量大、人口数量多、人口增长快,外来人口比例占据了北京市人口比重的极大部分,为北京市较快的人口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截止到 2016 年年底,北京市人口总量达 2172.9 万①。

北京人口基数调节研究绪论1

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北京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人口增长也给北京市带来沉重的压力。人口过度饱和,城市的人口容纳量将面临崩溃,市民的衣食住行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严格掌控调整人口数量超过 500 万的大城市。根据北京新的城市规划,北京到 2020 年人口要控制在 2300 万。所以,对北京市人口规模的合理调控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1.1.2 研究意义。

第一,为北京市人口调控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虽然北京市目前已经确定了人口调控目标,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进行人口调控,但效果仍然不太理想。本篇论文的研究试图为北京市的人口调控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第二,通过人口规模调控定量模型的利用,为北京市人口调控提供一定分析基础。

人口预测的模型有很多,也有人做过不少的预测,本篇论文试图通过模型预测未来北京市人口的变化,以便为提出切合北京实际的政策建议提供相应分析基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的发达国家,国家福利、对公民的安全保障以及公民法律体系都较为完善,保护人民利益,所以人口在各个城市之间的往来流动较为自由,不受约束。政府可以通过了解城市人口数量的走向分析人口结构,了解社会需求、文化需要、经济状况①。(刘长安,2013)。不同的城市外来人口的数量不同,所采取解决办法也不相同。

伦敦是国际文明的大都市,外来人口数量一直居高不下。为了更好地控制外来人口数量,伦敦政府对本市市民的居住条件、劳动力市场进行了严格的把控。每套房子的可居住人数为固定值,超出人数范围的需要再寻住所。当地的工作机构的人力资源部门对移居人口的录用也十分严格,要求较高。(National Health Service CentralRegister,UK. 2012)。

在纽约,同样有控制居住条件来控制外来人口数量的政策。不同于伦敦,纽约管理者是通过提高居住水平如住宅情况进行管理。外来人口想落户于本市,需要符合当地对住宅成本的要求,若不达标则不给予居住权。用提高经济要求的手段筛选合适本市居住的外来人口。(J Flaherty 2012)②。日本东京同样是一个繁华都市,其消费水平在日本排名第一。由于东京对经济条件要求较高,所以东京的人口变动幅度较为稳定,外来人口远少于其他的国际知名城市。(左学金,2009)③。

通过对以上三个大城市关于如何合理控制本市外来人口数量从而控制人口流动量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对比,不难发现,其政府处理方法部分相似,从自身发展、社会结构、文化需求等多个方面考虑,提出要求的同时给予外来人口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移居人民能够享受到当地政府给予的福利以及他们在此市的社会保障。

管理者同样考虑到外来人口所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在平台上为贫困居民提供工作机会,一方面帮助外来人口解决经济危机,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本市的经济发展。此类处理方法我们可用于参考,但却不能照搬全抄。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社会背景不同,经济体制不同。我们需要的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深入分析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大城市的人口结构情况,联系实际,研究出适合我们自己的人口调控政策。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2.1 特大城市人口结构和规模调控研究。

我国在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的进度逐渐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大城市的人口更是呈爆炸性增长趋势。急速扩张的城市人口不断挤压城市的生存空间、不断消耗城市有限的资源、不断污染城市脆弱的环境。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近年来,很多大城市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调控城市的人口规模,为其他城市限制人口数量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具体来说,这些大城市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人口调控:

第一种,直接的调控方式。通过提高城市落户的门槛,如要求具有五年以上社保缴纳经验或者是高学历的精英人才等;第二种,间接的调控方式,将大城市的人口引导进入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我国的大城市在此方面做的最好的就是北京,北京市通过划分首都功能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以及生态涵养发展区等方式将城市的人口结构进行有效的区分,近年来,更是在通州建立了行政副中心以及在河北设立了承接非首都功能的雄安新区,这些举措都是北京为了解决大城市病而做出的努力。但是,从整体上看,以北京市为代表的大城市的人口规模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真实数据反映出,之前的政策实践并没很好的减少我国大城市人口数量,人口流动量依然在不断增加,人口向北京、上海等城市迁移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虽然政府运用了提高城市入住条件、对外来人口增大经济压力等方法,但是没有抵抗过城市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肖周燕,2011)①。黄润龙(2011)认为,想要更好的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更重要是政府需要把精力放在开掘新型城市上,以此转移城市已有人口。同样,对本地区的管理也不能松懈,应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调控。对新城区的建设要科学合理,同时做好市民的思想工作,使市民能够积极转移新城区。通过控制代步工具来控制人口迁入数量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双管齐下,解决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人口数过饱和的问题②。段成荣(2011)对于城市人口数量增长过快拥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为了减轻大城市人口过于饱和所带来的压力,他提出加大各个大小城市之间的联系,城市与城市在经济发展上互通有无,相互分享社会规划经验,由大城市向周边延伸。由此各个城市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对人口数量的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③。丁金宏(2011)对人口增长的状况进行的分析。他指出人口增长速率过快,大城市的人口容纳量面临崩溃,人口急剧增长所带来的结果十分严重,关系着环境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政府需要对城市的就业指标、租房住房情况、社会生产劳动力情况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在实践中探索出有效的调控政策。以此城市人口数量能达到有序增长、合理控制等目的。任远(2014)看法与其他学者有所不同。他认为城市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大部分原因在于城市化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因此相关管理者才提出城市人口控制计划。从问题的本质上分析,他的想法并不完全正确。城市人口过饱和状态与城市前进步伐快慢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城市面对问题的应变能力、面对风险的反应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效率才是决定一个城市发展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仅仅依赖解决城市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结构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问题①。

而更能全面地阐述人口发展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是《21 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文中阐述了人口、环境、资源、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涉及的主要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终点是资源,同时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口。而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是环境,所需要的调节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刘欢(2015)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PS 分析系统,结合就业结构、人口、能源等环境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在大量方案和数据结构的结合中,估算出了 2050 年上海市的合理人口为1610 万②。同时,城市用水,住房,就业等影响合理人口的关键因素是通过合理人口规模的各因素分析而成。而全方位适度人口论是张松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宏观与决策选择》一文中提出。阐述了全方位适度人口。认为人口的质量稳步提升,且资源、环境情形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张松,2011)③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部分研究致力于人口结构优化与城市产业发展情况之间的关系。黄锟(2017)指出,要达到较好的控制城市人口数量的目的,并不是十分困难,从调整城市人口结构方面入手,以调整城市工业结构为辅助工具对城市人口密度进行适当调整。产业的发展情况决定着人口的流动方向,好的产业可以帮助城市筛选出有利城市经济发展的人才,改善城市的人口素质,提高城市对外的竞争实力④。宋平(2011)认为城市要引进新型创造性人才,促进本市工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从多方面对城市进行改良,其中包括提高外来人口的素质水平、提升本市居民的文化水平。大力创新绿色产业,开发新型产品,以此促进城市的发展⑤。

我国学者对大城市人口数量的研究重点不同于外国学者,主要目光集中在扩大城市的人口容纳量,通过政府干预城市就业合理控制城市人口数量。如何才能有效的改善城市人口过饱和的问题,构建合理的人口结果规模,我国学者还没有对此问题达成共识。

1.2.2.2 城市人口流动研究。

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大城市郊区人口数量就已成为学者们着重关注的问题。城市化、城镇化的前进步伐越来越快,城市人口过饱和问题十分严峻。

李汉飞(2017)通过深入的研究,给上海市提出了人口转移建议。他认为上海市市中心的人口密度过大,可以适当向上海市周围城郊区域进行转移。为了充分照顾到后来转移的人口,上海市可以扩大城市中心范围、对相关公共措施政策进行调整,提高郊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使得移居的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能得到更好的保障①。高向东(2014)同样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在城市化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对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情况、人口迁入迁出情况以及人口活动区域范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统计,整体宏观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信度较高②。盛亦男(2016)根据自己研究,得出北京市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形态特征。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居住人口的年龄、居住人口的经济能力、居住人口的素质水平以及市民在城市居住时间的长短,市民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要求同样起到小部分的作用。

市中心的外来人口较少,由于市中心物价相对较高,对经济水平要求较高,大部分居民都是本地人或者是生活富足的、迁入时间长的外来人口。与上海市的情况类似,北京市郊区人口迁入数量大、迁入人口多。此类迁入人口多为北漂的年轻人,都来自离京远的地区,工作并不稳定,经济条件不乐观等共同特点。赵卫华(2016)指出,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带动着北京市郊区化的发展。据分析,自 1982 年以来北京市周边郊区的人口数量增长率逐年上升,北京市中心人口数量增长率先上升后下降③。甄峰(2017)把人口增长的规模分为两类,一类是机械增长,另一类是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反映的是在外来人口的进入所导致的城市人口密度过大的问题。以我国科技化、城市化发展迅速的北京市、上海和天津为例,五普数据中迁入居民数量占常住人口数量的 18.9%,20.7%和 8.7%。但六普研究数据显示比例已经增长为 35.9%,39.0%和 23.1%④。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5》显示,我国的跨省流动人口高达 8600 万人,其中大约 1/2 的人口活动在大城市的郊区范围内。据可靠数据显示,在这 8600 万人口当中,仅上海就占据了 900 万。到目前为止,上海的流动人口数量仍在急剧增加,急需相关管理人员加以控制。流动人口为何选择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居住?经分析,城市边缘地带远离市中心,其居住租金相较于市内更便宜,而且外来居民能够更好的了解本地习俗,进入本地居民的生活圈,以此更好地和适应此城市的生活。

  1.2.3 研究叙评。

通过文献搜索发现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特大城市人口调控的经验分析上,而国内学者对于人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人口结构和规模调控研究上,整体比较而言,国内外学者关于人口调控的相关研究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对于本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进一步分析而言,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人口调控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具体表现,在很少有学者结合我国具体城市对人口进行具体预测,并且结合相关的模型,对城市人口的承载力进行预测,使得这一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1.3 研究内容。

文章的研究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北京市人口增长现状与问题。对北京市人口增长的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北京市人口增长的原因进行分析。

二、北京市人口预测与资源承载力预测分析。通过构建模型的预测,测算到 2020年北京市人口的规模,基于北京市的资源现状,测算北京市人口的最大承载力。

三、北京市人口规模的控制的经验借鉴。主要分析国外特大城市人口调控的相关经验,诸如东京市的经验,纽约市的经验和伦敦市的相关经验等。

四、北京市人口规模的控制对策。主要对北京市人口增长的原因等分析基础之上,提出北京市人口调控的政策建议。

  1.4 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通过以下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

首先是文献研究法。北京市人口规模的控制和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搜索大量的文献进行研读,了解人口规模以及人口承载力的相关理论文献,为此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等资源上下载了大量关于北京市人口规模以及人口承载力的相关理论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充分的,理论性的,沿途了解的北京市人口规模的特征,以及人口承载力评价的相关模型,为文章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是实证研究法。文章通过回归预测以及灰色预测模型,对北京市人口未来的规模进行了实证预测,与此同时,通过可能满意度模型,对北京市人口的承载力进行1.5 创新点与不足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通过灰色预测模型以及回归模型等,对北京市未来的人口规模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通过环境承载力的分析,预测了北京市未来人口的承载规模,进而提出了北京市人口调控的相关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

本文的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文章虽然对当前北京市人口的规模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北京市未来人口进行了预测,但是文章的研究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文章对于北京市人口的预测模型选用较为简单,未来还会进一步采取丰富的预测方法,对北京市人口规模进行进一步的动态测算。例如宋建模型等将会是本文人口规模预测的主要尝试方向之一。

热点推荐

上一篇:北京地区人口控制机制探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银行财务会计年终工作总结范文(14篇) 买保险心得体会100字 谈保险心得体会(优质8篇)